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诗歌翻译上,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并身体力行。将杨宪益、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译文与汪榕培的《上邪》译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传神达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翻译能将原语文化汇精传神地介绍到译文中.通过赏析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中的一些典故,肯定了林语堂先生不拘一格运用的多种翻译手法使译文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翻译标准、范仲英先生的"感受"标准和意义对等、风格对等的原则,结合语篇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理论,对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贸英语系列教材之一<商务英语汉译教程>中第三章"词的翻译技巧"及第四章"句子的翻译技巧"中的一些例句的译文进行了商榷,在指出原译的不足的同时给出参考译文,并提供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思路及其参照.最后,还就翻译教材编写和修订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的译文传神、达意。分析译文《扬州瘦马》既能赏析林先生传神的译法,又能在教学翻译这一门课程中起到指导作用。本文就林先生在翻译时所采取的各种译法,特别是在处理动作动词和中文常用句式时的娴熟技巧作了透彻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综合推理模式框架下的关联体现层次对应和关联度大小对应的最佳关联原则,从文化内涵、本义或短路会话隐含的翻译效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中文小说<浮躁>与其英译本Turbulence中"狼"与"wolf"、非"wolf"译文的翻译策略和交际效度,论证了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翻译家许渊冲以达意传神为基本原则,其《楚辞》英译文体现了借形传神、形神兼备、舍形求神的特点。译者借用英诗的不同诗体在译文中实现形式与内容新的统一;在处理原文的对偶结构、排比句式、长短句时尽量体现出形美;转换、补偿或增删等方法的综合使用突出了译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7.
以国画为例,对苏轼的传神理论作了总结,认为苏轼的传神理论体现出了多样性:一方面,苏轼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神理论,认为传神即传对象之神;另一方面,苏轼更注重从物我关系建立传神理论,认为神不在客观外物,不在创作者主体,而在主体与客体的契合而建构起来的形象;除外,由于对主体情感的强调,苏轼的传神论也带有了传神写心的色彩,为此后"文人画"美学思想开启新风。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汉语古典诗歌作品的朝鲜语译文,为数不算少。其中,既有优秀的译作,也有不少质量较差甚至可以说是拙劣的译文。质量较差或拙劣的译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两个:一、没有传神;二、没有传达原诗的节奏和韵律。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运用,对于译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成功再现陌生化手法的译文比只传意而不传神的译文更能准确传达原作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诗英译理论体系中,许渊冲的"三化"理论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对许渊冲和徐忠杰的《江城子·悼亡妻》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三化"理论指导下,许渊冲的译文不但很好地传达了原作的意境,还给译入语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1.
韩礼德建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建构了一个可适用的理论框架,然而从该角度对英诗及其译文的鉴赏在我国并不多见。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概念功能、逻辑功能和语篇功能出发,对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代表作"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五种汉译版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从新的视角诠释翻译研究中原文与译文对等转换的差异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诗汉译本的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具备应用性;英诗汉译的原文与译文很难实现"对等转换",因此在翻译评价活动中应避免机械地照搬功能对等原则。  相似文献   

12.
诗歌翻译以"意美、音美、形美并最终达到传神"为圭臬.分析唐诗<江雪>的四种英译,能够明确实现"三美"从而达到译诗"神似"的具体要求和衡量办法."三美"的有机统一是"传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文本翻译的简要回顾,结合对其中某些译文的剖析和探讨,阐明了"总体审度"和"微观分析"在翻译中的至关重要性,并揭示出它们两者与"传神达意"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为文化典籍文本翻译指明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传神写意与中华艺术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文人画及其理论为证,提纲挈领地叙述了"神"、"传神"、"畅神"到"写意"审美范畴的演变,分析了传神写意审美命题的文化背景,并以民间艺术为例,提出中华艺术的传神写意先起于民间,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使传神写意成为中华艺术源远流长的独特传统。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延异","延异"指的是翻译时存在的时间、空间差异.由于两个文本和语言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形成了原文和译文的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使得翻译过程既改变了原文又改变了译文,因此也使原文及原语得以获生."解构"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不可译性"不意味着译者不应该翻译,而意味着在遵守经济性法则下,在译文中创造原文本的多样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译文中保留差异就意味着对原文本的保护."解构"理论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应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成分,才是我们借鉴"解构"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春晓》及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位结构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主位结构理论亦是一种可以用于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语言学工具。本文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有关主位结构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具体的古诗英译实例。通过分析原文和译文本身的主位结构,对比原文和译文之间在主位结构成分方面的异同,探讨主位结构对于译文构建的影响。这是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问题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8.
以<天净沙·秋恩>的两个版本译文--翁显良的散体译文和赵甄陶的格律译文为例·从语言象似性原则分析原文中"意象并置"所暗示的言外之意和空白意境,进而探讨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认为对于意象并置这种句法以及诗歌的整个篇章而言,采取"形式对等"的译文既可以保留诗歌的形式,又可以传达其意境;并且基于人类同样的身体经验,意象并置的译文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仍然在理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从奈达的“对等”理论看译者的追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译者追求的不同能反映出译者的翻译观,会牵涉到译文的标准,当然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等"理论,依靠读者反应确定译文的优劣,但不是追求与原语完全一致.其他中外翻译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许多翻译实例都可以体现追求与原语"完全一致"的译文的弊病.译者应该追求"最贴切的最自然的对等表达",译文应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不应该是贴近或照搬原语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四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论证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对等等概念在诗歌翻译评论中的可行性,尝试在诗歌文本翻译的多元阐释中为诗词翻译评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