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想象对于意义、理解和推理的过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言中有两种富于想象的结构,即意象图式和隐喻投射.运用意象图式理论,通过比较系统的语料分析,深入探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刻画.研究结果发现,作品在两位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各存在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意象图式,即“循环”图式和“正”图式.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在结构和人物刻画过程中所用语言表达进行了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2.
赵方瑜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6):112-114
简.爱和林黛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不朽形象,她们的处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命运却截然不同。全文从她们所处的环境、人格魅力、爱情理想和反抗精神及爱情结局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4.
葛鑫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1):59-62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善于交往、长于处世 ,她采取的是一种儒道互补的处世哲学。对待亲人 ,薛宝钗采取的是儒家的孝悌之礼、忠孝思想 ;对待其他人 ,薛宝钗体现的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但这种“仁爱”绝非“兼爱” ,其本质是“爱有差等 ,推己及人”。从道家角度看 ,薛宝钗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善于回避矛盾 ,钝化矛盾 ;对己则做到修心养性 ,独善其身。薛宝钗用这种儒道互补的严正的生活态度来处身涉世 ,将自己塑造成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近似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 ,但社会回报给她的是一生的悲剧 ,宝钗的悲剧正是这种处世哲学的悲剧 ,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齐慧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53-156
本文从关系学的角度分析了薛宝钗的性格特征,指出其关系学的基本特征、形成的社会原因和阶级基础,同时对其不幸给予同情. 相似文献
6.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2)
语言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一方面,先秦儒、墨、道诸家都肯定语言的媒介作用和工具价值,都重视语言对于现实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儒、墨、道诸家因各自思想旨趣的殊异,在语言观上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儒家的语言观是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墨家的语言观则具有功利主义和语言学的意义,而道家的语言观则是一种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具有超语言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梁克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我把薛宝钗的命运也同林黛玉的命运一样看成是一个悲剧,这代表了我对薛宝铰的认识和理解。自有《红楼梦》200多年来,在《红楼梦》的人物评价中,薛宝钗是争议最多的,或褒或贬,或褒贬各半,历代不休。我不想陷入这种分岐,也无意对薛宝钗作一个褒贬的评价,只想从薛宝钗的遭遇和命运来认识和理解她,或许能更好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
<正> 中国爱情文学杰作《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不仅在当时,至今仍激动着无数读者。历代的研究、评论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了。然而作品所反映的爱情以及它们反封建的社会意义、美学价值究竟如何?我们从这些里面能够得到什么启示?为什么《西厢记》激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和观众,而“汤义仍《牡丹亭 相似文献
9.
薛宝钗另有情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同旭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4):25-29
文章对薛宝钗终身守寡、从一而终之婚姻结局,从三个方面提出质疑作为薛宝钗影子的花袭人,先事贾宝玉又嫁蒋玉菡而琵琶别抱;用来影射薛宝钗的杨贵妃、李夫人,亦皆一女而事二男之妇;暗示人物命运结局的薛宝钗所抽花签题词引诗,以及贾雨村所吟诗句,皆透露出薛宝钗在贾宝玉出家为僧后,可能另有情缘。其与花袭人琵琶别抱相比,更加犀利地讽刺了封建伦理礼教闺范的自身矛盾性和虚伪性。 相似文献
10.
杨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广告,作为信息的载体,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广告英语,作为语言艺术和商业推销的有机结合体,已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体特征.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方面探讨了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旨在让人们了解广告英语所特有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2.
13.
何士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
王熙凤是一个聪明俊俏、才干特出、伶牙俐齿的巧媳妇,又是一个狡猾泼辣、独断专行、口蜜腹剑的管家婆。她贪权好利,争胜逞能,深通权术,娴于机变。借用前人的话来况,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式的人物(《图注金玉缘》《读花主人论赞·王熙凤赞》)。她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简直可以让人听到她的声息,看到她的神态,感到她的心跳,而呼之欲出了。在古今中外的文艺画廊上,只有少数几个屈指可数的艺术典型堪与媲美。王熙凤的语言,也和她这个典型形象一样,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奇迹。她的性格之所以如此鲜明突出,一多半得力于对她性格化语言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赵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1):460-462
以沙汀、福克纳小说语言的地域文化特征为比较依据 ,提出语言风格的地域观。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 ,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也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方学武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
刘庆邦作为近年来蜚声文坛的作家,他从民间角度创作,其作品或酷烈粗放,或柔美细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生活话语、性格话语、乡土话语等是构成刘庆邦小说语言特色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高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3)
辛弃疾是南宋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他一生写过很多词,留存至今的有六百二十多首。这六百二十多首词章有抒写抗金复土的抱负和倾诉壮志未酬愤慨的佳作(是其精华部分),也有吟咏自然山川和描绘农村风光的艺术珍品。这两类词章的语言风格不同:前者是慷慨悲歌、豪迈奔放、沉雄壮阔;后者是飘洒隽逸、和谐轻快、质朴自然。所以刘克庄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① 相似文献
18.
文件是一种以语体文为原则的应用文体 ,兼有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写作文件最根本的要求 ,是观点鲜明 ,观点、材料统一 ,内容具体明白。在语言运用方面 ,有自身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9.
杨怡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57-61
印尼华文文学语言的特点有三点:第一,印尼华文文学语言的构成语种以汉语普通话为主体,兼及印尼语及当地土语、英语,还有中国粤闽方言以及古汉语等。第二,印尼华文文学语言既有汉语所固有的汉民族传统,又有印尼的地域特征,同时还有强烈的社会色彩。第三,印尼华文文学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爱姣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殊风异俗,丰富多彩.这些风俗的内容繁杂广泛,综合各家的学说,大致分为三大体系:一是属于物质系统的传统民俗,如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习俗,在生产交易方面的有关习俗等;二是属于行为系统的,如有关岁时节令方面的风俗,家族和亲族方面的习俗,文学艺术方面的习俗等;三是属于观念系统的风俗习惯,如信仰方面的习俗,与宗教有关的节日活动及其它各种前兆迷信、梦兆迷信等.无论是物质系统的传统民俗,还是行为系统、观念系统的风俗习惯,自(至)始至终都渗透着一定的语言过程.传统民俗的语言从传统民俗的活动过程中抽象提炼而成,具有自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