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捷 《江西社会科学》2012,(12):117-121
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评价魏文帝曹丕“不够旷大”,而傅玄在他对晋武帝司马炎的上疏中有“魏文慕通达”的评价.二者对曹丕性格的评价,从字面上看,似乎颇有冲突.这势必影响到我们对曹丕本人及其政权、执政思想的正确判断.而鉴于曹丕一朝在曹魏政权中的重要位置,深入分析陈寿与傅玄评语的内在意蕴,将有助于我们对曹魏政治与思想演变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
曹丕对《诗经》的接受,主要表现为诗文中对《诗经》的引用。从曹丕引用《诗经》的具体形式看,主要分为引用原句、整合句子、摘取词语、以作品主旨入诗入文。就曹丕引用《诗经》的目的而言,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与烘托环境、突出某一情感、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气势、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曹丕诗文中对《诗经》的引用,发展了《诗经》中的文学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3.
王建国 《兰州学刊》2004,(6):303-304,250
《柳赋》应当是曹丕建安二十年三月初在去守孟津的途中走到官渡时所作,当时曹丕与曹植争太子位正处于劣势,《柳赋》反映了他抑郁不得志的心情,王粲、陈琳、繁钦的《柳赋》、应的《杨柳赋》也应作于此时。  相似文献   

4.
曹丕的<典论@论文>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文学批评,从重视文章的文辞艺术游移到重视作者人生价值的实现.这导致他对"文"的内涵有两层不同的定义.曹丕的这种文学观,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认清曹丕的双层"文"的定义对帮助我们准确认识"文"的历史流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小平 《江淮论坛》2002,(4):107-113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著名的专论,对后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曹丕在<论文>里提出了著名的"文章不朽"说,其"文章"所指,今天研究者的见解也不尽一致.本文认为,曹丕提出"文章不朽"说,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对于"文章"的理解,应结合<论文>本身及当时邺下文人的处境去考察.  相似文献   

6.
曹丕诗歌艺术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的诗歌婉约悱恻,这是他区别于曹操、曹植诗歌的显著特点。曹丕诗歌的这种艺术风格,是通过强烈的抒情色彩,优美的意境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等表现出来的。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是描写客体与创作主体的原因。曹丕的诗歌,根据不同的题材,也表现了不同的风格,如描写征战的诗歌,也充溢着慷慨苍凉之气。曹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的是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其诗歌形式多样,对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无不大胆地进行尝试;诗歌语言通俗自然,明显地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提出,既是对建安之前文人以"气"阐释文学艺术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前代文人对"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总结,也是对建安时代文人文学创作风习和评论文学风习中"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概括。它不仅表明了曹丕在建构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上所达到的新的理论高度,并且还蕴含着他对以前文学观念承继基础上的创新,开启了以文学本身的价值来评价文学的新风尚,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子墨 《江淮论坛》2010,(1):140-144
曹丕的诗,被有些诗评家认为有“文士气”。本文通过对曹丕诗歌所蕴含的感情、诗歌题材的取舍以及生平行止的研究,发现他的诗歌还带有儒士的色彩,诗歌艺术的追求上有明显而自觉的对儒家文学观念的继承,思想跌宕起伏却不悖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因而模仿“文士气”的说法,认为曹丕的诗歌还有“儒士气”。同时,考虑到他对诗歌意象的选择和对文学的重视,也能对“文士气”做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9.
肖力 《云梦学刊》2002,23(3):43-45
曹丕的《典论·论文》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文学批评 ,从重视文章的文辞艺术游移到重视作者人生价值的实现。这导致他对“文”的内涵有两层不同的定义。曹丕的这种文学观 ,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认清曹丕的双层“文”的定义对帮助我们准确认识“文”的历史流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究竟有没有提出一个衡文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们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有同志认为,曹丕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衡文标准,只是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作家的气质与创作风格的关系,文章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就《典论·论文》来研究,“经国之大业”和“诗赋欲丽”是曹丕用以衡量文学的批评标准,并指出这二者的关系是在“经国”的前提下要求作品“丽”。笔者则以为,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的衡文标准,并不是文学在功用上能够“经国”,也不只是形式上的“丽”,更不能牵强地把二者拉在一起。因为主功用乃是汉代绝大多数理论家在中央集  相似文献   

