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通过对三大宗教以及《奥德修纪》、《白鲸》、《老人与海》等前文本的借鉴与挪用构成其与哲学、宗教、神学或显性或隐性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突破了历时性空间的阻隔,通过对"前理解信息库"的改造实现了前文本与现文本的对话与融合,在"文本间性"的基础上促进了生态神学伦理机制的生成,为丰富现代生态学理论作出了努力。此外,互文性叙事也拉近了读者对不同时期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距离,进而构成一个混杂着前文本和现文本的新型审美关系,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筑构和衍生出文本新的审美空间和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2.
回溯既往研究卞之琳诗歌艺术的观点,重新对经典《断章》进行文本细读。以往研究者在评论分析《断章》时,主要从“相对”“装饰”“风景”等角度入手,此文写作的着力点在于“看”“了”“你”这三个字。“看”充实了线性时间里面的“现在”,“了”是过去的标志,由此可以知道,《断章》里不存在“未来”。“你”在《断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暗含着一种对“我”的压制,以此出发,尝试着分析《断章》里呈现的时间断裂与意识隔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断章》的现实意义,主张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次在厦门马巷中心小学召开的生命化教育研讨会上,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有“文本内的对话”和“文本外的对话”。给了我们极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女主人公在次文本中的回忆性独白使故事本身产生了时空对话,干扰了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稳定性看法。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是一个由谋杀者讲述的谋杀故事。主人公先天性的自我分裂、主人公与影子人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拟自传体的呈现方式,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对话性因素。这种自我分裂与对话关系,将人性内涵作为叙述中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同层次的价值判断,将自我、他者、世界以交互主体的形式呈现,从而使文本进入主体间性的"我与你"的范畴,呈现出一个彼此平等、异质共存的对话世界,主人公不同层面的自我所形成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吉拉尔·热奈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跨文性”的概念,从诗学层面分别阐述了副文性、超文性、元文性、互文性和广文性五种文本关系。文章借用跨文理论对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进行分析,指出该作品不仅是一部探险文学或是后殖民重构的蓝本,其内部纵横交错的各类文本中更暗含着作者潜意识话语诉求。分析了建立在以副文本为代表的“边缘文本”与超文本反衬下的正文本间的Z-元叙述模式,同时指出这种叙述模式造就了叙述者所推崇的宗教信仰与叙述对象身上殖民精神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文化传输功能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译者的努力,使多种文化间建立起对话关系,《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但由于他的文化身份及文本中国文化特征,使其具有翻译的特征又彰显出文本的文化间性特征。文章试图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阐释哲学意向翻译的文化间性特征,呈现文化间的交互对话关系在文化传输中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否适用于英语会话体诗歌意义的诠释与鉴赏,采用英国诗人Roger McGough的诗歌《列车上的对话》(简称《对话》)作为分析文本,从语境概念与《对话》的语境入手,分析"会话本质"理论与《对话》模式,阐释隐喻理论与《对话》含义,论述诗歌语言与《对话》语言。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诠释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狂人日记》叙事学解析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序的忽视或误解。只有在细读序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文本的叙事结构,洞悉叙事者、叙事接受者、人物角色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狂人日记》并非如一些论者所言,是独白性的、只有两个时间系统。而实际上是具有多重对话关系和三个时间系统。并且"癫狂"、"眼光"等行动元对文本的叙事结构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指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尔的圣经。《精神现象学》不仅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文本来源;《精神现象学》描述的世界历史与中国哲学也有密切的相关性。当今的中国哲学界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哲学的对话和交流,《精神现象学》无疑是中西马对话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栏目的四篇文章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认识论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角度,探讨《精神现象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启迪,以期推动对这部重要经典的深入研究,以及共同文本基础上的哲学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小说中人物对话是现实话语的模拟,《红楼梦》蕴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人物对话比比皆是。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探讨《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人物对话是现实话语的模拟,《围城》蕴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人物对话比比皆是。文章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探讨《围城》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3.
马丁·布伯认为人在世存在的本质关系是“我-你”对话关系;艺术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对话关系的本质体现,艺术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是“我-你”对话关系;马丁·布伯的宗教对话美学思想对巴赫金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高校师生关系的本真,反对话则是对教育终极价值的背离,而目前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反对话特征。文章在分析高校师生对话关系的本质、反对话师生关系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建构中国高校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话存在于主体间的相互关联中,体现出关联性,它是与“独白”相对的。“独白”的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是排斥他者的逻辑,正确理解对话,关键就在于妥善地处理好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对话并非为了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寻求“一致性”,相反,对话是为了“差异”和“谅解”。从归根结底意义上讲,对话乃是一切存在的前提,是任何具体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条件。易言之,对话绝非理由和动机,更不是手段和目的,对话本身就是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其实就是一场对话,而真正的对话是具有前提的:积极意义的前见和双方平等的关系。在对话过程中,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对话呈现出问答式的逻辑结构。虽然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十分精巧,但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并不那么简单。因此,他的对话理论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出发 ,探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关系 ,并提出打通三者对话路径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师生关系单向化、冷漠化、功利化倾向日益膨胀,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正是传统师生关系异化的根源。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指双方的“敞开”、“接纳”和“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相互理解、共同参与,这种对话更多地是彼此接纳和共同分享,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对话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中“我—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的舆情表达方式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络以及高新信息传播工具来实现主体言论发表、情绪表达和观点阐发的表现形式。与传统舆情表达方式相比较,它具有了一些明显不同的特质,产生的影响也是积极正向和消极负面同时并存。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群体,由于自身的一些群体性特征,其网络伦理道德往往受到网络舆情的极大影响。这就使得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及监管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具有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无论是传统的“传话”教育,还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都未能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哲学上的“对话”理论虽早已被运用于教育领域,但师生之间“对话”的特性与比较优势并未得到深入的阐释与有效的运用。充分展开师生间的“对话”,将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