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工科建设目的就是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培养新型人才.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工科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中对无机化学课程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期望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无机化学课程,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良好素质的新型工科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应加强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工程技术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对接新经济、新产业不够,学生新知识、新技术、新素养不足等难题。为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重庆文理学院主动对接本区域智能制造相关新兴产业,积极探索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按照新工科的特征、内涵和要求转型发展机械工程专业,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将行业和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工业机器人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体系,重点培养能够适应当前及未来变化需要的工业机器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阶段,新工科必须把目标定位为培养胸怀"两个大局"的时代新人;以新发展理念为新工科建设的行动标尺,坚持育人为根本、问题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疏通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难点堵点;以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实践路径,强化学科交叉、改进教学方法、融入国际理念,着力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新工科人才.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来建设新工科,才能提升新工科站位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广度,真正让新工科"新起来""强起来".  相似文献   

4.
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结合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格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等素质结构;"人格品质培养、系统的知识传授、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培养"构成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5.
学科规训制度是建立在知识分类基础之上的规范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在学科规训制度中国化过程中,也加剧了工科学科专业之间的体制性隔阂与壁垒,固化了工科专业的组织形态,塑造了 “科学化”“学术性”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的培养新工科人才存在内在的矛盾与冲突。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必须打破学科规训制度的窒碍,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动态调整工科专业结构,注重工科专业内涵建设,切实进行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是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的重要途经。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从新工科的基本特征和新工科人才要求出发,结合地方经济转型的实际,充分发挥"厅市共建"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及要素,深化学科融合、产教融合、优化课程、教学改革及质量评价模式,建设多元、系统、逐步提升的计算机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以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为例,从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方案建设等方面探索并实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方案,为适应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新工科高素质人才提供培养方案,为食品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提供建设方法及思考.  相似文献   

8.
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和不断变革的新产业对培养现代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突出、职业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工科建设的新目标。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以“一流专业”建设作为综合改革的“催化剂”,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为载体,在新工科的人才培养中加强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新工科培养中实践基地紧缺的问题,同时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9.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面对国家一系列更大战略实施对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提出的新措施以及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对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必须与时俱进对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应遵循面向"中国制造2025"、面向水利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原则,具体改造可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六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在新工科大背景下,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时期,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更好地为企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课题.产教融合是国家发展新工科的战略决策,为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指导,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中探索获得的经验也是今后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11.
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难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要求专业课程教学以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不断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对于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需要立足于目前的教育环境变动要求,重新调整教育思路,在灵活调整以及优化升级的基础上,落实"双主体、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设,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录比例不断增加,新工科背景下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已经突破了理论知识层面,兼顾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等综合复合型要求。而新工科所倡导的“前沿技术引领性”“学科问题交融性”“知识体系多样性”以及“人才培养创新性”的要求为专业硕士研究所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交叉学科的复杂背景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实操技能,更需要自内而外的科研创新动力和实践创新驱动力,所以针对硕士研究教育的短板,提出了研究生综合创新理念培养体系,高质量培养具有“一基础、双飞翼、多棱角”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基于跟进式教育理念,根据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10条毕业要求,对每一毕业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评估指标点,依此建立了支撑课程体系。对支撑课程考核方式、权重、计算、评估标准、评估周期等的研究探索,形成了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估的基础数据,对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了评估实践。通过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定量评估,形成了评估的机制与程序,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建设对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对培养工科学生力学概念、力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思维导图在《理论力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促进了《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践行了新工科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点.培养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必须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围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来工作.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体现独特性,要寻找专业学科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工科专业的根本,工科专业教育必须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上下功夫.为此,我们构建了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三层次两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对开放式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工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及社会需求,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提出工科院校 "金融工程"专业在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时应从打好理论基础、利用自身的技术性优势、培养有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与本校其他院系相结合开拓新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等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世纪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和现代工程实践教学内涵,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题通过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我校工科专业工程实践环节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发展的新方案,为我校建立较为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照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工科"的要求,现阶段中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现有培养方式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与国外人才交流的渠道、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国际化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多元化知识架构、跨文化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培养国际化人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要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三是要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四是要推进教材和教学方式更新;五是要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六是要强化技能性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的实质系以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且具备创新意识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传统工科教育模式中最本质的问题是工科教育忽略了课程本身的文化意义,导致了工程技术人才内心对工程文化的缺失;“滴灌”式思政教育模式能够挖掘新工科教育课程自身的思政价值,与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的本质相契合;新工科课程思政“滴灌”式教育的改革进路应当包括革新新工科学生的认知思维、内化优秀工科文化以及提升工科学生文化素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