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洪武元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明兵克大都。得元《十三朝实录》,次年即诏修元史。二月丙寅开局于南京天界寺,八月癸酉告成,计一百八十八日。但顺帝一朝三十六年史事,无实录可徵,因遣使者四出采辑,洪武三年二月乙丑再开  相似文献   

2.
吴晗在《明史小评》(《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一文中指出,王廉曾参与《元史》续修,依据是朱彝尊的《曝书亭集·王廉传》:“王廉字希阳,青田人,侨居上虞。洪武二年用学士危素荐授翰林编修,明年与修《元史》。”但对于王廉参与修史之事,《明通鉴》、《明史》、《国榷》、《明纪》等诸多史书均不记载之。原因,吴昭并无解释、至今仍鲜有人对此作出说明。关于王廉参与修史之事,来深的《元史目录后记》(《宋学士文集》卷一)早已提到:”凡前书有所未备,颇补完之。其时与编纂者则臣赵场、·臣王廉、臣王彝、……而总其事者仍臣(…  相似文献   

3.
论明代洪熙宣德时期的蒙古政策杨艳秋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大将徐达的军队攻陷大都,元顺帝宵遁,标志着元朝在中原统治的结束。但北元仍然保存了强大的力量,“整复故都”,不忘中兴,对明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太祖朱元璋屡次派将征伐,对北元势力加以摧抑,...  相似文献   

4.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与大臣讨论过认宗徽州大儒朱熹的事,一本尘封的《《明朝小史》日前被笔者打开,明末清初学者吕毖在该书《洪武纪》一章如实记录了这一段史实。历代开国君主有的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想寻找一位古代同姓的圣贤当祖宗。笃信道教的唐明皇李隆基相信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名耳)是自己的先人。出身低贱的朱元璋更是跃跃欲试。他在和大臣们讨论修宗谱时,  相似文献   

5.
泰不华(1304——1352,即元成宗大德八年至元顺帝至正十二年)为元代(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灭宋统一全国起,到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亡于明朝止,共八十九年)后期甚有作为的一位良官贤臣。 他一生接受汉族文化甚深且广,为官刚正清廉,敏于政事,关心百姓疾苦,重视文教事业,爱交汉族士林,于文学、史学、诗歌创作、书画造诣,无不精深,为当世与后世所称道。 《元史》、《元史新编》、《元史类编》、《蒙兀儿史记》、《新元史》等史籍中均有他的专传,内容基本相同。其他不少史书、文籍、如《续资治通鉴》卷207《元纪》,他的许多友人的诗文酬唱等,也多记载他的一些活动。兹根据上列各种资料,考正他的一生经历与所属族别于下。  相似文献   

6.
学元史的最难处之一当是译名问题。钱大昕批评《元史》说:"明初史臣既无欧宋之才,而迫于时日,潦草塞责,兼以国语翻译,尤非南士所解,或一人而分两传,或两人而合一篇,前后倒置,黑白混淆,谬误相沿,更仆难数"(《元史本证序》)。潦草塞责,应归罪于朱元璋的程限督迫,对史臣不解译语而造成诸多弊病的指责似乎太苛刻,因为他们据以编纂的原料本身就是"音读歧异"、"译无定言,声多数变"(汪辉祖《元史本证·自序》);钱大昕讲到廉希宪又名忻都,廉恂又名米只儿海牙时说:"以予博考二十年始知之,盖元史之难读,视他史尤甚也"(《潜  相似文献   

7.
“礼义所由出 人才所由兴” ——朱元璋重视国子监的原因 明初,朱元璋在“治国之要”以学校为先的思想指导下,对创办最高学府——国子监极为重视。 早在宋龙凤十一年(1365,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先元璋就把原集庆路(今南京)的儒学改建为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982)又改“学”为“监”,扩大规模于鸡鸣山之阳:“中为彝伦堂。分两厅(博士厅、绳愆厅)、六堂、三十二班。左庙(先师庙)右学,亭庑厅厢,肆业有所,会馔有  相似文献   

