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重人轻己乃至利人损己都是“德”的表现,从宋明理学对“自我利益的绝对化限制”到个性自我相对解放的今天,在道义理念上一直存在着一种怪圈——“越是不拿的越是当给,越是当给的越是不能拿。”这无疑是一种矛盾,然而这种矛盾是属于逻辑矛盾呢还是辩证矛盾,亦或这种矛盾是在逻辑与辩证之外的?本文将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关于黑格尔辩证思维的研究,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怎样描述这种思维方式,而在于反思矛盾的真实意义及其得以转化的条件:即黑格尔辩证思维得以可能的前提。黑格尔设定了辩证思维的载体"自在自为"的存在。通过对这一"前提"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隐含在辩证思维中有一个潜在的逻辑,这种从潜在走向显明源于黑格尔的另外一个设定:他者。因此,辩证逻辑由概念的自我规定转向了概念之间的相互规定。这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规定关系就是黑格尔辩证思维得以可能的前提——内在关系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逻辑派‘谎者”“理发师”和“(韩非)矛陷盾”论题,同犯隐蔽的矛盾谬误。当被揭发后,“千古之谜’简明消解了,三者均可简化为明显的矛盾“P而非P’,四者均可称为“自我否定指涉”。当我们更进一步揭发‘谎者”随后又犯“复合命题’谬误,指出‘谎者”只是“拟似真矛盾”,更能超越逻辑派而直面辩证派的“辩证矛盾(真矛盾)”,更彻底地消解了它。辩证派的“亦此亦彼’论题否证逻辑派的“不矛盾”律。  相似文献   

4.
如果矛盾可以分成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话,那就不能笼统地说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矛盾的客观实在性。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作为矛盾都是指“把不同的规定确立为严格意义上的同一放规定的现实规定”,这种确立作为趋向是所谓的辩证矛盾,作为结局是所谓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5.
矛盾一词不仅包含形式逻辑中的逻辑矛盾的含义,而且也包含辩证哲学的对立统一的含义,即辩证矛盾。辩证矛盾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矛盾在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的界限问题、矛盾与运动的关系和表述角度方面都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也有实质性的联系:拒斥和清除逻辑矛盾是进行辩证思维的必要前提,准确把握逻辑矛盾律是正确把握辩证矛盾的先决条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辩证思维方式对立,但形式逻辑思维法非但不与之对立,反倒是真正进行辩证思维不可违逆和必须遵循的。  相似文献   

6.
辩证推理形式问题是辩证逻辑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逻辑界,有的同志根本否定辩证推理形式的存在,有的同志虽然肯定它的存在,但对究竟存在哪些辩证推理形式却不甚了了。因此,辩证推理形式问题一直是我国辩证逻辑论著中的空白或最薄弱的环节,而这种状况也正给否定辩证逻辑是逻辑的同志以借口。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比较系统地探讨,并希望它能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如何正确理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正确理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就必须分清语言矛盾与实在矛盾、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广义矛盾与狭义矛盾的不同意义,并辨明矛盾与对立、否定、辩证法和系统论的关系.辩证矛盾在广义上讲,是任何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存在的否定或"自我背反"的性质及其表现,并由此造成系统的运动与变化,使同一变成不同一,对立变成不对立,一切皆向其反面转化.矛盾不是现成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是由否定造就对立与统一的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作为逻辑的辩证法来分析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的时候,提供了研究辩证矛盾的范例,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矛盾的学说。《资本论》逻辑中所运用的全部逻辑概念及其它们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联系和转化,不过是资本主义这个“不断在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的矛盾发生、发展和克服的理论抽象。《资本论》的逻辑可以说就是辩证矛盾的逻辑。本文试就辩证矛盾在科学抽象中的作用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林邦瑾同志的文章——《“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以下简称“林文”)提出:形式逻辑有一个狭隘界限,它不能满足辩证思维的需要,因而必须构造辩证命题的逻辑形式来突破形式逻辑的界限。同年第六期、第十一期《哲学研究》继续载文,对这种辩证的逻辑形式应当怎样表达展开讨论。本文仅就形式逻辑是否妨碍辩证思维这一根本问题谈点与林文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本己"思想认为,人的"存在"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辩证的,即此在和非此在存在,此在是自由的,非此在存在是定型的.人如何实现自我目的?依靠自我;如果听任他人摆布就陷于"非本"、"非自立"、"非本己"的状态.同时,海德格尔"本己"思想认为,人们的"自我存在"就是"罪责存在".  相似文献   

