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刊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省作协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等六团体主办的“辽宁省首届文学翻译评奖”,于1992年12月12日揭晓,日本文学作品中,赵乐甡译的《吉尔伽美什》获特等奖,罗兴典译的《爱与孤独》获一等奖。刘和民教授等荣获辽宁省翻译家荣誉奖;马兴国副教授等获辽宁文学翻译奉献奖。授奖仪式  相似文献   

2.
马燕红 《社科纵横》2009,24(12):176-178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是一种广泛运用的文学手段,而中国传统学术中的互文则更偏向于修辞手段。将互文性运用到翻译领域中可知,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活动。在翻译实践中运用互文手段,可以为"戴着镣铐跳舞"的翻译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互文体现、翻译中的互文运用及其与文学互文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8):125-127
在共名时代,赞助系统高度统一,文学翻译往往成为宏大叙事的派生。然而,意识形态的影响无法概括文学翻译的全貌,也往往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因素。20世纪翻译文学史的经验表明,共名时代译者的翻译伦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服从共名,消化共名与拒绝共名。  相似文献   

4.
肖勇  阮红梅 《唐都学刊》2008,24(3):112-115
翻译活动在晚清文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首先以翻译中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在晚清(1894-1911)这一段历史时期,文学体系内出现了翻译文学得以繁荣的两个条件;接着结合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和传播学中的"文化增殖理论"来分析当时的翻译活动如何构建晚清的新知识结构,并说明了这种新侣知识结构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知识主体并重构了他们的价值体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的创新,文学评论方式和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的属性与美学观。文学翻译是通过译者的文学笔力和人生体验,用形象的语言,把原文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作为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读者的美学要求,使人在美的感染中陶冶性情、升华思想、激励意志、汲取精神,给人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1987年第二期《文学》杂誌上,发表有田道原子的文章《墨西哥的日本文学翻译》,介绍并分析了日本文学在拉美各国的翻译情况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田道原子认为:对于日本文学的英译和汉译,是近年来日本文学界非常关心的问题,而对西班牙语的日本文学翻译却无人过问。而西班牙语译的日本文学,其读者不只是局限于西班牙一国,其影响所及是包括巴西和少数欧美殖民地之外的全部拉丁美洲三  相似文献   

7.
闫文培 《阅江学刊》2011,(3):134-139
翻译的功能对等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即信息对等和效果对等。两者就文学文本而言常常是相互对立的,就科技文本而言却又大多是彼此统一的,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对于文学文本,应以达到效果对等为目标,主要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对于科技文本中的应用文本的翻译,信息对等就意味着效果对等,故只须以达到信息对等为目标,主要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而对于科技文本中的科普文本和科研文本的翻译,则应采取类似应用文本却又各有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今日陕西省的俄罗斯文学取得优异成绩在于它有延安时代和抗日时期西北大学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传统。解放后十七年也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带动科研 ,在学术研究、文学翻译等方面出版的二三十种书 ,成绩不小 ,这为进入 2 1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唐都学刊》2013,(2):F0002-F0002
西安文理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依托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形成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文化与文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已产生一定影响,女性文学研究、生态文学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实现了翻译理论与地域文化翻译的有机结合。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全面性、前沿性、创新性、交叉性以及地域性,  相似文献   

10.
于小植 《求是学刊》2012,39(3):127-131
20世纪前半叶,多数翻译家以“启蒙”和“救亡”为使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周作人则更加强调翻译的趣味性和个体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包容性.他同时强调文艺的生命是自由而不是平等,是分离而不是合并.这种对于文学多样性的清醒的理性坚守与对时代主潮的分离行为,使周作人的翻译观背离和超越了其时代翻译观的急功近利性,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甘丽娟 《日本研究》2011,(2):103-108
在中国当代译坛上,作为学者型翻译家叶渭渠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在日本文学的翻译与研究领域一直笔耕不辍且硕果累累,为日本近现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传播和接受做出重要贡献,并被日本《图书新闻》称作"中国的日本文学最先的领悟者和阐释者"。  相似文献   

12.
戴瑞亮 《社科纵横》2011,26(7):173-176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映照关系,为文学文本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操作工具。本文运用映象象似和拟象象似中的一些典型原则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结论是: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采取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从语言形式的翻译入手得到"形神皆似"和"意美、音美、形美"之理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3.
艰苦探索的结晶──评介于雷著《日本文学翻译例话》山东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金中我案头放着一本书。每当我在翻译中遇到疑难、百思不得其解时,便反复翻阅它,从中得到启发,汲取力量。它便是我的良师益友──著名翻译家、作家、诗人于雷先生所著的《日本文学翻译例话》。我...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中国近代小说翻译高潮的发生过程。论文从中国近代文学格局变革、文学观念变革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最后通过回顾前文 ,指出中国近代小说翻译高潮实际生发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15.
高玉  梅新林 《学习与探索》2004,1(6):136-140
中国近代文学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自己的本位性,表现为变动不居、价值多元、内在的紧张与冲突、探索与创造等特征。近代翻译文学是中国近代的本位性文学。确立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观对中国文学通史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代大量的西学翻译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原因多种多样,既有文学内部的因素,也有文学以外的因素。本文从译者的水平以及翻译方法的转变对汉语言的影响入手,着重强调了除此之外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由此作者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交流的快速发展中,翻译工作者应准确地把握翻译中度的问题,用正确的观念指导对外国作品的译介,既努力保持本国文化的凝聚力,又注意吸收他国文化精华,促进我们的中华文化走向灿烂。  相似文献   

17.
张奎志 《求是学刊》2003,30(1):101-105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提倡和追求"不隔".作家在创作时,追求一种历历在目的清晰表现,翻译家在翻译时,也力求忠实原作,与原著在风格、语调上保持一致.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并不担心"隔",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着文学批评"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代翻译小说与政治小说启发人们移植近代西方文学理念,给处于转型期的日本文学表现形式带来了改良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德国翻译学家汉斯·约·费尔梅教授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一位重要代表。自从70年代中期以来,费尔梅的理论思想在现代语言学〔实用语言学、语言行为论、话语语言学〕及文学研究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的启发和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及至形成了今天的目的论。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为中心的框框,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的视野与领域,代表着翻译科学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与印度文化、印度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既是我国近代最早的较为系统地研究印度文化的学者 ,也是最早进行中印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他的许多研究成果 ,对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提出的翻译文学的概念 ,对比较文学中翻译文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本文从比较文化、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了他对印度文化、印度文学的研究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