8.
桂林靖江王     
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他从孙朱守谦的封号。朱守谦幼孤,被抚养宫中,朱元璋非常喜爱,曾说:“儿无恐,尔父倍训教,贻我忧,我终不以尔父故废尔。”《明史·诸王志》洪武三年,封为靖江王,建国于桂林,选择桂林城内,元顺帝登基前住过的地方建王府,即今王城。王府官吏为亲王的半数,禄米等物与郡王相同,地位极为尊崇富贵。靖江王还可以指挥军事和监督地方,有一定的军权。朱守谦封王,朱元璋命名士赵壎为长史,对他进行教育,待成年后才允许去桂林就国,朱元璋对朱守谦管教颇严,当他前往就国时,朱元璋对王府官吏说:“从孙幼而远镇西南,其善导之。”可是这位皇孙到桂林后,任性妄为,“日与群小鬼混”,为非作歹,成为广西的霸王。朱元璋获悉,立即召还,训示再三。这位娇生惯养的皇孙,却满不在乎,作诗发泄不满,被废为庶人,居凤阳老家悔过自新。朱守谦居凤阳达七年,后复爵位。朱元璋仍不放心,令迁往云南边地去磨炼一番,派大臣徐溥陪同前往,随时加以训导,朱元  相似文献   

9.
《太和正音谱》是现存第一部北曲文体谱,又有其他各种材料,价值甚高,数百年来至今素为曲界所重。作者朱权,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其卷首有作者自序,署“时岁龙集戊寅序”。戊寅,为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和正音谱》有“影写洪武(?)刻本”。故,向来一致认为此书“写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如近年编印之《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等。  相似文献   

10.
马祖常(公元1279—1338),字伯庸,光州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卒于元顺帝后至元四年(清顾嗣立《元诗选》小传作至正四年卒,今依《元史》本传,许有壬《马文贞公神道碑铭》,均作后至四年)卒,终年六十。 马祖常在元代是一位重要的诗文作家。《四库全书》收有他的《石田集》十五卷。《四库全书总目》作者评《石田集》:“是集凡诗赋五卷,文十卷。名石田者,以所居有石田山房也。其文精赡鸿丽,一洗柔曼卑冗之习。其才力富健,如《都门》、《壮游》诸作,长篇巨制,具有迥薄奔腾之气。至元间,苏天爵撰《文类》,录其诗二十首,文二十首,视他家所收为伙。又请于朝,刊行其集,而自为之序。称其接武隋唐,上追汉魏,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除《石田集》而外,据《元史》本传所载,他的著述尚有《英宗实录》、  相似文献   

11.
孙蕡的卒年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广东顺德人。《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253页)说:他的卒年是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此说不知何据? 孙蕡,《明史》有传,见卷285《文苑传》,他死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898年)的“蓝玉之狱”中。洪武二十二年,蓝玉督修四川城池(见《明史》卷132《蓝玉传》),时“蓝玉之狱”未兴。  相似文献   

12.
读中华书局本《明史》,得校记三条,今录之以就正于读者。一、卷131《费聚传》(页3582):洪武“三年封平凉侯……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擒达里麻。”按:“明年”,承上文的洪武“三年”,即为洪武“四年”,误。征云南,擒达里麻,不是发生存洪武四年,而是发生在洪武十四年。据卷2《太祖纪》、卷126《沐英传》、卷129《傅友德传》、卷132《蓝玉传》等记载:洪武十四年九月明太祖命傅友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洪武14年,即明朝1368年建国的第14年,朱元璋鉴于孤守云南的元代梁王拒不归附,才亲自部署并派出了征云南的30万大军。此间朱元璋曾多次向云南派出“诏谕”的使节,但梁王并未悔悟。元末明初的知名文人王祎在1372年奉命“诏谕”梁王时被害,朱元璋的另一高级官员——湖广参政吴云,也在1375年履行“诏谕”云南的使命时被害。而梁王与逃亡到漠北的北元皇帝联系的官员被明军捕获后,朱元璋却一再释而不究。这一切自然构成了朱  相似文献   