11.
"仁者寿"的道德养生思想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精髓和特色,具有宝贵的养生价值。其大体可分为"修身"养生观和"爱人"养生观这两个方面。通过"修身"和"爱人"这两个方面进行自觉的道德修养,能促进自身道德的完备和外部关系的和谐,进而利于身心的健康,有助于达到仁者长寿的境界。这种养生智慧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对养生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中原王道文化和天命惟德观念普遍流行,"他人"思想融合在仁政的推崇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之中。屈原作为楚国王族的后裔与政治家,其"他人"思想虽然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旨归,"哀民生"而行"美政",但先楚文化中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屈原将主体对他者的的道德责任从儒家以直报怨的相对责任推进到九死未悔的绝对责任。"受命不迁"作为屈原"他人"思想的生成起点,不仅强化了主体的伦理特质及其对他人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民生禀命、各有所错"也为他者绝对他性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利用"同情"来解释道德问题是休谟道德哲学的独特标志。休谟的"同情"其实是用想象来再现他人的某种情感。通过对主观"同情"进行修正,不把"同情"局限在解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上,而看作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一种倾向,从而使之成为普遍的道德判断依据和贯穿其道德哲学的线索。有了"同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互感,使人们超越自爱之心,"仁慈"和"正义"的道德感和美德才得以形成。在当代美德伦理复兴的进程中,美德伦理学的任务在于重新确认道德行为者的心理情感倾向和内在的行为动机,但却遭遇诸多批评和质疑。重新回顾"同情"原则,依赖情感机制,对于美德伦理学的合理性、社会道德规范的可行性解释、道德规范的确立和普遍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只有在"关系的存在"中,一个有理性的人才会意识和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和他者寄身于其中的人类社会整体与外在于人类同时又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人居条件和物质资料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以"自我"为原点的这种真实的"关系的存在",构设了"道德自我"的社会实存及其型塑的伦理实体生态,进而悬设这一伦理实体生态中的"我"的道德人格的价值生态,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身与心和谐共进,以期走出麦金太尔教授所隐忧的"认识论危机",实现现代人生命体认与安顿、道德认知与建构、人性提升与人格完善的伦理学突破。  相似文献   

15.
“塔克尔-伍德命题”认为马克思并非基于道德视角,而是从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功能和作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胡萨米等人对此予以驳斥,他们认为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的误读,马克思是用一种隐晦的和间接的道德批判方式谴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评判马克思视野中的正义问题时,“塔克尔-伍德命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论是不同分析范式的产物,双方各自主张“文本解构”和“时代解读”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综合来看,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时以“道德评价尺度”为主,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则以“历史评价尺度”为优先,两种评判尺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平台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孔子“仁学”的三个层次包括仁之情感、仁之理性和仁之规范。仁之情感是指仁作为一种具有博爱精神的人文主义情怀,它由亲人及大众,由社会及自然,在具有广泛性的同时又具有层次性。仁之理性是指仁作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之规范是指仁作为相对具体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义”、“礼”和“中庸”。  相似文献   

17.
契约已成为当代人重要的行为方式,但契约领域还存在某些失范现象,因此需要提倡契约和谐,以减少人生情绪成本,增加社会幸福元素。就现实性来看,契约和谐具有三重意蕴,即契约特殊意志自身的和谐、契约特殊意志与特殊意志之间的和谐、契约合意与契约意志的和谐。实现契约和谐的伦理路径在于通过抽象而具象、通过道德哲学而走向伦理实践,它要求契约主体以内心的道德觉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人我关系"和"公私关系",在世俗的"契约生活态势"中坚守道德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得以建立、公民教育得以实施的逻辑起点应是对公民概念的厘清。现代社会里的现代公民是一个统一的多维度主体,兼负权利义务的政治主体是公民最基本的身份,定义了个体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基本关系。经济主体的确立是保证实现公民主体性的物质保证,文化主体的自觉是公民个体与他者的情感联合,而道德主体的实现是公民主体性的最高完成形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富有道德诉求的小说家,菲尔丁在《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和《阿米莉亚》三部主要小说中明确提出了"美德有报"的伦理思想,其中蕴涵的道德奖励意味,深刻反映了这一思想所具有的利己主义特征。与注重观念推演的伦理学家不同的是,菲尔丁充分关注利己主义道德行为展开的具体情境:他强调主人公的仁善动机源于自然的感性冲动,并通过助人美德客观效果的讲述,提出了助人才能助己、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相结合的基本模式。而其中有关强调情感而非物质的现实报偿及荣誉问题的描写,也充分反映了菲尔丁为主人公道德成长寻求价值回馈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