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叶梦得受故乡湖州山水的滋养,并深得中国传统山水文化浸润,陶铸成高雅脱俗的山水情怀。他经营山水园林,又广泛游历,山水赏悦始终是他的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以较多的词来记录这一生活内容,写山水景物和山水情趣,使他成为北宋苏轼以后到南宋张孝祥、辛弃疾、张炎等的山水词发展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词人。他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情味和与之相应的文笔写山水而形成的清逸词风,成为他的全部词中最耀眼的特色,也是在全宋词中据一席之地的标志性风格。  相似文献   

2.
苏轼山水词的数量,超过了他之前的宋代山水词的总和。他的山水词词体形式主要是令词,也有中长调,皆运用自如,推进了潘阆、柳永等人之后词写山水景物的发展,使词咏山水情怀、刻画山水景物的功能大范围启动,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苏轼山水词以旷逸为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3.
论张可久山水散曲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山将散曲当作诗来创作,描写山水,抒写性灵。他的山水散曲,常把观景的人物融进美景中,显示出一种极深的情致之美;受元代山水画影响明显,极富于画意、画境;多充溢着仙道影响形成的奇情异彩;精妙地展示各种山水景物之美;尤其以所写的山水题材和相关的雅事、雅趣、雅境及所用雅语,最明显地实现了散曲的雅化。  相似文献   

4.
柳永对宋代山水词的发展贡献甚大,他翻新民间慢词俗曲和自创慢词新调,为山水景物的铺写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并且因其山水景物题材的诗意化,使得慢词雅化,山水景物成为他"雅"的那部分作品的重要元素;他铺写山水园林景物的词,扩展了白居易、潘阆的描绘手段,更加细致生动;他刻画羁旅行役中的旅途风光以抒怀,铺叙展衍,积累了以词写旅途山水景物、情景交融的经验。他写山水园林风貌以及行旅途中的山水景物而展扩的词境,走出了传统词的写景狭小逼仄的天地,为山水词的进一步发展做了极有意义的开拓。  相似文献   

5.
论姚燮的山水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燮山水词有多种面貌和寄寓.居所、园林环境的山水词,多词章婉丽、情致懿雅之作.游观、羁旅中的山水词,有的写景气象阐大,展示了壮阔的境界和襟怀;有的写景清雅,心境恬适;较多的词则以写山水景物慰客愁、证鸿爪,寄偃蹇、羁旅的人生况味,骚雅微婉.题写画意的山水词,再现了画境,并在非现实的词境中展示了人格和生活理想,具有清旷、萧然、闲适之美;词中有画,擅长意象取用和意象组合,讲究色彩效果和远近高低虚实等构图技巧,并重视整体浑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学界以“清旷”为张孝祥最具特色的代表词风,其实这一词风主要由其山水词彰显。而张孝祥的二百余篇词中,山水词数量还不足十分之二,因此这些山水词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值得独立研究。考察这些山水词,多是词人在仕宦赴任和离任往来途中以及任职淹留之地吟咏而成,其余则是在芜湖赋闲期间游观所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观照,见出作者清晰的山水游踪及其山水词的情境面貌。进而看出,词人将山水景物心灵化的程度颇高,明显喜爱表现明亮、高洁、朗阔、清远之类的景物,开抉出清旷之境。词人这种审美心灵和情韵的形成,一是对传统的山水审美意识的接受、发展,追求超尘脱俗的纯美境界,二是崇尚并具有“湛乎渊渟,崒乎岳峙”的杰特人格,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7.
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的山水词,融合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元好问诸家之长,在继承、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开拓新境,形成雄奇而清(?)的风格。夏词非但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彩,而且融入词人在不同时代的深厚情怀,成就杰特,在20世纪词坛高树丰碑。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山水审美观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和突出的历史贡献。他以重建天人关系为山水审美观奠基,表达尚“中”求“实”的山水审美理想,其山水诗文呈现出忧乐交织的美感形态。柳宗元山水审美观的历史贡献有四:一是他高扬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引领中唐审美主体性观念之崛起;二是他探讨“观游”与“理政”的关联,推进了对山水审美与政治关系的认知;三是他为潇湘山水美学注入新质素,拓展了江南山水审美经验;四是柳宗元山水审美观具有宇宙意识,深化了中唐山水审美境界论内涵。柳宗在中唐山水审美观转向进程中据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大宗,但是古典诗歌转入现代,山水诗却几乎断了线。孔孚是新诗史上致力于为传统山水诗接线的第一人,他为诗坛留下了大量现代山水诗精品和自成体系的诗论。从山水意识的角度来看,孔孚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山水诗的天人合一精神;另一方面又赋予山水以情感、理性和智慧,不同于传统山水诗的"空"、"寂"品格。  相似文献   

