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不是90年代的一个创作流派,而只是一个以年龄段为界限的“一茬”小说作家的统称。他们虽然没有共同的文学主张,但客观上也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他们多数人往往以个人的方式感受时代的脉搏,对物化时代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表达着对“当下”状态的体验和感受、情绪和思考。他们中少数人将笔触伸向“历史”,但这种“历史”也是被“个人化”了的。“新生代”中少数人可能有所谓“边缘化”倾向,多数人并未退居生活的边缘。但无论对现实还是对历史的表达,都是相当“个人化”的  相似文献   

2.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的直接诠释,它意味着一种全面深邃、具体而微的文化理想。这就是,当下地打开天下,个体地接纳全体。这意味着,这一理想既表达了一种宇宙论的全体视野,也表达了个人在其日常生活的当下承担世界的责任意识。而这样一种文化理想必须通过“艺”才得以在个人的生活申展开,中国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必须被理解为“六艺”之学。而在当今时代,中国以及世界与中国自身的脱离,恰恰就是与这样一种文化理想的脱离,由此一脱离进而导致了我们的文化与自然、与天下、与每一个普通生命的脱离。  相似文献   

3.
尽管生于昌隆的雅典城邦民主,苏格拉底却终因反对民主而遭诬诉,被雅典法庭处死。苏格拉底之所以慨然赴死,是因他毕生所坚持的伦理观所致。苏格拉底的伦理观核心,乃是对善理念的坚持,因此这就引申出了他的政治伦理观与个人伦理观,而出于对城邦民主弊端的警觉与对德性的追求,此两者亦高度统一于“善”的核心,即是:城邦之善与灵魂之善。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回眸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 ,在中国文坛相对寂寞的时代 ,一批青年小说家用他们无畏的笔触尽情地“反抗”传统与现实文学 ,新鲜出炉、风格迥异 ,交织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唯其新、异 ,“新生代”这一名称尘埃落定。作为一个群体概念 ,“新生代”的包容面相当宽泛 ,只要是青年作家 ,并且他的作品风格非现实主义 ,都有可能被划入其中。如从诗人发展来的韩东、朱文、李冯、李大卫等 ,走出先锋小说余绪的何顿、刁斗、张、王彪等 ,讲究叙事的个人策略的邱华栋、东西等 ,以及丰富了女性主义情境言说的陈染、林白、卫慧、周洁茹等。翻开“新生代…  相似文献   

5.
哲学既是“文明的灵魂”,更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深刻地体现着它所处时代的精神。进入新世纪,我国再一次把哲学置于前沿,要求哲学把握时代,发展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辟道路,为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代,是一个古典主义崩溃,浪漫主义精神和人权运动新生的时代,它打乱了几千年封建的等级观念、宗法制度和愚昧、保守、落后的传统思想。随着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打着五四时代烙印的新型人物,特别是女性方面,如子君、莎菲女士、梅行索、陈白露、静女士等等,成为我国历史上特殊的人物系列——时代女性,她们寻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她们正或多或少地认识到要“意志自由,人格独立”,但是她们的自我精神意识尚未处于独立状态,所以她们的反抗与追求还没有完全超出封建社会中个人奋斗的范畴。曾…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我国“80后”新生代的社会建设参与受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影响,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关注度普遍较高;积极参与关乎个人生活利益的社会建设;社区事业的参与度较低。社会建设参与的特征分析,有利于推进“80后”新生代社会建设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好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能为拉兹洛的这本著作作序使我极为高兴,这高兴一方面带有个人的性质,另一方面是因为看到一项重要的任务被出色地完成了。 在现代科学、社会和生活中,“系统”观念已经获得了处于中心地位的重要性。在人类探索的许多领域中,都十分强调“系统方式”或“系统思维”的必要性,被称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这类新职业已经出现,而且毫无疑问,“系统”,概念标志着科学和世界观上的一个真正的、必要的和合乎逻辑的发展。 本文作者或许因他在一般系统论方面的工作和作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的创始人而闻名。因而就我个人来说,我欣慰地看到作者在沿着我追求了那么多年的一条道路前进。那是  相似文献   

