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综合考察舆论场现实情况、政策依据、当前治理短板、学界研究现状,面向意识形态安全创新网络舆论乱象治理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舆论内含的情感、心理、认知等决定其具有被柔性治理的可能性。作为“事理+公理+情理”逻辑基础上的善治范式,柔性治理与刚性治理相适配,成为消解网络舆论乱象的重要维度。立足传播学和媒介可供性等理论,采用质性分析、深度访谈、量化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集中探索“为何意识形态安全可从舆论着手”“网络舆论乱象何以能被柔性治理”“柔性治理的对象是什么”“柔性治理的过程与影响因素”“柔性治理如何具体化”等问题。研究发现:舆论借自身的社会物质性、社会工程性等特质与意识形态发生关系。舆论治理的基本精神、刚性手段的效能隐忧等要素叠加,确证了网络舆论乱象与柔性治理联结的可能性。当前,网络舆论乱象已在内容、时间、空间、价值方面表征出新的样态,尤其是作为其相近形态的网络社会思潮已对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潜在风险挑战。柔性治理通过“内刚+顺理”立场的权威嵌入、依托情感间性的人本观照与共治心理互联、根植非正式关系的全要素贯穿与深层交往、基于工具辩证性使用的媒介技术耦合,从原则、方法、要素、工具四个层面完成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3.
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舆论治理的终极目标,网络舆论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革命性技术为表征的5G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互联网时代的传统的网络舆论治理格局,网络舆论治理面临全新挑战。革命性技术强势介入下的网络舆论面临着信息传播治理、内容治理与监督管理等诸多治理挑战,由此带来了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基于此,5G时代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应从回归技术理想思维、推动公共向善技术治理体系建设,解构技术与资本共谋逻辑、加快向善资本体系重塑与构建“意识形态传播学”三个维度全面提升网络舆论治理能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关乎国家安全。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靠霸权主义和技术优势,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攻克网络核心技术、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法律体系、推进网络和社会安全治理协同发展,找准着力点,实现网络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传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生了重大变化,开辟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在这一新的斗争场域,网络新媒体大大改变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冲击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其前提是管控自主,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总要求是传递正能量,基本途径是坚持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霸权地位,加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分析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领导监管、预警反馈、信息疏滤、内容“保鲜”等层面构建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框架体系,并分析机制运行的条件、策略和保障,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发挥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效能是建设网络强国,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关键。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受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风险、话语风险及传播实践中知行断裂等现实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的发挥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创新、对网络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揭露与批判、网络技术意识形态化与意识形态传播网络化的深刻影响。应对这些挑战应当在强化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推动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创新网络传播技术和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真实感等方面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能的路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传统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斗争方式更加隐蔽、更加强调技术的权威、争夺的对象更加年轻化。这些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信息茧房”在我国互联网情境之中出现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就其生成和发展的脉络来看,“信息茧房”的条件是“回音室效应”也即同质化信息的反复传播,受众被困于同质化信息中从而形成“信息茧房”,其可能的后果就是“群体极化”。“信息茧房”可能会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群传播,也为负面信息的群体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狂热化的网络舆论事件。为了降低“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负面效应,必须要从思想层面唤醒网民的公民意识,以尽可能消除“茧房”的壁垒,从文化层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茧房”进行不同的文化传播,还要从法律层面构建网络监管机构,以保障紧急情况下对信息的及时监管。  相似文献   

11.