11.
朱全庆  王兆才 《东岳论丛》2001,22(2):134-136
《典论·论文》所说“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代表了曹丕对文学的基本看法 ,是曹丕文学观的理论表述。这种观念是儒家功利文学观的继承 ,但有所发展 ,其意义能引导人们给文学以更多的重视。同时曹丕还认为人生不朽的最佳途径是著书留名。曹丕著书留名的思想 ,从创作动机上激发了文人的自觉创作热情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表明了曹丕本人对著书立说的弘扬,又彰显了以曹丕为代表的汉魏文人的文学自觉。缘何此一心声发于汉魏曹丕,则与汉末时势与曹丕个性密不可分。战乱与身世使其不举立德,个性与才情使之不尚事功、亲近文学,而瘟疫肆虐、性命堪虞的现状又激发了他浓重的生命意识与迫切的扬名愿望。明乎此,则不但曹丕揄扬文章之重要的原因会迎刃而解,而且对于汉末魏晋的社会背景,文人士子的创作心态亦可作更广阔、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闫菲 《北方论丛》2016,(1):28-30
曹操、曹丕父子以提倡古乐的形式来恢复古礼,目的是实现社会的有序治理,达到善治。曹操、曹丕父子创作的大量古乐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存在。这些古乐府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而且还影响到了当时的世风。曹氏父子引领文学创作的时代,社会各种思潮兴起,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社会相对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后人对"文气"说的内涵有许多歧解.在认真地考察辨析前人各种解说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文气"说的源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气"之"气"是指文章的创作和阅读在展开过程中的流畅程度,"气"之"清浊"是指"文气"流动的轻畅或重滞这一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在建安文人的高歌声中,曹丕、曹植兄弟的吟唱无疑是动人心弦的。而他们的文学观和诗文创作的题材及艺术风格却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那么为何来自同一时代、同一家庭背景下的两位诗人的创作会产生这样大的差异呢?笔者以为,政治地位的不同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来帝王之家,最隐晦、但最惊心动魄的便是帝位之争,曹氏兄弟不幸卷入这种斗争中。曹丕自幼跟随父亲曹操转战四方,“八岁而知骑射”。这种军旅生活,没有使他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因为曹操更注重的是文化教育,并以是否精通典籍,擅为诗赋来衡量孩子们的才能,所以,曹…  相似文献   

16.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话虽不多,但内涵丰富,对后世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文气作用论、阳刚阴柔论和风骨风力论三方面,讨论历代论者对曹丕“文气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王廷相(1474——1544)是明代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学家。在文学上,他力排“台阁体”,是明中期“前七子”的重要成员。他不仅撰有许多诗文,而且提出了“文以阐道”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燕平 《兰州学刊》2010,(8):147-150
关于王粲与曹丕、曹植关系,学界多囿于旧论,认为王粲"为两公子楼护",婉娈于曹氏两兄弟之间,与二人分别保持相等的距离,且同时受到他们的尊爱。但从曹丕、曹植对建安诸子的排位,王粲与二人的诗文交往情况及曹氏两兄弟悼念王粲的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辨析,则显示出王粲实际上是亲曹植,疏曹丕。  相似文献   

19.
评曹植、曹丕的文学批评论梅运生魏晋南朝文学创作的兴盛和文学理论上的建树,是与文学批评风气的兴起分不开的,而提倡文学批评,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正是建安文坛上的领袖人物曹丕、曹植兄弟。魏晋以至南朝,沿袭着这种好的风气。承接和发扬二曹所开创的健康的文学批评传...  相似文献   

20.
曹丕“文气”说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文气”说溯源张家钊(一)曹丕《典论·论文》素来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之噶矢,自曹丕起,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曹丕《典论·论文》的中心口号是“文以气为主”,其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话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