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死亡与中国的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民族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等紧密相关。中国的丧葬文化大体遵循着“生死如一”、“聚族而葬”和神人相通三个原则。多种多样的丧葬形式和礼仪与我国各民族的生活条件以及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丧葬文化中有直接的体现,像天人合一、等级观念、人生观等等。因此,我们对丧葬文化的多面性作用应有一个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2.
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韩国河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丧葬礼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都是社会意识构成的一部分,都曾经对古代人的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不管是原始宗教,还是人为宗教,都和丧葬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丧葬发展的每一步都烙...  相似文献   

3.
孙文福  王占琦 《理论界》2006,(4):154-155
丧葬习俗是俗民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集体行为模式。本文拟从祖先崇拜、宗法制度、风水信仰、儒家的孝道观、道教佛教与丧葬禁忌的关系来阐析丧葬禁忌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4.
丧葬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价值,就相同点而言,有临终仪式的相同;丧葬形式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就不同点而言,有奠仪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个民族在丧葬形式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两民族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存在差异。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存在异同的原因如下: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上造成差异的应该是两族不同的生死观;原始宗教对两个民族的影响程度不同;佛教的传入与地理环境影响了两个民族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5.
元代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在汉族文化影响下,这些丧葬习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对于元代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文福 《理论界》2005,(10):145-145
丧葬习俗是俗民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集体行为模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丧葬禁忌已深深地植根于俗民的精神深处,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仍大量存在。本文拟从文化心理等方面来阐析丧葬禁忌存续至今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谈谈由此而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丁双双  魏子任 《河北学刊》2003,23(6):151-155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时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反过来,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因佛道二教的发展等原因而各具特色,但总起来看,佛事消费习俗在唐宋时期的丧葬消费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认知、社会崇尚等一系列追求倾向和消费倾向,影响后世深远。  相似文献   

8.
李虹 《广西社会科学》2007,(12):176-178
迷信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国和西方国家在风水、数字、动植物、婚俗、丧葬礼俗、行业等方面的迷信文化的差异与各国之间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墓葬与古蜀人的丧葬习俗傅正初丧葬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每一个民族对灵魂、来生、鬼神等冥世观念的综合反映。它既有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又有人类特有的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丧葬形式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人们宗教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  相似文献   

10.
水文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在其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水文因素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文因素对民居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交通民俗、生产民俗、丧葬民俗、民间信仰民俗以及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民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丧葬观念和丧葬礼俗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新疆史前和汉魏晋时期考古中,发现广泛存在着墓葬用火现象,这种丧葬用火现象一般被解释为火葬习俗。本文对新疆早期丧葬用火的考古材料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对各种用火痕迹和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总结,发现其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行为背景。通过对墓葬用火目的和方式的研究,认为新疆早期的墓葬用火,实际上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即重在对死者尸体进行火化处理的火葬,做为埋葬环节的墓室焚烧和体现生死观念的墓祭行为和做为埋葬环节的墓室焚烧。它们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并且在分布上呈现一定的地域特点。火葬主要流行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其文化显示一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因素,主要分布于西北边境从帕米尔至伊犁河谷至阿尔泰山一线。以火祭祀习俗分布于克里雅河上游昆仑山中的流水墓地和塔什库尔干河畔的部分战国以前墓葬。墓室焚烧习俗是继火葬习俗之后出现于丝绸之路沿线绿洲的新葬俗。  相似文献   

12.
丧葬仪式作为人类共有的风俗习惯,它既是生存环境所造就的文化现象,又是宗教观念的文化行为。吐蕃王朝时期佛教没有传入之前,苯教为理论根基的丧葬习俗在藏区广为流传。苯教对各种丧葬习俗进行诠释,逐渐纳入到苯教的理论体系当中,致使藏区的每种丧葬习俗均趋向复杂化和规范化。佛教传入以后,丧葬仪式发生了巨变,尤其是理论根基的变化导致丧葬仪式发生变化,并逐渐与苯教理论体系影响下的丧葬习俗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族在我国属于人口较少民族,现在的俄罗斯族基本上都是华俄后裔.作为跨境民族,在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中仍保留着一些俄罗斯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丧葬礼俗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恩和村为例,描述俄罗斯族丧葬礼俗的基本过程,进而揭示其特有的东正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黎族世居于琼中南山坡丛林,他们对自然植物资源的广泛利用贯穿于漫长的黎族发展史。自然植物因其易采撷性、强应需性和可持续性,广泛使用于黎族的衣食住行、婚育丧葬、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文化娱乐、疾病防治等诸多方面,成就着黎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了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元。在植物资源的利用方面,黎族既保持着原物使用的传统特点,又表现出创造使用的革新方式。在全面推进海南黎族现代化进程中,植物利用与有效保护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01,22(2):75-77
丧葬习俗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 ,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这种殡葬习俗与宗教信仰、宗教观念融会贯通 ,最终形成了殡葬文化体系。研究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 ,是今后做好殡葬工作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温静 《殷都学刊》2023,(4):72-82
从古王国开始,家庭成员开始出现在官员陵墓祭堂的浮雕壁画与铭文中。本研究以浮雕和壁画对家庭成员的描绘为线索,探讨墓主人的子女和兄弟姐妹等亲属在丧葬供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相关文献,评述古王国时期的家庭丧葬供奉制度。在家庭丧葬供奉体系中,儿子最为重要,他们除了提供供品,还可以为墓主人举行丧葬仪式。自第五王朝起,家庭供奉逐渐与卡祭司制度和土地继承制度相结合。“丧葬庄园的兄弟”头衔的设立将非家庭成员纳入家庭丧葬供奉体系,是古王国独有的制度性尝试。图像与文本两方面的分析表明,古埃及人在祭堂中描绘了家庭丧葬供奉的理想模式,但在实践层面,他们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根据家庭情况和自身利益进行灵活安排,这也是古埃及家庭丧葬供奉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吐蕃在河陇统治结束后,部分吐蕃居民及其后裔依然生活在河陇地区,继续影响着这些地区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佛教是吐蕃民族宗教生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归义军都僧统悟真和尚丧葬中由吐蕃后裔成立的悉(歹勺)潘社负责灵车,这一现象凸显了敦煌吐蕃居民重要的宗教地位.敦煌归义军政权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时采用的这种宗教地位确认方法,为各民族的精神层面上的和平共处、宗教上的统一认识和文化上的最终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丧葬礼仪从古至今在仪式上就受到民众的普遍重视。在对河北省献县地区丧葬仪式调查搜集的基础上发现,近年来仪式呈现出墓地家族属性弱化、丧事采办用物市场化、丧礼仪式情感与场所的部分缺失等一些变化,但是,群众心目中的仪式依然具有抚慰生者、安慰亡灵的双重作用,同时,仪式对民间社会及相关利益群体发挥着慰藉、聚合、规范和教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孝观念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演进中,起源于从事鬼神到事人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从事人之生到事人之死再到事死如事生的演进,并具有超越层面之神圣性、精神层面之终极意义与社会生活层面之教化规范三个方面的保证,从而使孝观念在事死方面不落于空疏的形式,彰显出其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反盗墓法述论田亮灵魂不死、入土为安、慎终追远的丧葬观念和儒家孝道思想相结合,使厚葬久丧成为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主流。家有地位和财富者必然为死去的父母准备好丰厚的随葬、坚固的棺梅和高大的墓冢。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东西都成了后人研究先民生活的珍贵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