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寻求真理应该是从人的灵魂发出的一种渴望,但有些人既缺少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意志,也缺少牺牲精神。如果说今天的社会还缺少点什么的话,那一定就是缺少寻求并接近真理的意志、氛围和环境,人们衡量一切是非和成败的标尺是对物质成果的占有数量,那些更多地占有物质数量的人,对群体意识却具有了主导作用,这无疑成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通过她的笔呼唤人性的复归;呼唤平衡和谐社会的出现。并且暗示人和人性都是可塑的;健康的人性需要从小塑造,需要能促进健康发展的环境;健康的爱必须在爱他人的同时诚心地宽恕他人;文明和谐的社会需要由有知识、有文化、懂礼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  相似文献   

3.
对于原始人性善恶的问题,西周人并没有明确界定,但我们通过对<周书>的考察,可以从他们的言论中推论出其对原始人性的看法.西周人看到现实人性中包含恶的部分,主张以德为主要指导原则,通过教育的方法改造现实人性中的恶,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利维坦》这本书出发,分析了人类情感的来源,阐述了霍布斯的人性观产生的背景、特点。每个人拥有自我保全的自然权利,欲望就表现为争斗,杀戮和战争,从而再得出霍布斯人性本恶和利己主义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5.
6.
休闲与人性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国内的休闲研究,唯经济视角的功利休闲是值得怀疑的。休闲的本质应在于人性的和谐发展,在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关于休闲与人性的内在关系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摘要]追求个人与社会大众的幸福,既符合人类的本性,也是社会发展的使命和终极目标。但是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个人必须以正当的途径去追求幸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经济人性、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同时也要受到社会道德和制度的约束。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和谐社会时期,构建集经济人性、道德人性和制度人性对立统一于一体的和谐人性,才会使作为社会人的个体获得健康人格与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并促进大众福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乔治·艾略特敢于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从“内在力量”Vs“外部法则”的角度入手来揭示其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的人性解读经历了本质主义向非本质主义的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在颠覆了本质主义人性论后,并没有把对人性的解读引向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把人性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人性的表现是一个由潜在到显在的表现过程,作为表现过程中的具体人性需从人满足其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加以具体地分析,即需要分析人性表现过程中的表现主体、表现源、表现场域、表现方式及表现结果诸因素。对人性的共性概括须走向对人性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的《变形记》集中展现了格里高尔在感情淡漠、亲情沦丧的家庭中的遭遇。小说的故事情节、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多维度地展现卡夫卡大师级的准确与传神,体现了作家的良苦用心。而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又让很多生活在高压、快节奏环境里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进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1.
“美”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境界。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及其实现途径,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美学意识以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西方哲学历史上和谐思想的演变,指出和谐发展是客观世界表现出来的趋势和属性,它包括数学的和谐、物理的和谐、生物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和谐是客观自然存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和谐概念的新特点:在后现代哲学中,和谐的本质可以诉求于客观世界生存价值的多样性、生存价值趋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是:重视人际道德关系对改造自然的作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健全法制,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然而生态伦理学要得以确立,还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哲学依据。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兴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忘记这一点。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影响到社会和谐的诸多方面,直至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文章指出,作为依法治国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法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途径主要有:建立和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严肃执法,维护环境的公平正义,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强后盾力量。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和谐包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从理论层面上看 ,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 ;从实践层面上讲 ,它应是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必须反对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片面的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18.
性恶论认为,人不是完美的,即人性是存在缺陷的,有不足之处。广义而言,契约属于社会历史文化范畴,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是对特权现象以及权力或者权利滥用的一种规制。人性恶虽然是对人性的一种形而上思考,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法治理念和契约制度的发展与人性恶的价值判断存在着逻辑上的关系。契约蕴含着自由、平等、合作、协调、诚信等和谐理念,契约及其内含的契约精神,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功效由表层的娱乐达到精神境界的提高和超越,最终实现情感本体的建构;艺术还以非强制的方式,在自由平等的交流中认知和教化、组织和激励、传播和沟通,使个体向群体认同;它对种群关系的调整不是外在的、偶然性的,而是在形上层面上重建人和自然、和自身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