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将曹丕《典论·论文》论述的问题作为整体理解,并将它放在具体的时代文化背景中来认识,不同意学界将《典论·论文》看作“文学的自觉性的表现”的观点,也不同意将“文学的自觉”与“为艺术而艺术”作不同质的理解,认为“文学的自觉”在本质上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典论·论文》是“人的自觉性的表现”,同时也为“文学的自觉”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
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传入日本后 ,对日本文学产生极大影响 ,在思维图式上 ,平安时期的物语文学中表现出的对现世精神超越、对人格道德的完善和作品的艺术建构方面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物语文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小说的总称.它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物语文学在平安时代至定可时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日本文学的主流,推动着日本文学的变革,使日本文学逐渐脱离了片断式的古代传说,发展成为具有完整结构的小说形式。本文对日本物语文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对从平安时代至定可时代这个历史阶段的传奇小说、欧式小说、恋爱小说、历史小说、战记小说等几种主要的物语代表作品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4.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张能泉认为:在日本文学发展历程中,利用中国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随处可见。在古代,从上山忆良的和歌到紫式部的物语、从松尾芭蕉的俳句到观阿弥父子的能乐剧本都留有明显的中国题材的印迹。明治维新以来,虽然日本社会进入了以学习和摄取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时代,但是近现代作家不仅继承了古代利用中国题材创作文学的方法,而且还拓展了中国题材在文学创作中的新领域。他们利用新的文体样式使中国题材  相似文献   

5.
编纂《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编纂《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的小结,共论述了四个问题一是简述《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的编纂过程,二是对《宋辽金元文学分典}质量的基本估计,三是保证《宋辽金元文学分典》进度的措施,四是《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的后续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立体坐标法对中日民间艺术进行数字化记录,将日本的传统艺术"能乐"和民俗艺术"花祭"与中国江西省石邮村的"傩舞"进行对比,认为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艺能表现,在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情感、传达思想等方面具有普遍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7.
朝鲜族巫歌,是巫汉巫婆在祭祀仪式上或装神弄鬼时唱的歌。伊古至今,很少有人以文学的眼光加以研究,总认为它登不了文学的大雅之堂。其实,它尽管带有浓重的宗教迷信色彩,却象朝鲜族传统民歌中的劳动谣、谶谣、生活世态谣和爱情谣一样,对于朝鲜族诗歌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值得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年至1922年,张资平留学日本。在日本,张资平虽然修的专业是地质学,但他始终潜心于文学。当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风靡一时,张资平首肯并迎合了这个思潮。他的自然主义文学观的形成受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观的影响,他的小说创作技巧的娴熟受益于日本自然主义作家,他的创作发展的道路也深深地刻下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诚然,张资平自然主义文学有别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质。在艺术的社会意识感和低级趣味的艺术追求似乎矛盾的两个方面,张资平的作品就比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显得突出。究其缘由,是中日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日本古代中世时期,歌论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诗话以诗赋格律为要建构起诗论,世阿弥演艺系统总结确立了日本能乐论。古代中世是日本文论形成、发展、确立的时期,此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渗透之下,日本文论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哈密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学是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哈密维吾尔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实践息息相关的。哈密人民在其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将自己的经历和历史,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即故事、传说、诗歌、民间歌谣、叙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民族是民族文学产生的土壤及载体这一基本原理出发,首先分析了我国先秦民族的多元组成情况,找出先秦民族文学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民族基础,并进而分析了先秦时代的神话、传说、歌谣、《诗经》、《楚辞》中民族文学的具体内容及其各自所产生的民族基础,从而得出结论:我国先秦文学既是华夏族及其以之为主体发展而形成的汉族文学的最早发展阶段,也是我国民族文学的最早发展阶段。先秦文学不是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文学,而是一种多元民族文学的共组与集汇。这种共组与集汇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多元二线性的开端并贯穿于全部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发轫时期(1900—1910),一批以近代大学堂、中学堂、师范学堂"中国文学"科教科书身份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其内容除传统文章流别外,还包括传统小学、文法、修辞、文章作法等,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模式迥然不同。这种早期文学史"另类"模式的形成是晚清教育改革、近代学术体系变迁、中西交流背景下传统学术复归的精神诉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早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不免会受到西方、日本外来资源的影响。这其中,来自日本"汉文典"的重大影响往往被学界所忽视。以保存"旧学"为出发点,以"普及汉学"为教育旨归,以中国传统学术为主导,套用西洋语法著作模式外壳的日本"汉文典",最早实现了中西学术的有效整合,并与晚清教育改革"中体西用"的价值观念相契合。日本"汉文典"被迅速引介入华后,不仅对新式国文教育下的文法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也为文法教科书及中国文学史编撰提供了借鉴。梳理日本"汉文典"内容、体例模式及其实践路径对早期中国文学史编撰产生的影响,能够明确早期中国文学史如何接受与吸收以"汉文典"为代表的外来资源,以及中西交流背景下传统学术体系如何尝试完成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以前,由于历史、地理、语言诸方面原因,我国文学与英国文学始终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发展着,彼此很少受到对方的影响。然而,就在这种了不相涉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不同人种的伟大民族却产生了思想内容极相似的文学作品,即我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与流传于中世纪英国民间的罗宾汉谣曲。  相似文献   

