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南时期项、叶不和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除由于两人在新四军发展方向认识上的分歧和革命经历、性格方面的不同引发矛盾之外,中共中央高层对叶、项矛盾处理不甚妥当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因此,简单地把项、叶关系失和完全归罪于项英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2.
项英在皖南军部时期的历史功过李百齐从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这一时期,史称皖南军部时期。这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项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委(对外称副军长)、军分会书记,是新四军实际上的主要领导人。对项英在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与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在新四军的成功组建、长江以北新四军的具体工作、改善叶挺和项英之间的关系、解决新四军的发展方向、援救皖南新四军及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新四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奉命率领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转移。1月7日,途经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署的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指战员被迫自卫,奋勇突围,其余大部分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和顽军谈判被扣押。副军长项英等遭叛徒杀害。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取消新四番号,声言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这就是蒋介石蓄意制造的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5.
60年来学术界对项英在新四军的功过是非的评价和研究深受官方评价和政治气候的影响,历经曲折,近20年来总的趋势是向客观公正的方向发展,项英的新形象已树立起来.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尚有六大问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6.
也谈要公正评价项英的功过李百齐,刘学梦近几年来,随着对皖南事变研究的深入,对原新四军政委、东南局书记项英同志的评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党史界的重视。不少同志撰文提出,历史上对项英同志的评价有失公允,对他的历史功绩肯定不够,主张要公正评价项英的功过。①对此...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指导新四军组建时,立足时局和中共南方红军游击队的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新四军建立、发展与斗争的方式方法,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与斗争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先后提出红军游击队就地改编建立南方战略支点与领导当地民众抗日相结合、游击队主力集中开赴前线作战与余部留守后方建设战略支点并举、新四军遵从国民政府合法性与保持自身独立性并存、争取新四军自主发展与获得国民党政府的合法编制并重、服从国民党战区指令与坚持自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行、保持新四军的军政素质建设与八路军相一致等一系列原则和方针,为新四军的成功组建与发展壮大,为南方广大地区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关于“皖南事变”形成的原因,史学界已多有评述。但从项英与叶挺的关系方面来分析的还不多见。抗日战争爆发后,共同的历史使命使项英和叶挺走到了一起,担负起创建和领导新四军的光荣任务。他们本来可以取长补短,成为一对相得益彰的好搭档,但由于种种原因二人未能很好地协调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出现了叶挺的三次出走和项英向党中央的“三请辞职”,以至于发展到皖南事变中项英“不辞而别”、“临阵出走”。这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确留下了值得回味思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黄进琪 《老友》2010,(7):8-10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悼念张思德  相似文献   

10.
1944年9月至12月,新四军第十六旅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南、重申发展东南的方针,着手创建以浙西长兴、皖南广德交界处的槐花坎为中心的前进基地,曾先后发起了长兴之役和泗安之战。对这两次战斗,过去由于资料不足,均未作过较细的报导,就是组织这些战斗的新四军第十六旅,在编写该旅部队吏时,也因某些环节不清楚,而未把这些战斗写进去。最近作者翻阅了1944年底和1945年初的重庆《新华日报》和过去参加编写第十六旅历史  相似文献   

11.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到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时明确指出:“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是对抗战时期八路军作战方针的概括而确定的表述。笔者认为,毛泽东对抗战时期八路军作战方针的表述,是有一个前后不尽相同的变化过程的;八路军的这一作战方针,是经历了一个从开始提出到最后确定、最终形成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表现在:北移时,选择了错误的转移路线;转移中,不仅行动迟缓,而且三路并进,导致兵力分散;战斗打响后,项英优柔寡断在前,武断决策于后,贻误了最关键的战机;被包围后,叶挺判断失误,分散突围太晚。上述失误,是新四军最终惨遭围歼,未能避免或减少其损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新四军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在新四军统战工作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新四军领导人时刻从大局出发,着力于统战工作;广大指战员充分认识到统战工作对华中和对新四军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坚定地、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从而确保了华中敌后抗战的巨大的胜利。新四军的统战工作对象广泛、策略灵活、内容多样,为丰富和创新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作出了贡献,同时,对当代的统战工作及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从浙江云岭驻地遵命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战士英勇拼杀,奋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200O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无理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17日,蒋  相似文献   

15.
1941年1月7日至1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绕道北移时,遭8万多国民党军合围聚歼,军长叶挺下山谈判时被无理扣押,成为俘虏,副军长项英突围中被叛徒袭击遇难。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损失。然而"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牢牢掌握着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主动权,不但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且迅速重建了新四军军部,使部队由原来的6个支队扩编为7个正规师,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获得新生,刘少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说“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曾山同志是有功的。”曾山是江西省苏维埃运动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成功地领导了官田暴动;他指挥攻打吉安功绩卓著;他最先提出按人口平分土地的正确主张;他大力建设江西苏维埃,以人力物力保障反“围剿”战争;他坚持游击战争,掩护红军长征;协助项英,参与组建新四军。  相似文献   

17.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失误甚多。其主要表现:在北移问题上,不听中央的劝告与命令,使部队丧失了北移的有利时机和条件;在作出北移决策之际,对敌情判断严重失误,选择了错误的转移路线;转移中,实际指挥与其行动企图自相矛盾,屡屡违犯用兵原则;战斗打响后,不能沉着果断地实施指挥,丧失了突出重围的有利战机,项英等人临阵动摇也给部队造成极坏影响。这些失误,使新四军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可能没有成为现实,也从多方面为我军提供了深刻教训。在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人民军队的今天,我们应珍视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些教训。  相似文献   

18.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失误甚多。其主要表现:在北移问题上,不听中央的劝告与命令,使部队丧失了北移的有利时机和条件;在作出北移决策之际,对敌情判断严重失误,选择了错误的转移路线;转移中,实际指挥与其行动企图自相矛盾,屡屡违犯用兵原则;战斗打响后,不能沉着果断地实施指挥,丧失了突出重围的有利战机,项英等人临阵动摇也给部队造成极坏影响。这些失误,使新四军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可能没有成为现实,也从多方面为我军提供了深刻教训。在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人民军队的今天,我们应珍视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些教训。  相似文献   

19.
新四军参谋地位的确立,是新四军参谋制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四军正规化的主要表现。在新四军组建初期,参谋地位低、业务能力差,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也与新四军参谋制度不完善有关。为了改变参谋的处境,发挥参谋的作用,新四军采取了提高全军关于参谋重要性的思想认知、加强参谋的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参谋的政治地位等措施,逐渐拓展了参谋的职权范围,使参谋成为军队的“全能手”,最终确立参谋“大管家”的地位。参谋成为首长的“伙伴”和“代理人”,提高了参谋的政治地位,推动了新四军参谋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了新四军军队的正规化建设,提高了新四军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全面抗战时期,以韩德勤为首的国民党军在苏北沦陷区开辟了敌后战场,以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面对日军残暴的侵略,针对国民党军在抗战中出现的不同表现,苏北民众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积极配合国民党军抗战,呼吁国共团结抗战,自发组织抗战,支援和配合新四军抗战等.正是民众的这些正能量,最终赢得了抗战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