14.
《晋阳学刊》编辑部:贵刊一九八○年第三期所载《中国封建主义的特征》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朱元璋为了加强专制,保护皇位,也大搞特务统治,洪武十五年(1382),设立了‘锦衣卫’。朱棣时又设置‘东厂’、‘西厂’、‘内行厂’。厂卫专门侦察、逮捕、杀戮功高震主的大臣和其他认为可疑的人员”。其中有与历史事实相出入之处。明成祖朱棣只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置东厂,而西厂、内行厂却是几十年后而设,非在永乐时。  相似文献   

15.
明太祖朱元璋具有突出的“居安虑危、处治思乱”的思想。洪武年间,朱元璋治国的许多重大决策措施,虽然归根到底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但同他本人的“居安虑危”思想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朱元璋“居安虑危”思想的产生及其对洪武年间某些重大决策措施的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与分析。一在元末众多的农民起义首领中,朱元璋是参加起义较晚的一个,起初势力也较弱小。当他取代郭子兴为“滁阳一旅”的领导人,渡江攻占集庆时,“地狭粮少”、“孤军独守”,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把“纪纲法度”作为“为治之本”,列为建国之初的“先务”。早在明王朝建立的前一年(1367),他就命有关臣僚制定法律。明王朝建立后,他对法律的修订和整饬工作更是一直没有停止。正如《明史·刑法志》所说:《大明律》“草创于吴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齐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颁示天下”。经过反复修订,增减后的《大明律》,“大旨亦本于唐,特其中有因时变通者耳”。也就是说,它脱胎于  相似文献   

17.
陈垣《萨都刺疑年录》说:“萨都刺为元朝著名回回诗人,有《雁门集》传世。萨都刺虽有大名,但《元史》无传,《元诗选》、《元史类编》、《元书》、《新元史》虽各为补传,而碑铭墓碣挽词之属,至今尚未发现。”然《四库全书总目》谓萨“实蒙古人”。与萨同时之孔齐《至正直记》亦言:“京口萨都刺……本朱氏子,胃为西域回回人。”柯绍惫《新元史》本传谓萨为“答失蛮氏,后徙居河间,本朱氏子。”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谓萨为“蒙古人,其祖萨拉布哈,父傲拉齐,以世勋镇云代,遂居雁门。一说本朱氏子,后阿鲁赤养为己子。”王叔磐等《元  相似文献   

18.
《元史》中有一件争论了二百余年的公案,即:罗罗斯地区是否实设过都元帅府.此事的起因是,《元史·地理志》中写明,元代罗罗斯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是“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但在《元史》的《兵志》和《百官志》等记载中却不是都元帅府,而是“罗罗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加上正式记载这个都元帅府全称的只有《元史·地理志》一处,而明确记载这个兼管军万户府的全称的,在《元史》和元代的其它记载中却有多处,因此,围绕着罗罗斯是否设立都元帅府的问题,就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三、明代 危素(1303—1372):明初文学家。金溪人。曾仕于元,入明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能诗文,亦善书法。著有《说学斋稿》、《云林集》。 黄子澄(1350—1402):明分宜人。洪武进土。惠帝时官太常寺卿。曾与齐泰一起帮助惠帝削藩。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后,他被杀灭族。 练子宁(?—1402):明新干人。洪武进士。惠帝时官御史大夫,与方孝孺并被信用。因反对明成祖朱棣夺权,被断舌而死。著有《金川玉屑集》。 张美和:明清江人。官至翰林院编修。著有《元史节要》、《理学类编》等。 胡俨(1361—1443);明南昌人。洪武举人。官至国子祭酒。学问渊博,工书画。曾主持重修《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工作。著有《颐庵集》。  相似文献   

20.
《纲鉴易知录》载:洪武六年(1373)十一月,潞州(今山西长治市)进贡人参。当时,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人参得之甚艰,岂不劳民”,即下令今后免贡。与此同时,还停止金华(今浙江金华市)香米、太原葡萄酒的进贡,并说了一句实属难得的话:“国家以养民为务,岂以口腹累人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