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有一次,马克·吐温被邀请到法国的一个城市去演讲,到达的当天,他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非常热情,不一会儿就和马克·吐温聊了起来。理发师问马克·吐温:“您不是本地人吧?”他回答:“我说过了,我还是第一次到这个美丽的城市。”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走运,马克·吐温马上就要来了。他的演讲精彩极了,您晚上一定要去听吧?”他也很高兴地回答:“对,我一定要去。”理发师又问:“您已经有了入场券了吗?”他说:“不,还没有哩。”“可惜,太可惜了。”理发师替他惋惜道,“那您只能站着听了,坐票早就没有了。”马克·吐温很幽默地回答:“我与这…  相似文献   

2.
娱乐广场     
左右为难在法庭上,被告一直把手放在口袋里。法官提醒他要有礼貌,他回答说:“我简直不知道该怎样才好。把手放进别人口袋里,你们惩罚我;放在自己口袋里,你们又说我没礼貌。”如此道歉一次,马克·吐温在非正式场合说议会的议员有一半没有一次,马克·吐温在非正式场合说议会的议员有一半没有教养。此话传到了议会,议员们气愤不过,强烈要求马克·吐温公开道歉。于是马克·吐温在报上发了一则启事:“我曾说过议会的议员有一半是没有教养的,现在我更正,我应该说议会的议员有一半是有教养的。”不打不相识美国一家打字机公司招收公共关系部职员。…  相似文献   

3.
一、性格的反向行为《红与黑》中,于连为什么向他心爱的德·瑞那夫人连开两枪?作者司汤达所取的生活中的原型事件是这样回答的:一八二七年法国上流社会曾经轰动一时的安杜扬·奥尔特案件的详情报告说,安杜扬·奥尔特因为谋杀自己的情妇兼保护人米苏太太而被捕。在法庭审讯期间,奥尔特肯定地说:“驱使我犯罪的是两种俘虏了我的情欲:‘爱’和‘嫉妒’。”  相似文献   

4.
我开始怀疑,身为女人,人生的最大目标是什么。说完这话,又开始抽自己——为什么要说“身为女人”,而不是“身为人类”?如此强调性别,还是因为习惯弱势。我妈妈很愁苦,看着我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嫁掉了,为生了个砸在手里的祸害而忧心。有时她接到我的朋友们的电话,会非常不好意思地求人家:“你们帮她找个好男人吧?你们自己都找到了好男人。”然后还语带威胁:“你们可是她最好的朋友哦——”听得我火冒三丈。我也在反思为什么到现在我仍然没有嫁掉,然后就有了最开始的这个问题:身为女人,人生的最大目标是什么?结婚吗?结婚是终极目标吗?  相似文献   

5.
抓住梦想     
我有个朋友叫蒙提·若伯茨,他在圣西多有个养马场。他允许我在他的房子里为青年风险项目举行筹款活动。在最近一次筹款活动中,他指着我介绍说:“我想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让杰克在这里筹款。事情要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他父亲是巡回驯马员,总是从一个马场跑到另一个马场,从一个马厩跑到另一个马厩去训练马匹。结果这个孩子总是不断换学校。”  相似文献   

6.
广告公司为什么不为自己做广告?广告行业的著名人物大卫·奥格威先生(DavidOgilvy)对于这个问题好象也没有搞明白,这位广告行业鼎鼎大名的祖师级人物在他著名的《奥格威谈广告》里提出:“我很困惑,为什么广告公司不为自己做广告?”很多年后,市场营销大师、“定位理论”的创始人阿尔·里斯(AlRies)在他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里也提到,他曾经查看了连续5期的《广告时代》,没有发现一个来自广告代理机构的广告。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没有能够幸免,你或许还能在《国际广告》等这些专业广告杂志的广告插页上找到几个广告代理机构的名号,但是它们…  相似文献   

7.
良心     
来了一场战争,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他们说,他应该去杀某一类敌人,而不是自己想杀谁就杀谁。吕基说,“你们以为我是笨蛋吗?阿尔伯托是个恶棍,他背叛了我,让我在一个女人那儿成了小丑。我可以把整个经过跟你们讲一下。”他们说,行了,这已经够了。  相似文献   

8.
无忧信箱     
老怪:最近有一家IT公司的老板和我接触过,看来他很清楚我的才干,因为他愿意出2.5倍于我现在的薪水请我(包括我的团队)过去,这还不包括股票和奖金。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的猎头公司的咨询顾问也劝我要好好考虑一下,她说得很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花大量的资金、精力和时间去打造自己的团队?只要拿几分之一的钱来挖角你们的销售团队就够了。一石二鸟的事,何乐而不为?”  相似文献   

9.
1.已故陈乐民先生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情形,有一次他到法国某镇造访,曾请教该镇镇长:我指着运河问他,这条运河通过其他市镇,你们怎么管理?他告诉我各市镇之间有协议,如果要有什么工程,要运河通过的各地区政府之间协调。这个与中国很不一样,在中国如果有一个  相似文献   

