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以来,人们只是津津乐道于"诗画"关系;对于中国诗歌史,又习惯于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进行描述。其实,诗歌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更为久远、更为本质。由"诗乐"关系来审视,可以有效地揭示出中国诗歌嬗变的内在原因。具体而言,在最初的《诗经》时期,"诗"与"乐"混为一体;到《楚辞》阶段,"诗"开始独立,必然分离于"乐",但它为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又须以"乐"附丽之,以吟咏的音乐美来增强其审美效果;至魏晋以降,这种审美追求的进一步加强就导致"诗"的声律化;再往后,"诗"继续进化,就必然地由口头吟咏的声律之美而渐至于内部的意蕴之美,"乐"入于其内而化为其质,"诗"的深层具备了音乐效应,实现了乐化,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音乐效应。由四言而骚而古而律而词,其必然性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4,(1)
马克思在1857年应约为《新美国百科全书》撰写"美学"条目,由于当时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史学资料缺乏,马克思提出了"形式美三问"之后,一直争论未果。这里,对该问题,尝试作如下回答:第一个问题形式美的哲学根据,笔者认为黄金律是可以见证的辩证法:依据黄金律数据画出的偏心涡状线和S线,反映了辩证法的全部规律,是美的两个典型图示,都属于一个立体的螺旋体(美的原型)。这一模型构成了形式美学体系的中心环节。关于第二个问题美的形式分析:自然美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抽象形式美;著名的建筑、雕刻、文字、书法、音乐、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全部形式要素,构成了美所呈现的黄金律辩证法。第三个问题关于形式美的心理分析,实际上审美过程中视觉对有效信息的"特征抽取"和大脑进行加工整合时都有主观参与,审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和胡适相同者,仅只作为文学载体的白话入诗,针对旧诗格律的新诗追求.他们更多者则是差异,如对诗之语言俗雅,对诗之节奏,对诗之外在形式要求等均不相同.闻一多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貌似各自独立,却合二为一构成辩证统一关系,即音乐美必然导致建筑美,建筑美则更加音乐美.胡适所尊崇的诗之自然音节和诗体大解放,也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强调自然音节就势必导致诗之散文化,进而导致诗体大解放.胡适诗论诗作的历史贡献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价值,但闻一多的诗论更是诗歌历史发展和要求的必然.虽然从整体看闻一多诗作有诸多不完美之处,但相对胡适绝大多数不完美诗作,显然更是超越.  相似文献   

4.
梁代宫体诗为满足齐梁时代诗学新变的短咏需求而采用画法入诗手法,借鉴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等绘画笔法刻画日常生活的诗意与圆融之美,艺术地将音乐、绘画、戏剧式的美集中凸显于诗歌语言形式、意象构成与审美意境中,使审美主体对诗中情画所传达出的审美情趣获得愉悦感知,开唐人诗中有画之先河。此时宫体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目的已与传统诗教顺美匡恶教化功能无关,与永明诗人将隐秀情思作情在词外的隐性表达也不相同,其诗作目的就是为了吟咏日常俗世生活的常态之美,以此获得审美娱情,建构快乐人生,也因此构成宫体诗声色审美的娱情主题。  相似文献   

5.
(一) 文艺作品的艺术美,应该包含内容与形式这两个因素。艺术美是文艺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吻合无间的结合,在艺术美中,内容美与形式美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当内容美不具备时,形式美的存在就成为徒然的无意义的了,单纯的形式美不能构成艺术美,反之,单纯的内容美也不能构成艺术美。但是,艺术美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并非是一半对一半的平分对等的关系,在某些情形  相似文献   

6.
周均平 《齐鲁学刊》2007,9(6):60-65
先秦时代声色之美和形式之美基本上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地位。这种情况在汉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纯粹意义上的形式美开始成为自觉的追求;对声色之美和形式美的展现和追求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声色之美和形式美因素成为审美接受和评判的标准。从这种新变化、新发展、新趋势的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美的升值。它与审美走向自觉相同步,并成为其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7.
叠字常用于诗,“诗用叠字最难”(顾炎武语)。然而,只要用得恰到好处,不但于文句的参差中,可以表现出整齐的形式美和铿锵的音乐美,而且能够层层加深诗的意境,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叠字在汉族诗词散曲中的运用是广泛而出色的。在诗中,不仅有一般的运用,而且有连用;在词和散曲中,不仅有以叠字组成整个句子的,甚至还有以叠字组成整个段落  相似文献   

8.
用诗的形式表现音乐,在中国诗歌史上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诗经》305篇中,据统计吟咏到的乐器就有27种,涉及音乐演奏的也不下十数。后来的《楚辞》以及汉赋对于音乐的描写就更丰富了。到了唐代,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技巧更加成熟完美,同时,音乐艺术本身也有新发展,因此,唐诗的音乐描写技巧,在继承秦汉以来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试作如下探讨。一、直接描摹音乐的方法诗乐同源,是中国诗史上一个很原始的事实。诗与音乐具有某些共同的艺术属性,如时间性、节奏感和声调、韵律等。这使得诗以自身的形式表现音乐,就具有了得天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波  魏建 《齐鲁学刊》2003,3(5):99-101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原则,是其诗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观和形式观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6):94-99
魏晋南北朝是斗鸡诗之肇始,诗典精工,妙趣横生。建安诗人写出了感情真挚、气势高昂、笔调刚健的斗鸡诗,从主题、语言、典故等方面牵引了后世斗鸡诗创作,既为建安风骨之体现,又有导源开流之功绩。南朝斗鸡诗华美精致,风韵新巧,在诗歌形式美上颇见其功。南朝诗人将斗鸡诗内涵进一步扩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尤其是唐人的斗鸡诗创作。  相似文献   

