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依赖于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河北省是个农业人口大省,2007年末总人口已达6943万,其中农村人口达5550万,农村劳动力资源近3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素质低下,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分别为1.5%、23.7%、58.7%,三者之和高达83.9%;而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分别为13.3%、19%、0.9%,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山东省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对于山东省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来说,推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山东省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莉山东省城市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规模。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晖 《决策探索》2007,(5):31-32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全省9700多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0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2.1%,其中富余劳动力达2700万人.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是河南省面临的跨世纪难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是加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必须又好又块地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笔者根据各方资料,总结了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培训的高度、广度、深度、力度及速度上的不断提高和加强的发展态势,并提出用转移培训的系统性、程序性、动态性和研究性促成我省转移培训新态势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省有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的途径与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及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迈向新台阶的强大动力.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加快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塑造新型农民,是确保河南农业不断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就河南农村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分析,并就进一步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和前景是相当严峻的。据统计,目前在我国近8亿农村人口中,剩余劳动力就达1.5亿人左右,此外,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还在600万人以上。必须认清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只有加快小城镇建设,才能增强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大发展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教育程度低、分布不均衡,面临的就业问题异常严峻;要突破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必须通过加快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建立统筹城乡就业机制,才能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加快实现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郴州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使其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这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措施。本文分析了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对策,以促进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郴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失业率增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应采取积极对策措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宁 《决策与信息》2011,(3):108-108
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目前城市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不能就业时,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会救助,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  相似文献   

14.
钟绍舒 《科学咨询》2007,(20):23-23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民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在读的中、小学儿童在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由在家的老人或亲戚代为照看,形成了当代农村中的一个近2000万人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孩子在心理、生理、行为习惯、学习状况及个性发展等诸多方面出现的严重问题正日益凸现,同时也引起了社会、政府、民政及学校等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寿光市蔬菜产业的特色优势,探讨了特色农业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开发模式,即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土特色资源的开发,实现剩余劳动力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6.
容言 《决策通讯》2001,(2):22-24
目前,中国有1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新疆以现有土地测算,农村实行劳动力剩余量为75-120万之间。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小城市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需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新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就业、兴利除弊的指导思想,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促进就近就地转移;二是鼓励城市化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阐述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及其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安泸灞生态区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调查,分析新区建设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的具体对策,以期为西安以及其他城市新区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安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特点、转移就业现状及其引发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入手,阐释了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的优势及机遇,提出了以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作出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