10.
地学山水记是魏晋地学知识革新下所创造的截然不同的“山水认知”体系。其文体功能在于存录“物之本末,事之始终”。这一功能先后经历了“记述形态”向记体文的转变。“记”这一类文献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以文章为法式,还要以尊道为本原。唐代古文运动中记体的兴盛,实质上是文以载道的实践。其所提倡之道,即为物理、事理所需要展现的认知能力与知识架构。 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对于山水诗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对诗歌题材的开创上 ,而且在山水审美、山水人格、山水艺术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他在与山水的息息相融中 ,不断追求人格的超越和艺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创作个体,不同画家有不同的人格独特性,但从职业活动的场暗示效应来看,中国山水画的认知风格、“经营位置”的构图方式和色彩的运用及其美学追求等,必会使其创作者的人格活动显现出鲜明的专业特征。长期与山水自然为伍以及山水艺术美的创造活动又会使山水画家的人格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采用问卷测量法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炼概括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人格的部分重要特质,它们是隐、静、真、逸和神。  相似文献   

13.
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是这一“人的自觉”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反映。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巧构形似之言”的山水描写受到了玄学思潮的阻遏 ,但是由于玄言诗人需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悟道”的触发媒介 ,使得山水描写得以蓄积力量。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 (刘 )宋初。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大量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形成基础的诗人 ,但是他的诗作还没有脱出“用形象说玄论道”的范畴。使山水诗完善并趋向成熟的有影响的诗人是谢月兆 ,他在题材范围及情景关系方面有所创新 ,使山水诗得以正常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嬗变过程 ,反映了自然审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反映了文学沿着独立化进程趋向自身完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南宋中后期山水画出现供游赏的景象和表现歌舞湖山、尽情享受的思想,不能完全指向南宋统治者偏安不思振作。这种情景在北宋后期业已出现,是北宋后期至南宋社会变动的反映,也是以权臣为代表的官僚大地主集团的生活写照。南宋中后期,这种生活更趋细腻和精致。山水画是所谓"君子"喜好,即专属士大夫所钟爱,园林别业又是士大夫们的生活场所。士大夫们不仅希望将"君子"喜好山水尽置于园景中,而且希望通过绘画将第一自然的原生状态的山水,转变为第二自然的审美状态的山水。由此山水画的意境与园林别业的意境被绾结在一起。兼工山水画的士大夫,他们笔下的山水画是其园林别业的"记忆"或"写意"。画院画工虽然一般多是没有文化的伎艺人,但能留其名的山水画家则多出自士大夫阶层,他们与官僚士大夫过从甚密,他们笔下的山水画,或是园林别业的"写实",或从园林别墅的四至景色得到灵感乃至创作出江山如此多娇的图画。南宋官僚士大夫的园林别业因人工迭山凿池而形成诸多特色,对山水画风格的演变亦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白对山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他与山水融为一体,感兴赋诗,超越苦难,名为"逸兴".大自然催发了他的浪漫思维和灵感,他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山水吟咏,同时摆脱以往山水诗歌的写作定势,用来解脱苦闷,艺术时空十分丰富,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怀古意识,拓展了山水诗歌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6.
关于构建新疆大山水画理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其高山大河、沙漠等多种地貌形态与内地是不同的。但在中国美术史上,新疆并没有像其它省份那样形成山水画理论体系和画派,从而造成了中国山水画史在这一区域上的空白。该文提出构建新疆大山水画的“四大板块”理论,具有一定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创新意义,但需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山水诗的界定,可从量上规定山水诗的外部特征,从质上规定山水诗的特定内涵。量化统计唐前山水诗歌的分布。结合唐前山水诗分布列表,对唐前山水诗的概况做量化分析,总结唐前山水诗嬗变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