11.
和旧诗词相对而言,新诗是崇高的艺术。旧诗词长于表现,重视形式美,强调感性形式的和谐,对意境的欣赏品味是于共性中见个性,因而,它是美的艺术;新诗则在表现中又有再现,或干脆借再现来表现,诗中常有戏剧化情境,注重真实,强调个性,往往是理性内容压倒感性形式,这就形成了诗的现代美。马克思说过,个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新诗之美,正是现代文化心理的艺术折光,它主要表现为散文美趋势、社会美理想和意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2.
山歌,是歌唱的诗。作为歌唱的诗,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诗味,一是能唱。宗白华先生在《闻一多全集》中《论〈悔与回〉》一文中说:“诗形的凭藉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两种作用:(一)音乐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诗乐式的节奏与谐和。(二)绘画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写出空间的形相与彩色。”这段话可以作为闻一多关于诗的绘画美与音乐美明晰的注释。  相似文献   

13.
陈晓红 《中州学刊》2007,(6):247-248
鲁迅在阐释语言文字的功用时认为,语言有形美、音美和意美三美。其中,音美是运用汉语特有的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的特点,在语流的抑扬顿挫中,形成优美的节奏和动人的旋律,达到“铿锵和鸣”、“掷地作金石声”的效果。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语音修辞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双声、叠韵与叠音的音律美双声和叠韵是汉语语音表达上的独有形式。利用双声和叠韵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汉语传统的语音修辞手段。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特别响亮,铿锵悦耳;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致,读…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不仅是以绘声传达音乐之美,而且唐诗的语言文字本身就蕴含着“音乐”,这是唐诗的魅力所在。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乐入唐诗是唐诗一大特色。唐代诗人把大自然的音乐之美、空灵之美,作为诗歌创作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审美境界是唐代诗人普遍的、自觉的追求,这也是当时诗作高下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唐诗所蕴含的这种音乐美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诗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经过很多诗人的努力,在原有的古体诗基础上,创造发展了律、绝等近体诗,盛极一时。随着当时音韵学的发展,吟咏古近体诗也要求轻清重浊高下铿锵,极音律之美。千载以来其流风遗韵犹有存者。 诗的吟咏是伴随诗体的产生而产生的。二者都来源于人的情意,《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孔疏:“诗言人之志意,歌咏其义以长其言,乐声依此长歌为节,律吕和此长歌为声”)。《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可见诗的吟咏与诗本身同出一源。沈约说:“歌咏所兴,自生民始”(《宋书·谢灵运传论》)正是总结此义。  相似文献   

16.
英汉句子结构有同有异,然而在英汉民族看来却都是美的,因为它们符合美的法则,符合英汉民族各自的审美观念。本文拟对英汉句子结构美进行对比研究。一、平衡对称是英汉句子共有的结构美根据美学原理,对称与均衡是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的内容之一。“对称这种形式美给人一种稳定、协调、严整、安全之感。”“以中轴为基准的左右对称是最基本的对称形式”。“均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在形式上虽不一定对称,但在分量上却是相当的。”“对称、均衡是较之齐一更为复杂的一种惹人喜欢的形式美。”[1]英汉句子结构具有这样的形式美。根据钱冠连先…  相似文献   

17.
作为江西诗派的中坚,黄庭坚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以贬谪黔南为界,黄庭坚诗歌形式观由重视文学之"格律"变为遵奉音乐之"律吕",而其诗美理想亦相应的由"奇崛"之美突进为"老朴"之美。鉴于宋代尚未断绝的音乐文学传统,使得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仍十分密切,从音乐以及乐论的整体技术化、形式化的角度去探究黄庭坚形式观的演变及其美学意蕴,对于理解宋代美学、文学思想的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功正 《中州学刊》2001,(4):158-164
初唐"四杰”诗的审美风格走向阔大、雄壮,体现了初唐人向上型的精神.山川景物和边塞诗文是其两大载体.羁旅生涯使"四杰”诗走向江山,开拓了生活和审美视野,孕育了诗审美的风骨和力度.以阔大之思体察和描述边塞荒漠,对于唐风之确立实有奠基之功."四杰”改变了六朝咏物型诗歌审美方式,带来了历史性进步;以赋为诗,形成壮大、磅礴的审美境域,改变了诗的小家风范,形成大家之气;诗的形式美的固定化,七言歌行的诗体壮大型形式成为"四杰”壮大型风格化表征,形成了五律的形式规范."四杰”在诗歌史上具有两个方面的中介作用一是从官廷诗到盛唐诗的中介,一是南北诗风融为一体的中介.他们大胆地开拓,洗涤了"六朝锦色”.  相似文献   

19.
美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可感的形态。这种形态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的,所以从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的范畴来考察美的存在,可以看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不同构成。所谓形式美是指对象性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在合乎规律的联系中所显示的审美特征。形式美离不开美的形式。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内形式是指对象性的事物的内部的组织联系。外形式是指事物外部形象的具象形态。在外形之外还有一种表层缀饰形式,它是外形式的一部分。形式美就是内形式与外形式所显示的审美特征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诗歌建筑美的概念,始自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三美理论”的提出.而对于徐志摩的诗歌,人们多以其韵律的轻盈、意象的新颖以及艺术风格的飘逸等论之,对于其形体的灵动和意蕴的丰富之结合,却研究不足.本文将弥补这种缺乏,从诗歌建筑美的先觉、章法体式的灵活、建筑美作为“立体的绘画”和“凝固的音乐”以及内容与格式、精神与形体的和谐统一这四个方面予以分析.从而确立作为天才的诗人与学者的徐志摩,其诗歌在文学史甚至美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