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城邦经济是公元前8-4世纪奴隶制经济,是城市经济与村落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的经济实体。本文拟对城邦经济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原因作如下探讨。 古希腊城邦形成于荷马时代。城邦的形成是分布于古希腊各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民族在自己生活的地域先后建立起了城邦。伊奥利亚人在北希腊、中希腊西部、南希腊北部和小亚细亚北部建立了许多城邦,其中重要的有底比斯、达尔斐等。爱奥尼亚人在中希腊东部的阿提卡半岛、优卑亚岛、爱琴海中部岛屿以及直到小亚细亚西岸的中部,建立了很多的城邦,著名的有米利都、受非斯、卡尔息斯和雅…  相似文献   

2.
张岚 《唐都学刊》2005,21(3):139-142
希腊城邦时代,古希腊社会所以具有同东方专制王国不同的发展特色,关键在于荷马时代形成的体系神话传说具有的特征,即神界统治呈现的"贵族式民主精神",它深刻影响了古希腊人在走向文明时对政体形式的选择,也是希腊神话传说流传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关于"哲学史就是哲学"的论断已成为一种共识性的认识.哲学史系指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又是"言必称希腊"的学问.古希腊哲学以城邦的女儿、思辨的女儿、神话的女儿呈现出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哲学特质:反思时代问题的时代性、理性思辨的民族性、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人类性,体现了西方哲学对终极存在做终极解释的终极追求,表征了西方哲学始终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体现了西方哲学史是一部不断向人敞开的人类精神解放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5):84-87
城邦是古希腊社会最主要的政治形态。城邦正义是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德性行动是城邦共和政治的基础,是实现城邦正义的根本。公民幸福是德性行动的目的和归宿。梳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正义(本位)—德性行动(手段)—公民幸福(目标)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不仅有利于丰富政治学理论资源,而且对现代国家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神话不仅是孕育西方文学、艺术、文化的土壤,从某种程度上,更是孕育西方文化精神的胚胎。时至今日,西方主流文化传统中仍然流动着古希腊神话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血液:人本精神、个人主义、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周江 《社科纵横》2010,25(3):80-81,87
从美学层面阐释柏拉图"正义"概念的论著并不多见。正义这一颇具秩序性和理性内涵的概念其实更接近柏拉图美学的基本精神。以正义为核心的城邦之美是一种理性秩序之美。这种美在于城邦各阶层秉持自己的美德,各司其职,实现城邦的完善。城邦完善的根本在于正义,它是各种美德的协调有序。于是城邦秩序便是城邦正义,城邦秩序之美就是正义之美。而正义及其协调的各种美德均是理性美德,所以以正义为根本的秩序之美是一种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7.
阿伦特把古希腊的城邦生活作为实现政治自由的典范,认为只有摆脱了家庭生活、生产劳动的必然性领域,进入具有绝对平等的公民身份的领域,政治自由才能实现.阿伦特的这种观点一方面夸大了城邦生活在古希腊世界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与近代以来政治参与的扩大、生产劳动地位的提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紧张.通过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黑格尔、马克思、政治自由主义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阿伦特自由概念的实质和局限.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批判诗和诗人,引发了西方思想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认识到,被以诗为主要内容的雅典教育培养出的政客把持着雅典政府,拒绝对城邦真正有利的提议,并对真正有智慧的人实施了伤害。诗是对灵魂与国家统治的败坏。诗与哲学之争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争。诗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城邦中多数人过的宗法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密不可分;哲学则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是少数人过的追求智慧的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必然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9.
从<俄狄浦斯王>到<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俄狄浦斯的命运呈现了理性对抗虔敬、理性向虔敬转化的轨迹.索福克勒斯正是借助俄狄浦斯的故事告诚城邦的统治者,必须同时面对并接受人的必死和人的虔敬,并在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审慎地处理自然与神圣、理性与虔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思想史上的大问题总会引发不同时代的思想者的探究.生活年代相距甚远的奥古斯丁和孟德斯鸠关于罗马异教就有一场辩驳.问题的焦点表面上是异教与基督教谁应对古罗马的衰败负责,实则是宗教与城邦的关系.奥古斯丁主张借用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因素把罗马与其本土宗教分离开来.沿此思路发展的基督教在后世造成神权对人的压抑、信仰与城邦的冲突.孟德斯鸠一方面接续理性传统,另一方面借罗马异教猛烈地抨击基督教.作为启蒙运动的先驱,他埋下了城邦去除宗教、信仰缺失的隐患.这场关于罗马异教的争论实际上有三方,古典宗教学者瓦罗隐在背后,其观点与奥古斯丁、孟德斯鸠都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