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多诺认为,丑的出场相关于西方哲学史上感性与理性的此消彼长;美和丑是历史的范畴,现代主义艺术中丑的突显具有批判启蒙理性的革命意义.结合西方美学和艺术史的流变,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出发,呈现阿多诺的丑学之于现代艺术和中国美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否定性美学的哲学基础;阿多诺运用否定的辩证法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同一性、商品拜物教的流行以及艺术的商品化,论述了艺术的非同一性思维,指出了艺术的自律性、个体性、形式性,倡导无调音乐,揭示了丑的否定性意义,提出了艺术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美学理论研究在阿多诺研究中至关重要。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不仅贯穿其学术生涯,也对他的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启蒙反思的产物,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将艺术视为新的启蒙形式并承载起重振美学的重任。通过对艺术理性、艺术社会性以及艺术真理性内容等理念的阐释,阿多诺在赋予艺术再现苦难、批判社会以及认识社会等功能的同时,也揭示了艺术见证的根源与秘密。阿多诺美学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作为一种认知型美学观,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在接续并发展亚里士多德悲剧快感说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近代学科意义上的美学观的突破与超越,标示了阿多诺有关后奥斯维辛时期文艺观的渐进式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对艺术见证与再现社会苦难,以及审美移情的强调,阿多诺赋予了艺术启蒙与救赎的重任。鉴于阿多诺对实践的怀疑,他有关艺术作为启蒙、见证与救赎的美学思想注定只是一种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4.
自19世纪以来,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现代艺术中,丑不再是美的陪衬,也不再是为了被转化为崇高,而是一个被赋予了更高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功能的艺术表现对象。尼采美学是这次审丑转向的直接理论源头,另外马尔库塞和阿多诺等现代先锋理论家也对它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现代艺术表现丑绝非出于以丑为美的病态嗜好,而是对艺术作为社会批判者角色的全新认识。关于审美还是审丑的问题,实际上已超出美学领域,成了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力图建立真正的自然美学。他强烈地批判了传统美学对自然美的遮蔽,并认为这种遮蔽是启蒙理性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刻意压制,真正的自然与自然美为同一性所吸收和同化。阿多诺的美学就是还原自然美。自然在他那里理解为变动不居,而自然美则是非同一性的表达,并非实际的存在。自然美是对抗现代文化的精神观念性存在,因此依赖艺术的救赎与表达,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取消对自然的模仿来寻求自然所允诺的东西。自然美在救赎中完全异化为主观的艺术性的东西。因此,阿多诺的自然美观只是一种神学的自然美观。  相似文献   

6.
反启蒙是阿多诺否定美学的宗旨。首先,阿多诺是以否定异化为切入点。异化是阿多诺对于现代性社会本质的归纳。异化导致了人的类本质的变形。其次,阿多诺是以否定启蒙来对抗异化。人的主体力量的变态性扭曲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的主体力量的过度膨胀,而正是启蒙带来了人的主体力量的过度膨胀。最终,阿多诺是以否定性艺术来对抗启蒙,否定性艺术是对抗启蒙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否定性艺术作品的原则:必须能够提供否定性的表象;否定性表象必须提供否定性契机。否定性艺术的本质特性必然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自律性实体;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事实单子。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和尼采都将解救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使命交给了作为关切苦难的艺术,但两人以“艺术”为中心的介入方式和救赎途径有所区别。尼采认为,艺术以美的外观超越苦难和真理,释放被理性所压抑的个体感性,唤醒生命意志,为世界和人生作出审美辩护,肯定人存在之合理,给予人生存之希望,因此,应以艺术打破枷锁,救赎人性;阿多诺呼唤艺术的“否定性本质”,强调艺术以审美幻象拯救真理性内容,以其谜语般的审美形式疏离社会,因此,应通过反艺术实现对外在异化世界的否定批判,救赎人性。但无论是尼采的肯定式超越抑或是阿多诺的否定式批判,艺术都没有在其中获得除审美幻象以外的任何实质性基础存在,这也就注定了二人救赎之路在面对残酷社会现实时的苍白无力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8.
还自然之魅——论阿多诺的自然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力图建立真正的自然美学。他强烈地批判了传统美学对自然美的遮蔽,并认为这种遮蔽是启蒙理性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刻意压制,真正的自然与自然美为同一性所吸收和同化。阿多诺的美学就是还原自然美。自然在他那里理解为变动不居,而自然美则是非同一性的表达,并非实际的存在。自然美是对抗现代文化的精神观念性存在,因此依赖艺术的救赎与表达,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取消对自然的模仿来寻求自然所允诺的东西。自然美在救赎中完全异化为主观的艺术性的东西。因此,阿多诺的自然美观只是一种神学的自然美观。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以社会学角度为切入点,把流行音乐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认为随着文化工业的兴起,音乐艺术已发生蜕变,失去了真实的个性和独立性。他以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经典分析为依据,对美国当时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阿多诺的批判性观点,对于处在重要转型阶段的中国流行乐坛,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人们,必须理性应对市场经济时代的媒介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自由观建立在其理性认识的二律背反的基础上,康德的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由,而不是现实的自由。康德悬置了自由和因果性的矛盾,而没有解决这个矛盾。阿多诺通过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阐述了自己的否定性的自由观。阿多诺批判了康德对二律背反的态度,同时指出了康德自由概念的社会起源,并认为践行康德自由的主体乃是理性主体,自由中包含了理性对非理性的压迫,从而使自由陷入困境。阿多诺针对肯定自由概念的疑难,提出了一种“否定性”的自由概念,提出自由就是对不自由的否定。但是,阿多诺的否定难以触及真实的现实领域,他对不自由的批判缺少历史和现实的维度。要真正达到人的自由,只有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人们改造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学术界,阿多诺的艺术哲学占有相当重要地位。他在继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艺术与社会相一致的主张,努力探索和彰显艺术的社会功能,并以此为20世纪新艺术现象,尤其是无调性音乐作辩护,从而开创了艺术哲学的一个新维度。但是,艺术不等于社会,试图用新艺术来拯救社会只是阿多诺的幻想。尽管阿多诺把假象当作希望,但是他不断追求、积极探索的勇气和精神仍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启蒙理性与神话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因此理性的超感性世界史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由于理性的核心被解读为“自我持存”,即为了实现永恒的存在而进行自我束缚与自我异化,所以超感性世界的核心也是自我持存。超感性世界的瓦解意味着僭越的理性之真正归位。然而,终结超感性世界的任务既要靠历史唯物主义对理性真谛的真正揭示,更需要共产主义的现实实践。  相似文献   