企业信息安全法律治理可有效保障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捍卫个人权益,促进产业在"安全"中得以"发展"。我国相关立法中规定的企业安全保护义务多为静态性、措施性的管理性义务,不足以防御多变的安全风险;企业安全法规遵从激励机制缺失,合规动力不足;企业信息安全文化的普及力度欠缺。解决以上难题,应基于"法律治理"思维,将"法人治理"定位为企业信息安全法律治理的重心。在制度设计层面,适当借鉴美国企业信息安全法律治理在立法监管与企业自治中的有益经验,以信息安全法律治理的基本原则为指引,充分发挥立法激励作用,鼓励所有企业建立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信息安全"法人治理"结构,对企业董事、高官人员的信息安全义务之履行予以充分重视,增强企业信息安全文化建设,凸显安全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是以网络文化安全作为治理的对象。西方国家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战略建立在“规则取向”的国际战略文化理念基础之上,同时国家至上原则在网络空间治理中表现为积极倡导“网络主权”。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过程应透明、民主,治理目标应致力于追求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发展,以此回应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自由”理念,强化国家主权在网络时代的国际地位。我国要想在全球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领域成为积极而有影响力的行为体,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国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电子商务与网络安全息息相关,网络不安全会对电子商务造成极大损失。搭建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与财务困境:来自上海股票市场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国家的公司中都存在最终控制人。最终控制人的存在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造成了公司价值的下降。然而,这还不能确定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困境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通过对上海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现金流量权与表决权的偏离等治理结构变量确实与财务困境存在相关性,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时能够达到很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在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概念界定和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三项功能,分析了当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三大严峻挑战,进而结合国情提出并论证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策略:强基固本、平台塑造、模式转换、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考验着各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易引发各种消极社会情绪,不仅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感受。以新冠疫情为例,群体恐慌、群体焦虑、群体愤怒、群体冷漠等消极社会情绪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积极调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消极社会情绪、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缓解社会矛盾的迫切需要,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国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所诱发的消极社会情绪具有普遍性、具体性、暴发性、感染性等基本特征,是在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双重作用下,经历情绪生成、情绪发展、情绪暴发和情绪传染等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后所形成的规模化、持续性情绪氛围。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消极情绪生成的内部动因表现在四个层面:社会需要激发消极社会情绪唤醒;风险认知催生消极社会情绪分化;心理预期促进消极社会情绪强化;从众心理引发消极社会情绪传染。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消极情绪生成的外部效应体现在四个方面:利益冲突催生消极社会情绪的极化效应;社会公义引发消极社会情绪的汇聚效应;社会偏见强化消极社会情绪的期望效应;媒介传播引发消极社会情绪的扩散效应。科学把握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消极社会情绪生成机制和规律,加强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的社会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切实做好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消极社会情绪的调控,才能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确保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良性有序发展。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消极社会情绪的治理对策包括:密切关注民众现实需求,阻断消极社会情绪源头;及时调整民众风险认知,实施消极社会情绪隔离;合理引导网络情绪互动,增进积极社会情绪趋同;充分保障情感支持系统,营造积极社会情绪氛围。  相似文献   

17.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虽然不断取得进步,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各种舆论扩散传播,多元社会思潮不断碰撞融合。由于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和虚拟性,多媒体融合发展在给高校带来教育教学便利的同时,也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削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高高校师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守好网络空间主战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企业网络是对传统企业的扬弃,企业网络治理是以企业间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安排.本文从需求不确定性、任务复杂性、人力资产专用性与交易频率等四个方面对中小高技术企业网络治理的交易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传统企业网络相比较,中小高技术企业网络具有动态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19.
网络实名制是各国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举措与公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或将正式确认我国的网络实名制,并将促进刑法在维护网络空间社会秩序、遏制网络暴力活动、构筑网络诚信体系方面发挥进一步作用。网络实名制是网络空间社会抵御网络匿名技术异化的社会身份认证体系,是网络安全刑事防控治理机制的技术支撑与政策起点,是构筑网络安全“零容忍”与“宽严相济”并重治理的社会政策与价值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构筑了网络空间。作为最具当代意义的社会公共空间,网络空间孕育产生了全新的人类虚拟生存方式和虚拟社会的社会存在形式,网络空间及空间转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充满诱惑和生机的新兴领域。网络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环境,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重压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空间延展困境、大学生思想行为失范等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强化网络空间问题意识导向,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从网络空间这一个全新的层面去寻求解决方法,提出更具解释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构图。立足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和主体性思想,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创新发展体现在系统重构与协同共建、信息生产与供需平衡、秩序调控与活力创造、动态开放与价值对话四个方面,从而分别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方法、路径和机制创新。其中,理念创新是根本,方法创新是关键,路径创新是基础,机制创新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