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的结合部和三峡门户,历来是战略要地,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410万。1982年,宜昌被确定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1994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所辖宜昌、兴山、秭归三县,被列入三峡经济开放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腹地纵深推进,长江流域已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为纽带的全方位开放开发战略地带;以浦东开发、三峡工程兴建和重庆直辖为标志,沿江开放开发开始推向一个新阶段。宜昌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和经济带的形成是土著居民和移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系统地研究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开发对于长江流域经济从开发走向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沿江开发,是综合分析国内外宏观环境和沿江发展的现实条件,着眼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江苏沿江地区开发开放取得了很大进展。1990年,中央作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决策,江苏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本省实际,确定了“开发沿江、呼应浦东、东西联动、南北互补”的工作思路,把建设沿江经济带列入全省“八五”计划和十年发展规划,做了大量卓越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开发皖江是关系到安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随着沿海地区和上海浦东开发的展开,安徽省面临着沿海和内地互相拉动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面临着自身经济振兴还是衰落的两种选择。必须抓住机遇,赶上改革开放大潮,逐步缩小与沿江地区的差距。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将会巩固和提高安徽在长江流域经济中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安徽地理、资源优势和巨大的经济潜力;将会对国外和沿海地区先进技术、信息、管理经验起到吸收和传递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改组、技术的更新,提高经济素质和整体功能,增强安徽综合经济能力。开发开放不能平行推进,应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才能取得较快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 要认识皖江开发开放的长期性,坚持不懈,稳步前进对外开放,发展经济,是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大趋势。我国沿海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继沿海开放之后,沿江(长江)开放、沿边(从黑龙江到广西)开放亦开始提上日程,有些地方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看来,我国很可能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态势,虽然开放时间有先有后,开放程度有深有浅。亚洲、非洲的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原来封闭得很,现在渐渐醒悟了,觉得要搞经济,而要把经济搞上去,就得对外开放。在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安徽省决定皖江开发开放,着重在沿江地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无疑是明智之举。无论从历史和现实来说,沿江一带发展外向型经济确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方面,许多学者早有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 加快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沿江四市的开发开放,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对于振兴沿江、呼应浦东,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沿江四市开发开放的必要性和条件分析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不仅要在沿海展开,而且要有重点地向内地特别是向长江流域逐步延伸。芜湖等四市地处长江中下游,紧邻对  相似文献   

7.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鼓舞下,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重点逐步从沿海转向沿江。浦东开发、三峡开工、城市开放、港口开港的“四开”热潮,把我国长江带开放开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如何加快湖北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找准黄石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作用,制定正确的对外开放思路,对于进一步扩大黄石总体开放、促进湖北经济的加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进入90年代,中国政府作出开放开发长江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已经转移到长江流域。芜湖市地处我国“黄金水道”,长江下游南岸,襟江带河,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就是沿江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素称皖甫第一镇。 改革开放后,芜湖市有了长足发展。芜湖人商品意识、开放意识很强,广交天下朋友,善待四方宾客。4月中旬,香港繁荣集团董事长、世界景泰蓝大王、江海侨声杂志社名誉社长陈玉书先生莅宁举办签名售书活  相似文献   

9.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然而我们对长江保护得还不够,利用得还不够。对长江最重要的开发应为沿江经济的开发,长江经济带涉及东部、中部和西部,是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探讨对长江流域的开发,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长江流域的保护,保护是开发的重要条件,要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必须首先为维持长江的健康生命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江苏三届决策者目光 连续锁定沿江开发 1990年4月18日,李鹏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浦东开发开放。6月18日,陈焕友同志带领全省各市市长和40多位厅局主要负责人赴沪,与朱镕基、吴邦国、黄菊等上海市领导商谈呼应浦东开发事宜。这是国内最早谋划沿江开发的代表团。陈焕友把上海比做“龙头”,江苏为“龙颈”,湖北、重庆为“龙身”、“龙尾”,并指出“长江沿线腾飞之日,中华民族振兴之时”。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以浦东开放开发,带动长江三角洲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的战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地区。江苏沿江地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的时机正在到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和中国"入世"后国际资本加速进入长江三角洲的大背景下,以江为轴,东西联动,加强江苏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合作,可以有力推进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开放。  相似文献   

12.
论四川及长江流域在开放、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周振华一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研究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问题,特别是长江中游和上游的开放、开发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仅就四川省及长江流域在开放、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谈一些初步的看法。长...  相似文献   

13.
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最近在“长江沿线城市开放研讨会”上发言,将目前方兴未艾的长江开发热潮称为“海浪冲击长江水”。他认为长江战略的讨论应化为“长江行动”,以适应发展。 童大林提出了长江流域的发展观。 首先,长江的黄金水道应成为一条“金融长江”,把沿江地区的金融搞活。如浦东发展银行,它的一个任务是帮助长江流域的发展、融资和吸引国外贷款,广开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进入长江流域。长江沿岸居民手中的余钱大可运用,  相似文献   

14.
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重庆大学共同主办的“迈向21世纪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研讨会”于97年12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石化疗养院举行。来自国家计委和长江流域各省市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八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开发、开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决策,探讨新世纪长江流域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开幕式上,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作了讲话,他引用江泽民同志的话指出,长江流域将成为继沿海开放地区之后一个开发潜力最大、很可能上得最快的…  相似文献   

15.
<正>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已转向区域性开放与行业性开放相结合。而区域性开放的重点又从南部沿海地区向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至整个长江流域推进。顺应我国这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和大好时机,我省早于1990年提出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经济发展战略。笔者认为,皖江开发重点是发展这一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因而,当务之急是制定和完善90年代该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90年代皖江地区发展外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沿海、沿边、沿江开放、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丰硕成果。但对广大内陆众多的省际边界特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上,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长期以来,李俊杰教授以他独特的视角,极大地关注着我国内陆省级边际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问  相似文献   

17.
长江是中国21世纪的经济脊梁。长江流域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沿江联动,应加强沪、渝合作,只有上海、重庆这两颗“螺丝钉”强壮了,才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发展的“H”形大骨架坚挺起来。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三沿"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重点从"向沿海倾斜"实行大门户开放的区域增长极突破,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型,从改革开放试验区增长核突破,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从"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突破,走有序梯次开放开发之路."沿江开发"与"承东启西"是邓小平推进区域经济腹地开发、实施主轴发展战略的大举措.沿边后发协同战略是邓小平对区域经济梯度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加快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沿江四市的开发,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断改善和搞好四市的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大中型企业)是实现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保证。一、关于大中型企业在沿江四市开发开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开发开放皖江,关系到强化自身,呼应浦东,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在这一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清代长江流域农业经济开发的考察,论述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我们今天科学地开发和利用长江流域的土地、水利、森林等资源,制定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