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粹”京剧,在历经几度辉煌之后,于当下却处在困境之中。振兴京剧,不能单靠政府的行政指令,也不能盲目地与西方歌剧艺术嫁接,关键还是要与时俱进、自我更新。而京剧的改革要“进”、“退”并举,既要不断创新,扎根生活,也要珍存精品,奉之庙堂。  相似文献   

2.
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被称为“国粹”。其在外国影响相当广泛,从19世纪法国人记写关于京剧的书作至20世纪初叶美、英等国作家撰写的英文专集先后在世界各地发行流传,到近现代中国京剧艺术家遍访世界各国,一台台生动传神的表演,使京剧在异国他乡获得越来越多的知音。其中,绝大多数为一般京剧欣赏爱好者,然而也有钟情京剧的研习和传播者。如:美国的伊丽莎白·魏克曼女士、澳大利亚的莎莉女士,热心京剧传播,致力于京剧的研究和表演,被誉为京剧“洋派”,有的媒体据其戏中扮演的行当誉称他们为“洋贵妃”。加拿大戏剧舞台上,也活跃着一位中国京剧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艺术是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而中国京剧则又是戏曲艺术的范本和代表,堪称我们的一大“国粹”、“国宝”。它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艺术史、美学史意义。同时它起于民间、取于地方、兴于市井、成于京都的剧种特点,也使它在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领域内,拥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学术价值。近些年来,京剧艺术遇到了很严峻的生存危机,其原因除了现代传媒的冲击、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等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传统京剧艺术活动曾在六、七十年代一度处于禁演的中断状态,从而造成了一代人甚…  相似文献   

4.
贯涌 《山西老年》2020,(2):16-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加强了包括国粹京剧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为此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小学开设京剧课,从娃娃抓起,更好地继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看到这让人振奋的政策的出台,我不由地想起了引领、培养我步入梨园的恩师——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典家办学"的一段梨园佳话。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那个夏天,巴西世界杯成了社会热点,但在北京京剧院,“异彩纷呈--优秀青年演员对抗赛”成了全院上下的重中之重。持续20天的24场由北京京剧院青年领军主演的京剧大戏在长安大戏院强势上演,这也成为“世界杯”之外一道靓丽的国粹艺术风景线。通过这24场演出,戏迷们会看到北京京剧院一茬儿齐整整的青年领军人才的崛起,他们分为“马到成功队”和“独占鳌头队”强力对抗,呈现的将是传统的京剧舞台“一棵菜”精神。台前是一张张青春靓丽的面孔和过硬的基本功,台后则是精诚合作的演员们抓紧时间对词压腿苦练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京歌将典型的京剧艺术素材融入歌曲创作当中,又以通俗凝练的手法展示出“国粹”京剧艺术的魅力。京歌《粉墨春秋》内涵丰富,其创作背景底蕴深厚,曲式结构层次分明,艺术特征突出鲜明,京剧元素的运用使其民族性更强,是京剧元素与民族声乐的完美结合,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新年,中国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们来到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献上了一台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这台演出以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相组合,汇集了生旦净不同行当、梅程尚荀等不同流派,精彩纷呈地展现出中国国粹艺术的卓绝风姿。晚会以京胡独奏开场,一曲《夜深沉》,把我们带入京剧艺术特有的音韵之中。上半场节目以现代京剧样板戏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还包括像汉字、琴棋书画、京剧、唐装、传统节日……这些国粹、艺术、风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辉煌灿烂,曾为许多国家、民族、人民为之倾倒。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华帝国在古代则是世界的超级大国。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仍具魅力,仍在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9.
乐乐 《北京纪事》2018,(1):70-75
京剧艺术的宝藏 《京剧大家绝艺录》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出版的一套旨在弘扬传统京剧艺术的大型访谈录,DVD光盘配套发行丛书以光盘为主,音像很重要,丛书为辅,360度全景呈现了各个流派、各个行当京剧大师们的绝艺,将老艺术家们所学、所会、所能的“宝藏”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10.
李莲  刘志华 《社区》2012,(9):28-28
一把京胡、一个小鼓、一把月琴,简单的乐器组合却拉出一阵阵昂扬激越的欢喜悲怆。京剧,人们说是有生命力的剧种,从诞生到现在,二百年光阴,沉沉浮浮,最终成为国粹。伴着过门,一白发老者正“咿呀”亮出一嗓苍凉唱腔,举手投足间透出别样的韵味和庄严,旁边,数十名听者一边品茶,一边评头论足……近日,笔者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西安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见到了金琴南路社区京剧队的票友们,正是他们的守望与传承,让国粹之声飘扬一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京剧在 2 0世纪 30年代达到鼎盛阶段的内外部原因。在其内部原因上 ,作者以其研究古代文学史时所提出的“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来观察这一段京剧史 ,从而对这一段京剧史的发展作了新的勾勒 :艺术块团之形成、相互间的争锋、浮沉以及名号形成的种种情况。在其外部原因上 ,论述了京剧是如何从回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以及如何从向话剧的学习中受益的。 30年代新文化界对于当时京剧的雅化是批判的 ,作者则对此取肯定态度。最后还说明了 ,当京剧出国演出时 ,它的许多曾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特点 ,却受到了国外艺术家的肯定 ,中国的京剧艺术家们也更加开拓了视野 :由此勾勒出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的回旋  相似文献   