14.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国作家在接受其影响的同时,表现出一种与日本不同的选择性。其一,两者所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内涵不同。其二,两者所体现的颓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日文化的差异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是产生这种变异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日本汉诗产生发展、几经兴衰,但始终没有中断。它已经深入日本人心,不仅成为日本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广泛地滋养了日本文学的其他领域,促进了其他文学体裁的发展提高。较之中国汉诗,日本汉诗最主要、最明显的特点是社会政治色彩比较淡薄,这是由日本的社会构成、诗人队伍构成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文学都被视为“重表现”的抒情文学。中、日两国的文论都认为文学家所抒之情的产生是“感物”的结果。因此,“感物”理论在两国文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文学的抒情与中国文学的强烈影响有关,日本文论中的“感物”理论也是在中国文论的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然,日本文学毕竟是日本文学,日本文论也毕竟是日本文论,日本民族在受到中国文学、文论强烈影响的同时,又通过对它的吸收、改造而形成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文论自《文镜秘府论》始,迄今已经有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按时代及性质可以划分为传统文论(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两部分.其中古代文论包括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能乐论、物语论、诗论等形态,文献资料相当丰富.由于日本古代文论用古奥的日本文语(文言文)写成,专业性又强,翻译难度大,且与当代的文学思潮与创造较为隔膜,因而中国对日本古代文论的翻译介绍,则比日本文学中虚构性作品的译介晚了约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谣曲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因源于民间而富有丰沛的生命气息。歌德在长期深入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有的自然哲学思想,并与谣曲的形式相糅合,创作出一系列自然魔幻题材的作品,《渔夫》和《魔王〉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在这些谣曲中,歌德从纯粹的“生命感受”出发,将自然隐秘的强力具象化,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对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与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藉此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提出质疑,并表达人类应当敬畏并回归自然的呼唤。  相似文献   

19.
由东北师大日本文学研究室编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文学》丛书第一辑,即将同广大读者见面.该书面向全国发行,大三十二开本,每辑二十五万字,每年出版二至四辑.《日本文学》是我国第一套翻译、介绍、研究日本文学的丛书.它以促进中日两国日益发展的文化交流为基本目的,将向中国读者介绍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动向;翻译与推荐日本文学中有代表性、有影响力、艺术完美、社会性强的文学作品;还将对日本文学各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日本文学》既是研究、译介日本文学的园地,又是群众欣  相似文献   

20.
夏目漱石是站在近代文学顶峰的巨匠,他创作了众多的名篇佳作。在对近代日本文学作家的研究探讨中,关于漱石的研究书目之多,可以说没有其他作家能够媲美。作为近代日本最初的职业小说家,漱石虽然步入文坛较晚,但对日本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促进了日本小说艺术的成长,并且寄予了小说理性的基础。《心》这部作品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个人主义"思想的认识,以及"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关系,也反映出西洋文学对近代日本与东洋创作精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