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时期,出现了多种由中国文人编选的韩国古代汉诗选集,明代文人吴明济编选的《朝鲜诗选》则是其中的第一部。《朝鲜诗选》收录了统一新罗至朝鲜宣祖时期的各体汉诗340首,体裁多样,内涵丰富。由于中国与朝鲜半岛同属于汉文化圈,文学关系密切、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朝鲜诗选》编选于明抗倭援朝的特定时期,是明朝与朝鲜时期文人通力合作的产物。因此,《朝鲜诗选》体现了中、韩古代诗歌及文化的交流与关联,同时为韩国古代汉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它的刊印也促进了韩国古代汉诗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从而使这部诗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传奇小说繁荣的唐代,沈亚之的小说以其明显的诗化倾向异趣于同时期作品,而这种特点与《九歌》有着密切的联系。《沈下贤文集》中收录的三篇传奇小说:《湘中怨解》、《秦梦记》、《异梦录》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凄美迷离的意境,显示出其受到屈原《九歌》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佛教已进入鼎盛发展阶段,高僧玄奘所著录的《大唐西域记》(以下简称《大唐》)广为流传,其中所记载的异域的奇异故事亦随之传播于民间。而当时小说创作中有大量题材取材于民间,两者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大唐》中梳理出部分题材,以大量实证材料证明《大唐》对当时"征奇话异"的小说创作产生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 ,探讨唐代《道藏》的编撰与道经的传写及经法传授的有关问题意义重大 ;唐代道经传写是《道藏》经典得以传播的方式 ,反映了唐代崇道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5.
鲁迅所辑的《古小说钩沉》主要涉及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历来为文学界所重视,并作为中国小说发展史史料而被广泛引用。在民间佛教这一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古小说钩沉》为两晋南北朝的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古小说钩沉》的民间佛教突出灵验特色,在信仰、仪式、象征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民间佛教的定型主要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与历史人物关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结局更是被赋予了宗教色彩:皈依佛门。这不是作者的凭空构想,而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将关羽纳入佛教体系,改造成为佛教中的护法伽蓝神。这种改造反过来又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文学领域,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美化、神化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邂逅风流:唐代小说《游仙窟》的世俗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代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读唐代小说《游仙窟》,通过对小说主人公与十娘间以诗歌酬唱为手段互相试探、暗示、追逐过程的论述,反映出小说作者对男女两性之间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恋爱理想的向往和对儒家礼法的蔑视,得出小说《游仙窟》具有以表现青春、爱情和娱乐为中心的世俗化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金刚经》是唐代鬼魂小说中出现频次远超其他佛经的佛教经典,其相关小说的故事情节,或因直接持诵经文死而复生,或因入冥、遇鬼间接得知经文有修福神力.从文化层面观照,唐代佛教的发展影响了大批文人的创作,浓厚的弘佛意识下所推崇的是更适合普通民众的宗教救赎手段,亦体现出唐人欲通过佛教之力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鬼世界作为人世的翻版,小说中冥界鬼吏索贿的恶习、鬼魂知恩图报的正气,皆是对社会现实一定程度的反映,折射出唐人对此两种现象的批判与肯定.在小说叙事功能上,《金刚经》的出现改变了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性格,成为叙事文本中推动情节走向的要素,其亦是搭建阳间与冥界双重叙事空间的重要桥梁,小说中对经文言其神威又不言其真谛奥义的叙述,则成为凸显《金刚经》神秘且神圣艺术效果的叙事方法.  相似文献   

9.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僧叡是中国佛教思想由"空"入"有"转换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僧叡在其一生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由尊崇《般若》到扬《法华》而抑《般若》,不断突出了《法华》所呈现的实体意义。僧叡思想的转变,是由以般若"毕竟空"思想为主导,渐次离开,逐渐走向"佛性有宗"的方向。他的转变对南北朝时期般若与涅槃的合流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国梦曾经让人神往.如今,美国梦已风光不再.就像一轮落日的余晖,美国梦正在悄然溜走.到了我们重新审视与思考美国梦的时候了.我们要在批判美国梦中发现中国梦的未来,即:中国梦需汲取美国梦的合理内核,又要反思美国梦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以避免出现困境.中国梦将会在修正美国梦中崛起: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看,中国梦以多向度的梦修正单向度的梦,既强调见物,更强调见人;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中国梦以集体主义修正个人主义,是他人的幸福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梦以均势“对话”修正强势“独白”,是自然观的反转.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访问时强调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这既意味着两国梦想基于各自国情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两国梦想是互相关联的。美国梦是个人实现理想之梦,更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梦是民族富强之梦,更体现集体主义。我们应当借鉴美国梦中的积极因素赋予中国梦更多的内涵,创造公正、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在集体中充分鼓励个性和创造,打破社会流动固化的问题,最终实现富国强民的伟大梦想。  相似文献   

13.
我的奥运梦     
《金陵瞭望》2008,(15):104-105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民族之梦,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是人民之梦,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一定包含着美丽中国这个向度,美丽中国一定会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昭示着党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治国方式、政绩评价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人类文明有两个简明的哲学基础。一个是人类中心论,另一个是自然中心论。环境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哲学基础和道德前提,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是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旨归和最终境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吃、穿、住、行等行为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形形色色的民主现状,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现实的民主无论是古希腊雅典民主还是现实的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都从未真正实现过"多数的统治",掌握公共权力及依附于公共权力基础之上的决策权的公共权力人物只是少数所谓的"精英";而理想的民主是公共事务的决策由人民当中的多数来决定的同时,又尊重少数的权力的民主形式。指出在实现人类理想的民主进程中,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强化国家认同的理想性动力,国家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结合我国现状和国际环境,我们还需要从四个方面强化国家认同,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这一指导思想,凝聚了13亿中国人的共同力量,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热情。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压迫的产物,中华民族对中国梦的追寻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寻梦过程,并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光明大道。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其梦想关系着世界的命运。在美国梦、欧洲梦破灭后,中国梦承载着人民的真正梦想,走文明和平发展之路,它创造的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形态。实现中国梦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它必然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不仅涵盖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体梦想,更是一种整体层面的梦想.因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不仅要聚焦国内,还要具有国际视野;不仅需要重视发挥个体以及社会组织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要发挥国家在助力中国梦实现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在助力中国梦实现方面的作用有:保障人民安全;破除狭隘的家庭、家族观念,形成现代国家观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国际交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文学渊源和故事内容上对《今昔物语集》的梦故事进行了研究。首先与中国《三宝感应要略录》中的原型做出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了同样是梦中长出双翼的梦却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的内在原因;从两者梦所反映出的不同关注点,总结中日文化上对于叙事方面的不同侧重。  相似文献   

20.
高校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要以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要引导大学生对不同国家的国家梦想进行考察与比较,从而认识到中国梦融入世界潮流的契机,再从"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以及"相互依存主导权"原则角度探索中国梦的的内涵和实质。同时,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梦产生并存在于世界秩序演进过程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目标与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要求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