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雀巢奶粉碘超标、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特富龙含有致癌物质、西门子裁员涉嫌存在国别歧视和粗暴裁员行为……今年以来,众多知名企业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陆陆续续爆发出一系列的影响其公众形象的危机事件,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消费及投资信任. 相似文献
2.
3.
4.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23)
在一个企业的公共关系运行中,往往会出现突发事件,危机公关无处不在,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如何透过危机事件的偶然性和独特性发现其深刻的必然性,并能有效地运用领导艺术、机敏地处理好危机事件和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企业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品牌管理者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无论你是多么有名的企业,都不可能不遇到危机。对企业而言,危机每时每刻都有发生的可能,而且作为一种公共事件,任何组织在危机中采取的行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审视。实践证明,一个组织如果在危机处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失当,将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受到致命打击,甚至危及生存。实际上,除开不可抗力的因素,危机往往是有征兆的。我认为,对于一个想做大做强的企业而言,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必不可少。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从网络上获得信息的机会越加广泛、便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被广泛应用.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微信作为现代社交媒体软件,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显露出巨大影响力.企业得益或受害于新媒体时代,都是基于其快速的传播力及巨大的叠加效应.笔者长期从事企业危机公关工作,深刻感觉到传统媒体时代危机公关与新媒体时代危机公关之间的巨大差别,而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应对思维的改变.新媒体时代给企业危机公关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目前人们非常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企业品牌危机事件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影响了人们对企业形象及产品的价值评判。2007年的西门子贿赂丑闻;森马广告风波;家乐福群殴、踩踏事件;品客、乐事、依云遭遇“标准门”;2008年尽人皆知的三鹿毒奶粉;东航“返航门”;平安高管“年薪门”;可口可乐“广告门”均成为危机事件的主角。无论危机源起何处,一旦发生,就会使企业内、外部产生恐惧和怀疑,对企业公共关系的应变能力提出挑战。随着企业危机事件发生率的上升,危机公关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2002年4月15日10:40,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波音 B2552号767客机在韩国釜山失事。不到一个月,就在“五一黄金周”的最后一个晚上,北方航空公司的一家麦道-82客机在大连附近海域坠毁。这两起空难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关注。这里,笔者仅从公共关系的角度,通过对媒体就这两起空难的报道的比较,对目前我国民航的公关现状进行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10.
危机公关在世界范围内缺乏准确的定义,更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考察危机公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危机公关的定义,以期为危机公关理论奠定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今天,我想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实务办案经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跟各位交流一下企业公关危机化解的法律路径。这是一个很少有人触及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公关危机很少会被纳入到法律视角,尽管很多问题实际上与法律风险管控有着一体两面的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关危机大多数被认为是消除公众心中不良影响的事务处理。所以,今天我跟各位公关领域的专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交流,可能会有一些浅陋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13.
14.
十一、危机发生后,是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答:答案是否定的.危机出现后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1、很多真相不能一次性说出来,因为一些真相对利益相关者的冲击太大,需要分阶段地说来降低对利益相关者的心理冲击以及缓冲他们对危机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伴随景区投诉的增多,危机也频繁发生,危机公关也被提到了景区日常管理中,其实这里所谈的危机公关是指:由于景区企业的管理不善、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或者是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给景区品牌带来危机,景区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 相似文献
16.
正在这个信息传播如此神速快捷的网络时代,知名企业时刻都面临着显性或隐性的危机,而看似细小的危机均有可能导致企业的一场灾难,如何完美应对如同不速之客的公关危机,成为了知名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处理来势汹汹的危机事件是重要紧急且棘手的,极需智慧、胆识、魄力和强大的媒体资源执行力。为了说透危机处理的步骤和方法技巧,我们就发生中等程度的企业危机事件作为分析的参照物,排除隐性危机和较小危机以及 相似文献
17.
18.
网络的发展使信息快速传播,给现代企业危机公关管理提供了新的生存环境,各个组织都面临着内外部制约因素的巨大变化。消费者不断地提高需求水甲,加上网友的自由言论以及网络编辑们的主观想象,许多恶意的“以讹传讹”现象就随之出现,使得组织遭遇公共危机的可能性越发增大。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