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神崇拜是云南昙华山彝族原始崇拜的基础,山神不仅是当地彝族最早的神灵,而且是彝族先民心目中最大的神。山神崇 拜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传统信仰模式,它既别于自然崇拜,又别于图腾崇拜,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统宗教信 仰,它兼顾神圣性和世俗性,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平衡有序的规则,而且同自然界之间构筑了一种和睦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云南直苴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保留着大量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长期的实践中 ,经过大量的冲突和调整 ,已形成了一系列的内生机制 ,并以顽强的生命力维系至今 ,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响着当地彝族的生产和生活。在西部大开发中 ,挖掘整理这些经过生产实践而来的宝贵思想 ,并加以一定的指导 ,可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重建提供操作性较强的生产、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3.
传统裂变与现代超越——以广西南丹六寨龙马水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给中国注入了前所未有前进动力,也使昔日落后的龙马屯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吃住条件、就业观念、消费水平、运输工具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质的变迁,对其进行总结,有利于激发少数民族创造活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彝族妇女家庭地位的变迁——以云南省直苴村彝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永仁县直苴彝族地区,以家庭经济为核心的生产组织形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社会结构、经济因素以及婚姻习俗、家庭观念、宗教观念等众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合力,建构了历史上彝族妇女的被支配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这一地区的渗透,经济因素上升,彝族妇女的家庭地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笔者在沙甸穆斯林社区的实地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分析认为,宗教信仰在乡村回族社区中有如下功能引导信徒施贫济困、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由宗教信仰而生成的社会价值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禁毒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沐浴是新平县目前重点打造的两个花腰傣文化生态村之一,当地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主要针对大沐浴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非绿色化”现象,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了大沐浴民族村寨旅游绿色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对大沐浴及云南民族村寨旅游绿色管理能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互助东沟乡念先村的田野调查,将着眼点放在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村落”上,在搜集、比较、参考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土族宗教信仰的现状、特征及其成因作了介绍和论述。作者认为土族宗教信仰是一种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佛、道以及萨满教等并行的多元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青少年宗教信仰日益呈现发展的态势,特别在西部地区。陇县青少年宗教信仰现状研究表明,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民俗传统文化、家庭因素、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上各种宗教活动、经济发展落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对青少年宗教信仰起到重要影响。对此,要加大教育力度,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庭—学校氛围,加强对宗教场所,尤其是民间宗教场所的管理,合理布局学校网点,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滇中、滇南一带的彝族村寨,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村落社会文化结构趋于解体,村寨同质性减弱,异质性增强,整合力和凝聚力下降.红河州慕善彝村的例子表明,旅游经济能很好地促进村落社会文化的重组和整合.传统和现代的合理整合,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并重,保护和开发并行,是当前整合民族村寨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村落社区.  相似文献   

10.
在少数民族现代化过程中,全球统一时间常常与地方性时间产生矛盾冲突,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陷入困境。除了工、农业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时间制度和时间观念差异外,引起少数民族社会时间冲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工业时间与当地社会文化逻辑的矛盾,工业时间及其所蕴含的理性化、个体化价值取向与少数民族传统的共同体社会结构相抵触。在重视社会关系积累而不是财富积累的少数民族社会中,时间主要被用来生产社会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祭火习俗是蒙古族流传了千余年的古老习俗,从原始的萨满教到红帽派喇嘛教,再到格鲁派喇嘛教的盛行,祭火习俗原封不动地流传到了今天,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功能,其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源流和内涵,以及在现代语境下它如何适应民众生活,调适自身.本文选取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市为调查点是因为赤峰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和阴山的中间地带,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的交界处.习俗上略受汉文化影响,也正经受着现代化的冲击.这也为祭火习俗的变迁提供了客观的研究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校教授、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学博士安学斌撰著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一书,由民族出版社(北京)2008年7月出版,全书37万字.  相似文献   

13.
彝族文化网站是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结合,是全方位地保存、传播、延续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论文考察了彝族文化网站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新媒介赋权与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第一层面,即部分具有强烈民族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彝族知识分子,自主运用网站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态来开辟彝族文化传播的网络空间。第二层面,彝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要从"关门传播"转变为"面向主流的传播",逐渐发挥与主流社会对话的"桥梁"功能。只有这样,彝族文化网站才能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交流,开拓族群认同的网络公共空间,进而彰显出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心理需要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状态,有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的成因,并对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的创新上进行了分析,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渠道教育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不能忽略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现代化问题.面对现代型的国家制定法的冲击,民族民间法将怎样完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化呢?本文试图从分析传统的少数民族的法律形态以及法律文化的特点入手,借用法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分析进路,对少数民族法律的转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民族民间法向现代型法律的转化过程中不能忽视本民族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清初宣城地区学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成就。文章以清初宣城著名学者吴肃公为例,绍述他在继承理学家风的同时,直接追溯到孔孟,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佛禅进行批判,其在学术上寓意深远,思想上颇具特色,藉此说明江南文化家族如何在传承学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在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从19世纪末期这里就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活动的重要地区,呈现出教徒数量多、分布广、情况复杂的特征。因此,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云南石林海邑中寨村天主教传播与发展情况的田野调查,对天主教在石林的传播情况、方式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揭示天主教在初期传播的原因,以及对彝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在全国的户口统计中主户的数量多于客户,但在今湖北境内,情况却很不一样,客户的数量多、比重大,而且主要分布在荆州、鄂州、襄州、随州、安州、郢州和峡州等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或高或低,很不一致,但这些地区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交通比较便利,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在人口的职业构成方面也表现为商贾贩运占有较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9.
内容: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以特定人群共同体的地方性文化为消费对象,以期对异文化进行感知、体验和认知,从而达到休闲、娱乐和自我叠加的消费过程。东道主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一方面对地方性文化进行文化重组,另一方面也会以地方性知识体系为规训,自主地确定旅游者的消费边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表现为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文章以阿细祭火仪式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境遇为例,分析地方人群共同体如何重组遗产、确定遗产的消费边界,从而实现遗产的自我活态存续。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念认为,"发展"与"宗教信仰"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可持续发展"与宗教信仰之间更是无法建立某种关联,宗教信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只能是对立的、排斥的关系。但是,通过对四川硗碛藏族乡在"集体化以前"、"集体化期间"、"集体化以后"三个时间段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考察,发现实际情况却并非如传统所想象的那样: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藏族聚居的地区,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理性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按照"天人合一"藏传佛教生存理念整合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本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