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佛塔的演化,是一本展开的佛教史,是一门艺术的类型学,是一道思辩的哲学题。佛教在历史的发展演化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印度佛教圈(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亚一些地区)、藏传佛教圈(包括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蒙古及中国内地一些地区)、汉化佛教圈(包括汉地、朝鲜、日本等),各文化圈中的佛教都是印度佛教外传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跨文化的审美文化比较来说,理解了艺术的原形态,就更能理解它传播到其它文化以后演变出的新形态的意义。佛塔在汉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汉塔无论在艺术形式和象征意义上都与印度佛塔大不相同,本文主要论述印度佛塔形式和意义,及其在印度佛教圈的南亚和东南亚的演变,这会为理解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塔提供一个基础,也为更深地理解汉塔提供一个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天台宗是中国最早形成的佛学宗派,它源于印度大乘佛教,又成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是印度佛教东传朝鲜、日本的中介之一,在印、中、朝、日四国的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天台宗的印度渊源 天台宗渊源于印度大乘佛教,从两方面可以说明:一是师承关系;二是所依经典。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文化圈内的移植。它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儒、道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由依附、冲突到互相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化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选择、改造和重构,中国佛教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它具有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简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作用于佛教的结果,也是佛教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广泛传播的条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以罗汉为题材的美术创作,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流行。而从南北朝至唐五代,也正是中国本土化的佛教艺术走向成熟的阶段。从供人们顶礼膜拜的宗教图像,到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罗汉像与其他佛道人物像一同,从墙壁跃入卷轴,以艺术的名义供人把玩、流传后世。"罗汉"的概念源于印度,但印度的佛教美术中却并没有罗汉的明确  相似文献   

5.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6.
人们一提到印度,往往想起佛教。的确,佛教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它在历史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很大,但佛教并非是印度的唯一宗教,更不是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现在印度,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印度教等,而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后者,即印度教,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印度全国人口的82%以上,而且它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流传。  相似文献   

7.
空间形式与象征意义:佛教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窟,与塔一道,作为佛教的主要艺术形式产生于印度。古印度石窟巴查、卡尔利、纳西克、阿丹陀……构成了一个灿烂的佛光带,它星星点点,向北,向东,亮到西域,亮到河西走廊,亮进中原。印佛与汉佛共创了至今仍光芒四射的佛教石窟,呈显出一种独特的宗教—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陈明 《南亚研究》2003,(1):73-79
佛教文学是世界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历来为治文学史者所注目。摩里制吒是印度佛教史上仅次于马鸣菩萨的作家 ,佛教赞颂文体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曾在印度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亡 ,他的作品在印度本土销声匿迹 ,但在印度之外的佛教世界 ,他的声名却长盛不衰。本文从出土文书的角度出发 ,着重考察了他的《四百赞》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情况 ,旨在使读者对这一印度佛教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多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9.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尽管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五百多万,仅占总人口的0.7%,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因为印度佛教在其兴盛的一千多年中间对印度的思想和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因为在其沉寂的数百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容纳,从而变成了印度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的思想文化融汇于印度思想文化之中,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佛教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阅读一下印度现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对佛教及其思想的评述,就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10.
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佛教作为东方发展在前列的一种高雅文化,于西汉末、东、汉初逐渐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大致  相似文献   

11.
佛教哲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把研究它作为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印度,佛教并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先于佛教而产生的是婆罗门教,佛教则是释迦牟尼等人在婆罗门教文化的背景下创立的。佛教虽有着完全不同于婆罗门教思想的理论,但在其理论体系中亦有不少吸收借鉴婆罗门教思想的成分。因而,在探讨佛教理论体系中许多思想观念的形成时,就不能不追溯到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哲学。  相似文献   

12.
如若出外观光,往往会在佛教寺庙、殿堂及其它一些建筑上看见如图(一)、(二)那样稀奇别致的图案,一般人虽不解其义,但能得到一种美的感受。这并不是一般的花卉图案,而是一种印度的兰查体梵文的套写字。“兰查”是ranjana的音译。这种文字早已失去了它的活力,不再作为口语使用了,现在只能在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和一些文物上见到。在我国,藏传佛教把兰查字作为一种法力无穷的咒语符号使用,或者作为诸佛菩萨的种子字,用这  相似文献   

