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年,萧萐父正式提出了“人文易”说。“人文易”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其思想主旨。在继承王夫之以来“明有、尊生、主动”之大易精神的基础上,萧萐父以“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改革意识”“德业日新意识”“文化包容意识”阐明了“人文易”的精神内蕴,并用“民族魂”一词强化了它的重要性。随后,在“易道三分”说的基础上,萧萐父肯定了“神道意识”,认为可以把它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来看待。在推展“文化包容意识”的基础上,1993年萧萐父超越了民族主义立场,提出了他的文化哲学——通观—涵化说。1999年,萧萐父提出了“意象美”说,认为“意象”是《周易》特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传统诗、书、画的意蕴、意境实际上是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意象美”说与“诗化哲学”说所处理的问题层面不同。萧萐父是珞珈易学学派的开创者,王夫之是珞珈易学学派的远源,熊十力是其近源。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评传》被誉为"用马克思主义解读王船山的集大成者",其特点如下:首先萧萐父先生集成了自己在船山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哲学诸领域的成果,并且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取得了更多的成就;其次,汇聚了马克思主义船山学研究成果,如全面继承了侯外庐先生的船山学研究成果、对冯友兰、嵇文甫的船山学研究成果有所吸收、在自己以前少有涉及的领域广泛吸收了新时期以来的船山学研究成果等,还吸收了新儒家的船山学研究成果;第三,在继承和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船山哲学的唯物论特性与启蒙思想的阐发等方面都有更精深的阐释;第四,萧萐父先生在船山学研究方面巨大的成就是得益于他的研究方法即注重研究的生发点,重视史料鉴别,学贵涵化融通。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明清思想史有多种诠释面向,其中就明清思想与“启蒙”之间的关联,以主题的形式予以明确探讨的学人,主要有梁启超、侯外庐、萧萐父等三位,他们既有一致的致思方向,也有学思个性的差异。其中,梁启超的明清思想史观可大致归纳为“政治现象———学术变迁———启蒙(文艺复兴)”的阐释路径;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可概括为“革命实践———社会运动———启蒙思潮”的模式,而萧萐父的“启蒙”论说,则可宽泛总结为“思想多元———文化主体———启蒙与启蒙反思”的学术进路,并超越了梁、侯。梁启超、侯外庐、萧萐父的明清“启蒙”论说,大体上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态势,并统合了明清思想和以儒道为主体的先秦诸子学的思想资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展示了更为广阔的面向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徐荪铭 《船山学刊》1994,(1):189-201
掀开两岸船山学术交流的光辉新页 1993年6月3日—6月6日,海峡两岸70多名学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聚会,参加由台湾故宫博物院辅仁大学、台北中国哲学会和船山学会合办的王船山学术研讨会。大陆学者方立天教授等应邀出席,并在会上报告了论文。萧萐父、唐明邦、刘春建教授、萧汉明副教授、姜广辉副研究员以及湖南船山学社专家、学者吴立民、王兴国、谭承耕、王泽应、喻宝善等提交的九篇论文分别在会上宣读,或收入辅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船山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相似文献   

5.
萧萐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卷),确实使人耳目一新。编者力避那种把哲学史写成“一堆知识的聚集”的作法,以雄辩的论述向读者揭示——“哲学是在发展中的系统,哲学史也是在发展中的系统;这就是哲学史的研究所须阐明的主要之点或基本概念”(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33页)。以笔者初读的印象,这部著作为了阐述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系统,在如下几个方面刻意求索,每每有工力独到之处。第一,力求准确地把握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正> 王船山评选唐诗,别具只眼,不乏精辟之论;但“私于轻重”(《文心雕龙·知音》)亦有偏颇之处。王船山的《唐诗评选》一书选入作品较多的有以下诸家:初唐,杜审言十二首,沈佺期十四首,宋之问十一首,张九龄十首。盛唐,储光羲  相似文献   

7.
<正> 读萧洪林、邵立均《刘勰与莒县定林寺》一文(见《文史哲》1984年第5期,以下简称萧文)后,觉得有些问题尚可商榷,兹将拙见分述如下。一萧文说:“彦和出家以后并没有‘未期而卒’,而是不久即潜回故乡莒县。”我认为刘勰晚年回莒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原因是: 1.1969年江苏省句容县出土了刘勰堂叔刘岱的墓志铭,其文曰:“高祖抚,字士安,彭城内史。曾祖爽,字子明,山阴令。祖仲道,余姚令。父粹之,字季和,大中大夫。南徐州东莞郡  相似文献   

