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南宋以来,皖南地区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化体系与社会传统。吴组缃的故乡泾县地处皖南中部,明清以来文化鼎盛,人才辈出,清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浸染了商人文化色彩。皖南地域文化对吴组缃的文学活动影响至深。"严肃"成为他从文的创作心理与写作姿态,皖南浓郁的传统文化濡染了吴组缃的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在文学研究上,吴组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己见。他将皖学重考据、任裁断的精神融入古典小说研究中,尤其重视对于文本的细读精研。  相似文献   

2.
"五四"后,对女性的书写成为热切的话题之一,吴组缃对女性的命运也进行了深刻的洞察与思考。他以徽州文化为背景,剖析了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中封建礼制对年轻妇女思想以及命运的戕害;进而又细致地观察在半启蒙状态下女性的心理变化、理性的丧失所导致的最终的悲剧。吴组缃借用反讽的书写模式,展现了经济衰败下承受"灵"与"肉"双层压迫而为奴隶的女性。他以亲身实践的事实为创作根本,冷峻地思考社会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3.
吴组缃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技巧,其中象征手法最富于现代主义色彩。具体而言,主题性象征、局部性象征、贯穿性象征三种方式贯穿于他整个的小说创作历程。象征艺术的运用增强了吴组缃小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吴组缃的现代作家作品评论,从对现代作家作品的散点透视,到理性评判,直至回顾式的总结研究,体现了吴组缃对现代作家作品的认识过程。他的评论总是产生于文坛纷扰之时,又总是与主流话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以自己的坚韧和执着,捍卫了自己始终信奉的文学精神——真实、真诚地向人类奉献一个鲜活丰厚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5.
吴组缃 2 0世纪 30年代的散文创作运用了“小说家笔法”,主要表现为 :主题的时代性、严肃性和深刻性 ;以人物为中心 ,人物描写生动传神 ;气氛的渲染恰如其分 ;语言平实自然 ,运用人物对话、独白等等。从中国现代散文的文体和风格发展变化看 ,吴组缃 2 0世纪 30年代的散文不仅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而且在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视文学对时代、社会的使命意识与作品的现实意义,是吴组缃创作的原则,也是他文学批评与研究的标尺。在具体作品的阐释中,他既强调小说的历史感与现实针对性,又注重人物、尤其是人物关系的分析。由于他精于创作,深谙艺术规律,所作分析往往能以小说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感悟,揭示出人物安排、情节设置、细节描写的深隐内涵与艺术魅力。虽然吴组缃的文学研究主要是就具体作家作品展开的,但他总是在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进程的考察中,致力于对文学现象与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在历史与现实的互证中,致力于强化古代文学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不囿于成说,致力于提出独到的学术创见。在现代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相结合方面,吴组缃也做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丁、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 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刹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 吴组缃是一位清醒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用短篇小说试笔,曾发表过《不幸的小草》(1923年)和《鸢飞鱼跃》(1925年》两个短篇。三十年代初,他叩开了文学创作之门,连续发表了《离家的前夜》(1931年),《两只小麻雀》(1931年)、《栀子花》(1932年)、《菉竹山房》(1932年)、《卍字金银花》(1933年》、《天下太平》(1934年)、《樊家铺》(1934年)、《一千八百担》(1934年)、《女人》(1935年)、《某日》(1936年)等十多个短篇小说,这些抗战前的作品,全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吴组缃抗战前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并且有了新的发  相似文献   

9.
作为三十年代的小说家,吴组缃不能算是一位丰产作家,但他在有限的作品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纵观其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左翼文学特别是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吴组缃的小说在1993年之后发生了与前期创作明显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主题和表现内容上的由个人的恋爱、婚姻、家庭琐事向社  相似文献   

10.
吴组缃先生的小说《菉竹山房》,以主人公二姑姑故事的叙事者讲述、二姑姑自身的讲述及作家的讲述,层层深入地剖解了传统女性悲剧故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显示出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治学严谨又富有创新意识的学者、作家吴组缃先生,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体现了其圆熟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在这种精到简洁的叙事技巧中突显了处于男权中心社会中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12.
吴组缃的一生,由创作小说而研究小说,因此他的古典小说研究独具特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基本的学术特色是:丰富的历史知识,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历史分析;精细独到的艺术鉴赏;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和发展规律,作出了精到的概括;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明畅通达、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平易亲切的文风。  相似文献   

13.
吴晨骏是诗歌团体“他们”中的一员,在受到“他们”一些核心理念影响的同时亦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以写实为中心,吴晨骏的诗歌对“历时”的互文性影响做“共时”的处理,进行独特的文本实验。同时,吴晨骏在诗歌语言技巧方面,经历由象征向隐喻的嬗变和由写实向对写实的反讽,并且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形成“回忆”和“他者”两种结构范式。  相似文献   

14.
吴芳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对新诗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写下了大量的白屋体新诗.吴芳吉主张新诗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要与西方平等交流,要继承传统精华为我所用,要创新,要有时代新精神,倡导写真诗、抒真情.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它的创新性对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重要现实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16.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前提.要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三个教育观念的转变,即:转变目标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教法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转变师生关系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性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7.
回到历史的语境中考察吴宓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客观审视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真实意图。围绕现代写实小说,吴宓和新文学阵营展开了一场"异元论战",他以菲尔丁和萨克雷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和模糊的写实概念作为评判国内写实主义的尺度,走进"异元批评"的泥沼,与新文学产生隔膜,背离了自己标榜的批评标准。吴宓的新文学观不是个别的,也不是"五四"这个历史转折时期所特有的,站在今天的高度,既要重新评价新文学,也要重新理解吴宓,不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18.
吴宓认为小说不是生活的消遣,而是人生的表现,赋予了小说对个人、社会和世界以厚重的文明教化功能。他从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流派那里吸收“写实小说”的概念,把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为小说主旨追求的目标,强调小说对真、善、爱等终极价值的张扬。依此为标准,吴宓展开了对中外“写实小说”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记者招待会这一类公众性的采访场合提出富有创意的好问题,是新闻界一向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吴小莉的三次提问的案例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吴小莉在提问过程中能够从对新闻事件的单纯的探询,向着与采访者心灵交流的方向拓展,同时能运用各种方法积极引导采访对象社会角色的合理转换,这些做法使她在几次提问中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