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出发,审视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公关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探讨了公共关系自身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所处的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青海回族文化旅游现状及开发前景的分析,提出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安多文化的特质、保护安多文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保护安多文化的基本原则,并就安多文化的特殊性,在大力发展青海旅游业背景下,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安多藏区为例,分析了在保护安多文化前提下的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措施,以指导该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处理好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化旅游之下的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文化商品化的问题日趋严重,文4化商品化给文化真实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文化真实性以及文化旅游内涵的阐释,指出可以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来实现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的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产权、旅游市场营销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论述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阐释与展示权的必要性;在分析民族文化旅游文化阐释与展示权方面所出现问题的基础上,站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阐释与展示权的若干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实例对青海审美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以此探寻青海审美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基本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是加快湘西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打造湘西旅游品牌和精品,对于实现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海地区的社会发展,与青海各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古文化遗址——它所代表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文化差异——它使社会发展呈现多元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它们有本民族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本文的民族文化主指少数民族文化)。以自己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相对低投入高产出的文化经济产业。但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各民族地区由于发展背景不同,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文化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也不同。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杨军 《青海民族研究》2012,23(1):155-160
青海回族在漫长的历史形成、发展进程中,在坚守主流伊斯兰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融摄周围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周围少数民族历史上信仰的萨满文化。萨满文化遗俗至今仍在青海回族,尤其是农村回族聚居区较为流行。这一现象可视为青海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融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2.
首先简要回顾了客家的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借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对客家研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还探讨了全球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回顾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状况,总结校园文化潮起潮落的主要原因,分析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的关系,探寻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律,认为校园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 ,人类学曾经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写文化”大论争 ,其代表就是《写文化 :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与《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其核心问题就是民族志写作中的修辞、叙事的政治和策略等 ,对传统民族志提出反思和挑战。之后 ,一些人类学家鉴于“写文化”基本只是提出问题 ,却没有提供答案 ,于 1998年结集出版了《写文化之后 :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 ,试图提出一些可能的方案。反观“写文化”和“写文化之后”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对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研究和探讨不同文化传承交流的历史,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状况,而且能够深入解读我国古代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实际。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可以窥见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冲突、渗透、融合、流变的历史轨迹,反映出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及其文化因子在空前规模的交往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情景。本文试图从几个侧面探究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发生了三种类型的嬗变,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其结果是使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生嬗变后的民族文化不同于和谐民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嬗变,可以说是一个被动的适应过程;构建和谐民族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主动的追求过程,它以发生嬗变的民族文化为基础,积极倡导民族和谐的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民族以及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朝鲜族的生育文化,主要保留和继承了朝鲜半岛本民族的传统生育文化,但在与汉族、满族等民族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又融合了他们生育文化的一些因素,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的基本内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必须从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认清民族文化优势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自觉地进行"和而不同"的文化整合,从根本上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能力和总体实力水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的基本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两大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影响广远,有着许多共同或相似的内在精神和历史命运,例如两大文化显著的和平精神与深邃的和谐理念就颇多相合。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不狂不狷的中庸之道,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谐之境;伊斯兰文化倡导敬主爱人,强调守正不偏,追求和平中正的和谐之道。早在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先贤就已注意到两大文化的共通之处,着力构建"回儒一体"的思想体系,将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与伊斯兰文化的中正之道融会贯通,提出了"真忠正道"这一颇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思想理论,为沟通中、伊两大文化,促进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