13.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1,(3):125-135
本文介绍了印度密教大师萨罗诃的生平传说,并通过其证道歌分析了他的哲学思想。指出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一、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反对印度教;二、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宣扬"悲"(aruna)和"空"(shunya)的理论;三、站在金刚乘的立场上主张"易行"修法(Sahajasaddha-na)。最后,对其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与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走向”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东渐” ,即佛教不断地向东传播。起源于印度的佛教 ,的确是先传到中国 ,后传到日本 ,这句话如果表明了某种历史发展规律 ,佛教就会越过太平洋 ,传到美国。历史也的确是这样发展的 ,正如人们大谈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那样 ,如今人们又在议论美国佛教了。历史还证明 ,佛教完全可以很好地同其传播地的精神习俗融合 ,在该地区完成佛教的独特发展。印度佛教如此 ,中国佛教如此 ,日本佛教如此 ,美国的佛教也同样如此。其实 ,佛教不仅仅是向东方传播 ,也在向西方传播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讲…  相似文献   

15.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正在改变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期的印度中国学 中国学的发展,最初的动力来自于一种探索印度与其邻国的文化联系的渴望,这种联系看起来是非殖民主义的.这种情形既提供了一种在殖民框架之外形成新的关系并批评西方殖民主义的机会,又为印度提供了一个后殖民秩序下的选择.对中国学的学术研究则是在一个更广泛的、基于对中国的认识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历史联系中去,如僧侣对佛教的传播、贸易以及殖民主义网络.  相似文献   

16.
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的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为推崇中国天台思  相似文献   

17.
宋丽萍 《唐都学刊》2006,22(5):108-113
印度是一个多元宗教信仰的国家,不同的宗教集团在国家整合中的作用不同。其中,印度教多数派是主导力量,它的宽容与否决定了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穆斯林少数派是对国家整合威胁最大的宗教少数派,它在国家整合中更多地是应对者,有时也会主动采取措施保护集团利益。针对印度多宗教的现状,印度政府选择了世俗主义政策,这是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的选择,是适合印度国情的。从实际情况看,历届政府基本上都贯彻了世俗主义的主张,但由于选举政治等因素的加入也有一些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龙树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奠基人,约活动于公元二、三世纪。印度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一世纪,大乘佛教开始萌芽。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初期佛教的产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初期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造的,理论比较体系化;而大乘的出现则是一种群众运动,其理论虽说从总体来看有其统一的特征,但内部毕竟比较杂乱,甚而相互矛盾。从公元前二、一世纪到公元二、三世纪的几百年间,大乘的学说不断发展,新的典籍不断出现,这时,内部的矛盾现象就更惹人注目,其典型代表就是宣扬“恶趣空”的方广派的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大乘与当时势力依然雄厚的小乘各派的斗争,不利于大乘自身的发展。形势需要大乘对自己的学说进行全面的综理,使之进一步理论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印度同是诗学大国,均有悠久的学术史和丰富的理论宝库,在世界诗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源头地位,和欧洲诗学鼎足而立,构成世界上独立发展的三大诗学体系。从学术史的视角来考察,中印诗学比较研究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术滥觞期。汉末,印度佛教的东渐及佛典译传,留下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术资源,是我们研究印度诗学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学者指出,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这一课题出现于外国文学界以前,早就对此反复发表过意见,即对历史上佛教及随佛教过来的民间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进行过研究。”①此言不虚。东晋时期的…  相似文献   

20.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时期,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佛教经大夏 (阿富汗 )、安息 (伊朗 ),最后传入中国,并迅速在民间兴盛起来,经过从东汉到唐朝四百年的历史,佛教终于成为中国三大教之一。尽管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但在历史上很快便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殡葬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死亡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前,在传统的殡葬文化中,人们一直信仰的是灵魂不死,关心的是逝者的灵魂,但对逝者生活的世界及灵魂的归宿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