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曹唐《大游仙诗》的叙事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诗人曹唐,以<游仙诗>最为著名,其作品凄艳优美,叙事性强,构思新奇,在除小李、杜之外的晚唐诗坛别树一帜.<大游仙诗>极具艺术性,尤其是它的叙事特色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试论唐代游仙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以往游仙诗相比,唐代游仙诗主要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游仙与游山的统一;艳情与游仙的结合;游仙诗内容的人间化发展趋势。无论是游仙与游山的统一,还是游仙与艳情的结合,都暗示着游仙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越来越难以继续发展下去。而与山水、艳情的结合又导致游仙与现实失去了界限;游仙诗内容的世俗化、人间化最终又妨碍了这种浪漫主义诗歌样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晋初诗人郭璞以游仙诗创作声名斐然于古代诗坛,其诗今存完整的有十一首,另有八首残篇。郭诗自流传于世多为历代诗歌研究者评品。钟峰《诗品》评曰;“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咏怀,非列仙之趣。”《世说新语·文学》刘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则称:“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钟嵘之说看到了郭璞《游仙诗》咏怀的审美特点,否认了“列仙之趣”和化入诗中的玄理;檀道弯注意到了郭璞《游仙诗》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玄学思潮,从而将其与东晋初的玄言诗等同视之。钟嵘与檀道鸾各自指出了郭璞《游仙诗》审美动因的一个方面。而今人在论…  相似文献   

4.
虚求列仙 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求列仙 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杜青山曹植是我国中世纪诗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近年来,随着对中古文学的日益重视,人们对曹植及其作品也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研究过程中,也有被忽视的领域,这就是他的“游仙诗”。虽然诗歌...  相似文献   

5.
后世对游仙诗基本特点的认识,常以《文选》李善注郭璞《游仙诗》的解说为依据,即“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景,饵玉玄都。”其间“餐霞倒景,饵玉玄都”意象的构成及神仙乐园的虚拟描摹,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游仙诗是在道教文化最直接的影响下成熟起来的,魏晋游仙诗尽管受道教风气的熏染,诗中不乏采药、服饵的道教习语,一般来说,都不和修炼的具体行为相联系,往往抒发的是虚幻空洞的长生追求,主要是借以寄托超脱尘世的高蹈情怀。将李白游仙诗与其相比较,我们会看到:李白的游仙诗进一步道教化,渗透着浓厚的道教旨趣,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郭璞游仙诗与李白游仙诗有着同样的文化精神,追慕神仙,企求长生。其不同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郭诗突出隐逸,李诗多方面观照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用世目的。二是艺术风格不同,郭诗华美,李诗清新飘逸,表现出更多的浪漫主义特色。因此,两者具有不同的审美风貌。李白游仙诗既是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又是对他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欧诗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的诗文革新是宋代诗文显示出独特面貌的契机。散文方面,取得了古文运动的最后胜利。诗歌方面,塑造了宋诗的新貌。这场革新,在散文领域,欧阳修、苏轼的领袖地位是没有争议的。那么,在诗坛上谁是盟主呢?自宋代的陆游、刘克庄以来都推梅尧臣。而欧阳修在当时诗坛上的地位究竟如何?本文打算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游仙诗从先秦至隋唐发展过程的梳理和艺术成就的总结,可以发现游仙诗在内容艺术上的嬗变以及它与当时社会条件和诗人际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从宋代江西诗派诗人徐俯在宋南渡前后诗坛的地位、清逸自然的诗风、及与江西诗派的渊源,可见其在当时诗坛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宋思想家李觏亦为富有创作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既有哲学思想方面的思索 ,又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呐喊 ,表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在诗歌艺术方面 ,他以深邃的洞察力、多样的艺术风格、富有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技巧 ,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 ,对宋代诗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其论文情思并重,肆意奔放;其评诗虽反对明代“复古派”的模拟、“竞陵派”的狭窄.也不满“公安派”的肤浅,但也肯定吸收了“茶陵派”的台阁体等特点;批判也兼容并收,从而开有清一代诗风。文章仅以他庞大的组诗群之一的《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中几首诗为例,来浅谈钱谦益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杨慎的六朝诗学,从诗歌创作与诗学批评层面,通过考察六朝诗歌艺术为唐律之源,及为唐代诗人所借鉴,申明六朝诗歌对唐诗的开启意义。将文学批评运用于六朝诗歌的文献梳理中,拓展了六朝诗学批评的领域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巴蜀诗变与其官场遭遇经历关系密切,其有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贬谪江州之前,白诗积极讽喻,对政治充满理想和抱负;江州时期白居易沉溺于泪下青衫的感伤,及对朝廷复起的期待;忠州时期他更多的是对人生命运、官场得失的体悟、反思及透解,诗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一直延续到晚年。也即白居易巴蜀诗是白氏一生诗风转变的津梁,其对唐宋诗歌嬗变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道藏》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全真道主要人物的词集、生平及主要宗教活动,对金元时期道教词兴盛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该教传教布道的需要;其二与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弃儒从道的文人有关;其三,从词体特征来看,词本身就与道教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初唐诗坛上泛滥着浮华艳丽的梁、陈宫廷余风,而王绩却以清淡自然的诗风特立独行于其间.他的诗歌极少反映时代变迁的动荡离乱,多为对山林田园的冷静描画.尽管王绩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不甚大,但他那些率真平易的山林田园诗,相比较在初唐诗坛上曾繁荣一时的奉和应制的诗歌,无疑是更有价值的.文章立足于诗歌创作中文心对文体的制约和影响这一角度关照王绩的诗歌创作,以揭示其诗歌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存最早的宋代诗歌注释,任渊的《后山诗注》继承了李善《文选注》重视典故语词出处的传统,而在释意与诗学批评方面有所创新。任渊将诗集目录、作者年谱、诗歌编年考证三者融为一体,有利于读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诗歌。任渊又考证后山诗中时事、今典,探索后山诗的创作事因,解释了与时事相关的内容,以及陈师道个人生活与交游史中的轶事。任渊还探索陈师道的心理感触,阐发言外之意。最后,任渊寓批评于注释之中,总结后山诗的写作技巧,评论其艺术效果。《后山诗注》的阐释模式,对宋代诗歌注释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与谢灵运均是在自己仕途不畅的情况下将情感转向山水田园。但是他们对政治的不同态度、对自身价值的不同认知使二人在写景诗的创作上显示出较大差异:诗人"徘徊"心态在写景诗中有着不同体现,贫士文人与富贵文人不同的身世背景使诗歌主题创作存在差异,在写景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诗人元稹的诗歌特色和成就长期以来在“元白”并称中被掩盖或曲解 ,本文论述了元稹的诗歌个性 ,指出元诗的美学趣向重点在于“风致宛然”的艳丽小诗和次韵相酬、属对精工的长篇排律 ;元诗的艺术渊源主要在于杜诗 ,另外还受到齐梁宫体以及诗人李白等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与白居易词中有异的风格。本文还论述了元稹的诗学批评及其与当时文坛的联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刘勰、钟嵘、萧统这三位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对陶渊明及其诗的态度入手。探讨陶渊明在南北朝时期的诗名。认为陶诗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引起了自上而下的普遍关注,只是囿于复杂的社会原因,使其诗名有所遮蔽。  相似文献   

20.
高珩是明末清初山左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对诗歌功能的认识有较强的功利性,认为诗歌娱心。高珩对明七子和晚明以来的诗坛论争进行了思考,提倡自然“元音”。他的《栖云阁诗》取法白居易,随性自适又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歌行创作反映明清易代的巨变,有以诗存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