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诗经的音乐性及其删削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改编为三百一十一篇。以后又失去六篇,到司马迁时为三百零五篇。这就是孔子删诗说的由来。后人对此事疑惑万端,莫衷一是。今就我个人的见解,与各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首先怀疑“孔子删《诗》说”的不是孔安国许廷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后人据此概括为“孔子删《诗》说”。司马迁的这一说法,自唐代起始受到学者怀疑,但程俊英教授在《诗经漫话》中说...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寄寓个人感兴 ,以“诗心”作史 ,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性”丰富的文化巨人 ,孔子的形象代表着中国文化史上“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 ,存在不少有争议的笔墨 ,这正好折射出司马迁所意欲表白的一家之言。对这篇史传中有争议材料的分析 ,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以对孔子才干刻意夸大 ,是为了反衬孔子不幸的悲剧命运 ;同时 ,他是将孔子视为具有灵活处世能力而非生硬呆板者而加以描绘的 ,并不惜用大量轶事揭示其不废原则、勇于权变之思想特征及忍辱忘忧、奋发有为之人生态度。正是这种对孔子形象的独特描绘 ,才引起后世不休的争议  相似文献   

5.
孔子编选《诗经》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编选《诗经》是司马迁根据他搜集到的史实、结合有关传闻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班固《汉书》袭其传。汉魏六朝学者对此毫不怀疑。自唐孔颖达提出质疑,一千多年来这便成了一桩争讼不决的公  相似文献   

6.
一司马迁为孔子作传,说他删过《诗》,后世许多人根据书传称引,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但笔者认为,这正可作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可信的证明,并能由此窥见《诗》的某些历史形态。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因为“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故孔子积极从事删订诗、书、礼、乐的工作,在诗方面的情况是:“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对于司马迁的这一记载,后世除少数人(如宋代的邵雍、欧阳修等)之外,大都对之持怀疑态度。唐人孔颖达认为:“是《诗》三百篇者,孔子定之,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的记载 ,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迷。对此 ,历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文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 ,论证了“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是传说的观点 ,指出“野合”就是指非正常性关系 ,但这并非是有意丑化圣贤 ,而恰恰是民间沿用描述英雄或伟人出生时常用的叙事模式 ,将孔子的出生传奇化。  相似文献   

8.
从《孔子世家》对神话材料的处理看司马迁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对神话的态度如他所身处的时代一样是矛盾和困惑的,后儒将其彻底理性化的倾向是不真实的.<孔子世家>采<国语·鲁语>孔子答疑论古的神话材料入史,是对孔子神话思想的真实反映,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9.
太伯让国奔荆蛮 ,建立句吴 ,传布北方先进文化 ,为人所称颂。《史记》创立“世家”体例 ,《吴太伯世家》列为第一 ,使太伯事迹之记载更加完善、充实 ,使其形象更加完美、高大。其中寓含了司马迁对“义”、国家、文化等观念之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孔子删《诗》说”之再清算许廷桂一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提出“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而孔颖达表示怀疑,《诗经》学上有特定内涵的所谓“孔子删《诗》说”这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扯了千年尚无一致认同的结论。虽然清代...  相似文献   

11.
在司马迁的眼中,孔子的地位很高。但司马迁为什么又会通过孔子之口赋予这位先师"丧家狗"的称号呢?如果抛开那种以为一目了然的想法,就会发现其中大有深意。"累累若丧家之狗"中的"累累"二字昭示了孔子济世的迫切,而这种迫切来自于"岁不我与"的时间意识。正是得于这种由"忧道"而来的"忧死",由"忧死"而来的"忧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子具有那么强烈的用世之心。  相似文献   

12.
在《独圣》篇中,章太炎盛赞孔子开取民智,并给予孔子很高的评价。虽然他尊孔与康有为尊孔有异,但是在行为上仍支持、同情康梁,其思想还处于改良主义阶段。《订孔》篇否定六艺为孔子所作,并极力贬低孔子删定六艺的价值。但仍然承认孔子是"良史"。此时,章氏确立了革命思想,与改良派划清界限,并走上了与之斗争的道路。《检论·订孔》篇(上下)中,章氏称赞孔子布彰六艺、保存史料之功。此时他以庄证孔,主要精力已转移到整理国故上来。  相似文献   

13.
"隐忍"语出《报任安书》,至今沿用。其语义结构,除了较为常见的"隐藏"、"忍耐"的同义并列而外,还有"痛苦"、"忍耐"的偏正合成。这既可得证于语境、辞例,也可得释于词义引申。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春秋》和希罗多德的《历史》分别是中西方史学的两部伟大的著作。这两部著作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春秋》以"立德"为先,而《历史》以"立功"为先。这种差异的形成不是因为孔子和希罗多德的个人差异造成的,而是具有深层的历史原因,是深受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孔子无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现实条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实脱胎于孟子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欲人人能行禅让,绝不会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孔颜能够达到。颜渊从来没有被"用"过、"行"过。孔子讥子路"暴虎冯河"不仅完全违背事实,而且大有将自己之失误和缺点栽赃给子路之嫌疑。若该说不伪,则孔子之人品以及孔子、子路之生平事迹都得被彻底推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实为兵家之言。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的许多言论都是围绕“仁”或“行仁”展开的。“仁”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是孔子学说逻辑演绎的起点。按照礼的要求对家人、社会“行仁”,也就形成了孔子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政治观。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和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在经济上的体现亦为"无为","无为"才能使经济活动合乎"道"。司马迁作为道家经济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道家经济思想发扬光大,其中体现的关于发展经济思想及善因论理论,体现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道家渊源以及司马迁对道家经济思想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五帝本纪》是《史记》首篇,也是司马迁极用力之文。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的史料选择中除了采用儒家的经典《尚书》,对《孟子》也尤其关注。在《孟子》尚未成为经书而处于辅经地位的汉初,司马迁对《孟子》中有关尧舜题材的采纳,具有不同寻常的学术意义,这不仅表达了司马迁对史料选择的审慎态度,也传达出司马迁对《孟子》的儒家学术经典地位的最早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