8.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读通鉴论》卷十七,以下引文未注出处的同此)王船山在论梁元帝萧绎焚书时这样说。公元554年冬,西魏发兵攻打梁的首都江陵。城破,萧绎投降,被杀。魏兵入城时,萧绎焚毁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自叹“读书万卷,犹有今日”。王船山指出,萧绎自取灭亡,“未尝非读书之故”;因为他的读书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无异,“玩物丧志”,“读书止以导淫”。王船山认为,读书必须有志,无志而读书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9.
学术信息     
《学术界》2015,(2):253-254
本刊讯2014年11月8-9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台湾慈济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报》及湖北省各高校的学者近50人参会。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怀缅萧萐父先生的学术、道德、文章,二是讨论中国哲学的书写范式和方法视野。本刊讯12月13-14日,由中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0.
萧萐父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家,他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多方位的。在宏观方面,他阐释了自己的哲学史观和方法论及相关问题;在思潮及个案方面,他对中国早期启蒙思潮和船山学有着精到的研究。探讨萧萐父先生对中国哲学史若干问题的研究,不论对于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还是当下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在纪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中,获赠一批探索船山生平与思想的书刊。对哲学系师生最实用的一册,无疑是唐凯麟、张怀承《六经责我开生面——王船山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作者参阅《四书笺解》以外的船山一切原著,虽未征引冯玉辉先生发现的佚文,但是几篇短促的佚文尚无伦理新意。冯玉辉《王船山思想的渊源》(载肖起来、黄隆顺、熊考核编《船山思想探析》。北京:国际展望出版社,1991)强调《易》学根源,似为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的缩影。其实《五经》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明清思想史有多种诠释面向,其中就明清思想与"启蒙"之间的关联,以主题的形式予以明确探讨的学人,主要有梁启超、侯外庐、萧萐父等三位,他们既有一致的致思方向,也有学思个性的差异。其中,梁启超的明清思想史观可大致归纳为"政治现象——学术变迁——启蒙(文艺复兴)"的阐释路径;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可概括为"革命实践——社会运动——启蒙思潮"的模式,而萧萐父的"启蒙"论说,则可宽泛总结为"思想多元——文化主体——启蒙与启蒙反思"的学术进路,并超越了梁、侯。梁启超、侯外庐、萧萐父的明清"启蒙"论说,大体上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态势,并统合了明清思想和以儒道为主体的先秦诸子学的思想资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展示了更为广阔的面向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李国钧撰写的《王船山教育思想初探》,(以下简称《初探》),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近年来,研究王船山教育思想的论文,已发表了一些,而全面地系统地进行研究的专著,《初探》则为第一本。《初探》共分六部分:(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三)培育理想人格的“成性”说:(四)教学思想;(五)论“浆童”教育;(六)王船山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作者认为,王船山在后半生近四十年屏  相似文献   

14.
<正> 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必须了解和正确对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正是在这重要认识问题上,王船山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一在论述认识问题时,王船山指出:“圣人之知,智足以周物而非不虑也:圣人之能,才足以从矩而非不学也”。(《尚书引义》1962年版,第1页。以下凡引是书只注明页数)他认为,这才是“学之大原”。(第1页)为什么呢?王船山论述说:  相似文献   

15.
<正> 略人所详,详人所略,是蔡尚思先生所撰《王船山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色,在人们把视野集注于王船山批判程朱理学时,作者却以翔实的资料,说明船山对程朱理学的核心命题“理一分殊”仍有所眷恋;在人们汲汲于发掘船山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时,作者却认为“王船山提出绝对君权论” (《王船山思想体系》第20页,以下引该书只注页数。);在人们盛赞船山的进化史观时,作者却认为船山主要是“主张退化史观与赞  相似文献   

16.
今年第一期《晋阳学刊》《补白》栏内,刊有《“境界说”说非王国维创建》一文,对于发表于该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体系》一文中所说王国维“创建独立一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编辑部以《建设一个“干净”的社会》为题,在该刊今年第10期上刊发了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宋应星对王夫之的启发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等,早已探讨张载、王廷相与王之的思想传承和革新,但是未尝注意宋应星对王夫之的沾溉。武汉大学萧父教授主编《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载李维武《王夫之论“生”和“死”》,徵引李时珍《本草纲目》与方以智《东西均》科学化的生死观,然而全书亦不涉及宋应星。最先论述宋、王关系的书,是中国科学院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宋长庚《谈天》首章善用《吕氏春夏·察今》“刻舟求剑”对顽固的教训,形容登东岳泰山看日出时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九八九年第二期《船山学报》(总第十四期))刊载唐斌成《船山、魏源人才思想异同论》一文,该文以比较法分析两人人才观之异同,甚为可取。但文中提到:“王船山站在汉族地主阶级的立场,对少数民族和外族一概采取排斥和敌视的态度。……对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中的人才,防之犹恐不及,更谈不上重用。”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王船山在青壮年时期是否歧视夷狄人才,有待查证。他中岁后隐居著述,以在野布衣之身痛定思痛,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则断无歧视排斥夷狄人才之意。从《读通鉴论》这一著作中可以看到,一个有强烈  相似文献   

20.
<正>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冠三先生陆续发表了有关王船山的专论五篇:《王船山的历史学说》,《原王船山之“理”》、《王船山的宇宙观》、《王船山的致知论》和《船山学术思想生命年谱》,共约二十三万字.下面,我们先分别介绍各篇主旨,特别是许先生关于船山思想的独到见解,然后从总体上比较作者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与大陆研究者的异同。以交流学术,启迪新思.《原王船山之“理”》一文,以八章近五万字的篇幅,专门剖析船山的“理”范畴的历史演变和逻辑层次。作者认为,船山哲学的中心范畴不是“天”,不是“道”,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