13.
对霍克海默、阿多诺而言,启蒙的辩证法就是理性历史的辩证法。而对康德而言,人类理性的再次觉醒就是启蒙。可以说,整个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都是理性再次觉醒的过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以深层的文化批判精神为动力对启蒙以来的技术理性主义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进而得出结论:那就是神话就已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为神话。启蒙精神不仅包含着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过程。同时也包含着由文明再次进入野蛮的退步过程。这就是神话与启蒙相纠缠、文明与野蛮相伴随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在古希腊思想家眼中,丑是非理性的产物。在当今美学中,丑也往往被看作具有违背理性的(不合规律性)的芜杂、无序与不和谐特点的形象。在当代,西方的丑艺术随着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蓬勃兴起,也使得丑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认识丑的内涵,厘清其内涵中与非理性精神相联系的那些方面,以解释非理性思潮与审丑现象的关系,是学术上所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以"批判理论"来剖析现代艺术,强调审美学逻辑对现代审美形式的指导作用.通过认识方法论的革新,审美理性可设法与客观理性建立广泛的辩证关联形式,因为审美形式的建构并不是那种僵化的经验规范性程序,它以人的审美自由为导向,既强烈反对自上而下的推导,也同样反对自下而上的方法.现代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这种高度中介性的特点,就是它的分析逻辑功能的表现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6.
阿多诺在其《美学理论》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艺术批判思想。这种批判一方面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的商品化,而另一方面强调自律艺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功能。批判贯穿了否定的辩证法反对总体性和同一性的思想,在论述形式上避免了绝对化的论断,但又始终维护艺术的真理。艺术批判的归宿是艺术乌托邦,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文化产业”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批判,认为文化产业是一种受到交换价值所控制的肯定性文化。阿多诺将本真艺术与文化产业商品相对立,认为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可交换,本真艺术具有不可交换性和否定性,是被压抑的事物的表达,反对社会的总体性和控制性。而文化产品则是以交换价值为唯一目的的。阿多诺和本雅明就机械复制艺术发生了论争,其根本分歧就在于机械复制是否会给文化艺术带来解放性力量。阿多诺的文化产业批判力量对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启示意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强调文化的艺术性和多元性。纪录片行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阿多诺的理论对纪录片行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影响深远。其美学思想中,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在文化工业与奥斯威辛的现实背景中,阿多诺批判了审美愉悦感的虚假性与不公正性,一方面,在文化工业的现实中审美愉悦感沦为被操纵的虚假快感;另一方面,在奥斯威辛之后,审美愉悦感则带着逃避现实、忘却苦难的不公正性。同时,在其艺术理论中,阿多诺对强调美感的趣味美学进行了严厉批判,他始终强调艺术提供的不是审美愉悦感而是认识。  相似文献   

19.
就20世纪艺术而言,以《泉》和《布里洛盒子》为代表的前卫艺术作品,在显像层面与经验现实发生混同,由此引发了艺术自明性的丧失和艺术解释话语有效性的丧失。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定义艺术?这成为阿多诺和丹托的艺术哲学的逻辑起点。但是,二者相关理论亦有差异:丹托以分析哲学方法切入问题,探求同中之异,并乐观地认为“艺术”不会真正混同于“经验现实”,会一直存在;阿多诺则从批判理论出发,探求异中之同,并悲观地认为“自主艺术”受损于“物化现实”,前途堪忧。就二者的思想史关系而言,阿多诺影响了丹托,但是从“显像混同”问题的显明而言,丹托更为直接。二者理论都具有“美学的历史化”和“美学的批评化”这两个特征。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文化源于神话。霍克海默、阿多诺认为,在悲剧诗人们所创作的神话中,就已经显露出被培根推崇为“真正目标”的纪律和权利的启蒙精神。从神话中生发出来的启蒙精神如何回应神话的启示的,霍克海默、阿多诺认为,启蒙精神以普遍统治特殊、同质统摄异质、单一代替多元的抽象的理性同一性的思维方式,来裁剪衡量神话的不确定性以及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其量化、抽象化,而最终得到控制,使变动不居、彼此相异的具体事物与现象都统一在一个稳定的、不动的整体中来回应神话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