1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大众化一体化发展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步入新境界的一条必由之路。两种“大众化”的一体化既指理论阐释上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吸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转型要充分地马克思主义化,也是指两种“大众化”并非彼此隔离的两个行动系列,而是合二而一的一个行动。“一体化”凸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传统意识。其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理论诠释与理论创新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名角制”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京剧班社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京剧班社区别于传统的昆班、徽班和其他地方戏剧班社的主要差异所在.就其一般性结构而言,“名角制”京剧班社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等级森严,传统“脚色制”班社中演员之间对等互补的关系被打破,名角居于班社组织和运营核心的地位,名角和其他演员之间呈现金字塔结构.与此同时,由于“名角制”京剧班社以等级排列演员,脚色之间互相依附、互相制约的力量被大大削弱,这一班社结构就表现出另一个基本特征:流动频繁、组织松散.由于京剧发展程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名角制”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有“班主负责型”、“名角负责型”和“园主负责型”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北京、上海等地京剧艺术风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沉重的逻辑话题──答逻辑取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一篇学术争鸣文章。作者的观点很明确:一是“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不妥;二是金岳霖先生对自己旧逻辑观的“自我批判”是真诚的,一概否定金先生的“新逻辑观”,不妥。  相似文献   

15.
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和艺术现象。他们毕生为京剧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发展和改革、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戏剧艺术宝库。他们经由艰苦生活历练和伟大艺术实践所积累起来的舞台经验.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极为珍贵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6.
敦煌壁画、汉代五雕、荆楚辞赋、陕北剪纸、京剧艺术等,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为了秉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作者在绘画创作中,浓墨描绘“藏原风情”、淋漓表现“楚骚辞意”、真实再现“京剧风彩”,并从中归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京剧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京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京剧,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京剧可以负起教育的使命,成为指示人们回归精神家园、安抚人们焦虑的心态的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京剧风格钢琴音乐创作是当代多元化艺术生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生成的新音乐形象,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作品的艺术魅力,赋予了京剧戏曲艺术崭新的内涵。在文化语境下思考,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代进行的传承和演变的重要体裁,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呈现的形式变体,为西方钢琴艺术“中国化”提供了更宽阔的创作视野。同时,京剧艺术的钢琴化也表征着作曲家们转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致力于追求中国化“民族文化新音乐”的创作理念,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9.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最多写到商业、商人及市民文化的短篇小说集,因而研究作品中所显示的当时民众及作者的钱财观,对给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定位很有意义。本文根据“三言”“二拍”中的大量相关故事,梳理了故事本身及作者在钱财方面的五方面的观点,并由此认为,作者对当时普通民众生活有较深入的了解,但他仍是个传统文人。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汉语语音知识,通过对一系列京剧唱腔例子的分析,较为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传统京剧的舞台语言“韵白”;京剧吐字行腔的原则“依字行腔”;京剧演唱富有特色性的艺术手段“切音唱法”和“衬字”运用等问题.既有一定学术性,对业余京剧学唱者又有一定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