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1935下半年以后,由于对中国国内政局的进一步认识及苏联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及至西安事变发生,苏联对华政策急转,公开支持国民党,对中共施加压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对华政策重心转到国民党政府方面,力促在中国形成以国民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在中国内战酝酿、准备和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苏联采取了与美国搞妥协,公开支持国民党,压制共产党的对华政策。这样一种对华政策,带有很浓厚的实用主义、机会主义、利己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色彩。它既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造成了极大困难,也严重损害了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3.
试论1931-1945年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两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本宣告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伟大斗争,当时与中国毗连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积极支持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同时,在支持中国抗日的旗号下它又从事一系列不利于中国抗日事业、损害中国主权的活动,其对华政策突出地表现为进步性与非进步性、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两重性,显得扑朔迷离。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国内存在着国民党、共产党、日本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三种势力,苏联对这三方的政策反映了苏联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前苏联档案资料入手,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苏联学者观点不同的是在肯定解放战争时期苏联曾给中共以支持的同时,又指出了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所持的冷漠、怀疑态度。其既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令中共与国民党和谈,阻止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又表现在屡次推迟毛泽东访问苏联的行期,使毛泽东在建国前访苏要求未能成为现实。文章还对苏联对中共所持的这种态度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进而指出在1949年后中共与苏联的实际接触中,既得到苏联很大支持,又有差异和分歧,这恰恰成为日后两党乃至两国之间矛盾和争论的滥觞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紧急时期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蒋介石背叛革命、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变化,到了1927年4月中下旬,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活动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国民政府对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推进革命继续发展。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大革命紧急时期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进行探讨。一、武汉国民政府面临的困难自1927年3月“南京事件”后,帝国主义各国逐渐在对待中国革命的立场上趋于一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唆使下,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制造反革命事变。这样,中国革命的环境迅速恶化。1927年3月里…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在1931—1945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分三个历史阶段,突出表现为两重性的特点,其正义性、进步性是由苏联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其非正义性、非进步性是由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苏共对中共无产阶级性质的怀疑等因素决定的。苏联对华政策的两重性对中国抗日战争既具有积极作用,又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1943年底,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通过组织国共联合政府实现蒋介石领导的中国政治统一的政策,并为争取苏联的支持,不惜以牺牲中国的权益为代价,同苏联搞交易。雅尔塔秘密协定签定后,美国又企图借助苏联的压力,迫使中共妥协,实现由国民党统一中国。由于美国统一中国的计划以维护蒋介石政权为其不变的原则,又无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政策,因此它只能是一个梦想。中苏条约签订后,美国所希望的国民党统一中国的局面不仅没有出现,中国反而再次陷入内战危机,美国的政策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8.
茹莹 《齐鲁学刊》2003,(1):133-138
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经济实力、历史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1 945年以前的美俄 (苏 )对华政策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在华扩张方式而言 ,美国强调经济的扩张 ,俄国则注重领土的控制 ,苏联继承了俄国的这一战略传统 ;在如何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 ,美国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的总体态度虽然是积极的 ,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不过 ,无论是美国 ,还是俄国 (苏联 ) ,在其各自政策的背后 ,国家利益都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国内史学界以往在对二十年代历史的研究中,凡涉及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者,大多偏重于南方,而对苏联与中国北方革命运动的关系则缺乏研究。在大革命前后苏联与冯玉祥曾有过一段不成功的合作。本文在对这一合作作一历史论述,在补既往研究之缺的同时,着力于以下两个问题的分析:(1) 从合作的条件及双方动机分析合作基础之脆弱;(2) 从共产国际、苏联在中国南北方的活动分析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对华政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张希宇 《东岳论丛》2001,22(3):112-114
大革命时期 ,共产国际把“保卫苏联”当作制定中国革命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又肆意贬低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国民党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 ,不适当地夸大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在国共合作时期 ,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只能属于国民党 ,而共产党只能充当革命的助手。共产国际的这种政策和策略 ,扶植了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假左派汪精卫 ,致使他们篡夺了革命领导权 ,也直接助长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成为导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期云南地方与中央关系,其实质即唐继尧地方实力派与西南军政府之关系。以往由于简单地将唐继尧归为军阀一类,对其与孙中山处同一阵线进行的西南护法、对孙中山西南军政府的支持及相互关系等有关问题的研究显得不足。作者在文本及档案资料基础上,通过对该时期史料的重新梳理与进一步解读,希图更全面地揭示出当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复杂与多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基础教育领域始终是新旧教育并存的二元化格局。以1935年为例,官方的全国性的调查统计认为私塾规模小于新式学校;但是从全国、到省,再到县区乡的调查数据显示:越往基层,私塾的规模也越大;民间研究也认为私塾超过新式小学的数量和规模超过官方的统计。这说明民国时期私塾的能量被政府低估了。  相似文献   

13.
近代华北妇女的婚姻心态,一方面,受近代文明的影响,要求主婚权下移,要求摆脱贞节束缚,要求一种平等的夫妻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又难摆脱传统的制约和羁鉡.从而,在近代文明和传统观念的争斗中,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矛盾状态.  相似文献   

14.
第四世界遍布在发展中国家广大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时也点缀着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的贫困区。这是一个呈“豹斑”状态分布在全球的极端贫困化、边缘化的阶层。第四世界的形成既有资本全球化的外在因素,也有各国内在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其中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的选择失误导致的第四世界化加剧的现实,对中国的发展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徐乐 《社会科学》2012,(7):144-155
1912年3月24日发生的沪军都督陈其美拘捕上海中国银行经理宋汉章事件,为民国初年轰动一时的著名案件,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两任大总统孙中山、袁世凯,两任财政总长陈锦涛、熊希龄都对此案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总长伍廷芳甚至在报刊上公开与陈其美展开数次论辩,在沪外国领事也曾在此事件中发表意见。财政问题似乎是"宋汉章案件"的引爆点,但大清银行与中华银行争夺中央银行地位的斗争却是更为深层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民初革命派与原大清银行集团之间的较量。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权思想和民主国家的产生在对王权的斗争过程中,对政府责任的扣问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建立。生存权是社会保障的第一要义,"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干预主义和"福利国家"的涌现,使得政府责任形象得到加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富民政策以及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都要求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中国面对如何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建设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积极树立、宣传和推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经验,对坚持这一活动的主流导向,保证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典型经验的作用.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经验与坚持这一活动主流导向的关系,努力探索、总结和树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经验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巍 《齐鲁学刊》2008,(2):42-46
民国时期,"四书"文献题录形式多样,藏书、史志、举要、版本、鬻贩、索引等目录分类六个方面展现了民国时期"四书"目录学发展的情状,"四书"文献题录从内容到形式,融古今、兼内外,并存新旧、冲合中西,适为民国文献目录学时代境遇的生动映照。  相似文献   

19.
葛金平 《河北学刊》2012,32(4):247-249
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手法广博而高妙,以多变与和谐织行其间。本文通过化虚为实、由实入虚、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等四种虚实艺术手法的分析,拿捏这种虚实关系,审度和挖掘蕴涵其中的艺术风采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执政为民 ,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为最高标准。坚持执政为民 ,就必须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真正作到了执政为民 ,也就实现了“三个代表”的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