10.
富人区     
游览洛杉矶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看富人区。美国人最爱陪客人看富人区,好似观光。我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们住这么漂亮的房子,会不会嫉妒?”他惊讶地看着我,说:“嫉妒他?为什么?他能住在这里,说明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能遇到,我会比他做得还好。”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打算陪我去看看不远的一处富人区,我又提到前述的问题。日本友人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  相似文献   

11.
在下列人物中,哪一个与众不同:贝娜齐尔·布托(Benazir Bhut-to)、莱斯特·伯德(Lester Bird)、托尼·布莱尔还是乔治·布什?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托尼·布莱尔:他  相似文献   

12.
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逃,除了逃,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面对,比如试着战胜追自己的人在梦里被人追,想方设法地躲藏和逃避,实际上就是不能正视和面对现实中的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足够的心理能量让自己去面对。那么这足够的心理能量从哪里来呢?还是先说一个梦者的梦例。他从小学开始就做梦被人追,类似的梦一直做到大学毕业工作了。他说:"回想起来,基  相似文献   

13.
在乔治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就是瘸着一条腿走路的,他的一切都平淡无奇。所以,他总是想母亲怎么会和这样一个人结婚呢?他总觉得,父亲那条瘸腿,带给自己的是耻辱。一次市里举行中学生篮球赛,他是队里的主力,他找到母亲。说出了他的心愿:他希望母亲能陪他同往,在赛场上,只要看到母亲的目光,他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母亲笑了,说,那当然,你就是不说,我和你父亲也会去的。他听罢摇了摇头,说,我不是说父亲,我只希望你去。母亲很是吃惊,问这是为什么。他勉强地笑了笑,说我总认为,一个残疾人站在场边,会使得整个气氛变味儿。母亲叹一口气说,你是嫌弃你…  相似文献   

14.
“中庸”心态,是周作人早期心态的核心内容之一。周作人最早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大概要算写于一九二六年的《上海气》一文,他说:“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一九二七年写的《谈龙集·谈虎集·序》中又说:“我的绅士气(我原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到底还颇深……”,  相似文献   

15.
<正> 长期以来,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易卜生是一个妇女解放运动的热心倡导者,许多人甚至把易卜生的名字当作妇女解放的旗帜。然而,这位剧作家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是没有他的读者们认识得那么清晰。易卜生即使在他一生中的最后几年也没有明确的妇女解放思想。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易卜生的整个思想特点: 1880年易卜生在写给德文翻译家卢德维希·帕萨尔格的信中曾说:“我笔下的一切虽然不一定都是我个人经历的,却都与我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我的每部作品的主旨,都在于使人类在精神上得到解放和感情上得到净化,因为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  相似文献   

16.
青蛙圈水     
山坡下的田野里,有一只蛮不讲理的青蛙。这只青蛙常常跟同伴吵架,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理睬他,可他还自以为是一条好汉哩。“呱呱!我要到一个新的地方去,我要永远离开你们!”一天,这只青蛙向同伴大声宣布了这个决定。青蛙来到一个大湖边,他看看平静明亮的湖水,说:“呱呱!这里多美多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散文     
一什么是散文?已经出版了二十个散文集的巴金回答道:“我实在讲不出来,我并非故意在讲假话,也不是过分谦虚。”这就足见这个看来似乎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无怪叶圣陶在谈小品文是怎样一种文体时说:“要象下定义一样叙述出来是不容易的。”如果说叶老这里说的小品文和散文并不是一个概念,那么,郁达夫的话说得可谓直接了。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他说“我们的散文,只能约略地说,……系除小  相似文献   

18.
那年,莫斯科好大雪,鹅毛般的雪片从天穹上倾泻下来,盖满了屋宇、丛林和道路。我从莫斯科地铁里走上来,立即傻了眼:这茫茫雪原中,何处是归途?幸好我看到不远的前方有一个男人,便向他打听路。男人好奇的问,你是从亚美利亚还是乌兹别克来的?我说,还要远,是中国!男人一听来了神,高兴地说,噢,中国!我去过!我曾率团访问过那里,见过郭沫若,我还知道中国诗人埃弥·萧! 埃弥·萧!我这一惊也非同小可,萧三已经仙逝了几年,在这遥远的异国还有人清晰地记得他!  相似文献   

19.
李银河 《社区》2004,(17):54-55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研究性?一开始我并不在意,人们问得多了,也引得我自己不得不常常自问:我究竟为什么要研究性呢?首先,是我生长的环境和社会气氛。我属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60年代进入青春期、70年代谈婚论嫁的一代人。在这30年间,“性”这个东西在中国是一个怪物。在所有公开的场合,它从不在场;可是在各种隐秘的地方,它无所不在。用王小波的话来说,当时的社会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人们在“阳”的一面是一副面孔;在“阴”的一面是另一副面孔;在“阳”的场合说一种话;在“阴”的场合说另一种话。而“性”这个话题绝对属于“阴…  相似文献   

20.
哲学家常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当然也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知识:康德既怀疑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也怀疑勒内·笛卡尔和威廉·莱布尼兹,以为只有他自己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才最终解决了有关知识的一切难题。不料在约一个半世纪以后,艾耶尔(A·J·Ayer)又怀疑起康德来,他在《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知识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