9.
与一颗智慧的头颅相遇是一种幸福,与一个高贵的灵魂相契则更为幸福。卢梭,无疑,是拥有这样的头颅与灵魂的少数人之一。可惜的是,时代并没能理解卢梭,他并不生活在他的时代,他是时代的弃儿,卢梭时代的到来是在身后。在“后卢梭”时代,他成为能引起人们兴奋的焦点,褒与贬,鲜花与唾液,卢梭永远不会寂寞。伏尔泰推毁了传统的堡垒,“他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卢梭却在伏尔泰的废墟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歌德语)。伏尔泰专心于旧社会的破坏,只有卢梭代表建设方面(罗曼·罗兰语)。他也曾用一把闪耀着理性光辉的手术刀与同时代的亲密战友们一起…  相似文献   

10.
“情”是汤显祖人生哲学和文学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传世作品“临川四梦”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一无与伦比的独特的思维路向,构成了汤显祖创作的灵魂和毕生追求的理想。艺术的梦幻境界往往是一种更高的真实,汤显祖正是在这个基点上,把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巅峰。而以“情”与“梦”所编织的大大小小宝光陆离、奇彩腾跃的意境,为戏曲舞台演剧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立体的、深邃的时空境界。汤显祖是中国戏曲意境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1.
任一个体都不是只有一重或两重价值取向,而是同时有三重价值取向。三重价值取向共同构成的完整价值观念,其主导价值取向由原始时代的追求人口资源(集中表现为“生殖崇拜”),到文明时代转向追求物质资源(集中而畸形地表现为“金钱崇拜”),最后到未来共产主义时代又将转向追求精神资源(集中表现为“自由崇拜”)。每一人类个体价值取向都有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2.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本质上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因为历史进步的本质在于创新,激越、壮丽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创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同样离不开创新。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同科学家座谈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该看到,当前在市场经济的角斗场上,个人的创造力业已获得空前的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自由意识已得到高扬,这无疑为我们培养创新精神建构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笔者以为当前的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以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诗歌的出现,是社会对诗学追求的一种新潮流。新生代诗人以提高诗性精神为旨归,在立足民间的的基础上力求超越民间。其群体的理论言说、创作实践并非达到了完全一致的效果,但其主导倾向基本表现为以“解构”为指归的个体生命意识崇拜和超语义崇拜。新生代诗人个体生命体验隐存于世俗化日常生活底下的个人·心灵大海,这种转移把诗歌的主观心灵性突出到诗歌创造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经历较为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初激烈变动的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心灵苦闷和矛盾心理;二是典型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和思想追求。这种矛盾和苦闷的心理在其早年的文学作品《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中留下了清晰而鲜明的发展轨迹,典型地体现出“后五四启蒙者”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80后”新生代的社会福利意识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区分并不明显,有学者把它归纳为混合式福利意识,即认同政府在福利供给中的主体角色,也认同个人的责任。反映出对普惠制福利制度与剩余式福利制度偏好的矛盾现象,“80后”新生代虽然认同个人责任,但在普惠制福利事务里,又希望国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障公民权利。“80后”新生代福利意识形态既沿袭我国集体主义中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又具有西方个人主义中独立、自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范子烨 《文史哲》2022,(3):85-95+167
秦汉之际的著名隐士“四皓”之所以成为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的一个符号,原因在于他们在易代之际做出的抉择,而士人的这种抉择是最见人性、人情,最见人心、人品的。西汉时代司马迁、扬雄对“四皓”的文化定位,为中古士人对“四皓”的接受和阐释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充满了文化的张力。重视自然者,推重“四皓”的隐逸;重视名教者,赞美“四皓”的事功;调和自然与名教者,则是完全接受了“四皓”的全部意义。“四皓”体现了真隐和大隐的境界,对他们而言,生命的意义不是来自他人的安排,而是个人的追求:如果要自由地呼吸,保持生命的尊严,就必须按照个人的意志来行事。道德与诗性合体构成的人的精神是永恒的,是不可摧毁的,“四皓”正是这种精神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邓伟志 《学术界》2001,(1):152-154
在《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 ,响亮地提出了“理论创新”。这是党中央对理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也是向中华民族发出的伟大号召。一个不出理论的民族是苍白的民族。一个出新理论、出高超理论的民族才是有灵魂的伟大民族。尤其是在一个气势磅礴的理论时代正在汹涌澎湃地向人类逼近的今天 ,提出“理论创新”是明智的 ,是雄才大略 ,恰到好处。大家知道 ,工业革命以后 ,物质的变革不断深化 ,变之又变。微观 ,入微而又入微 ;宏观 ,飞入太空而又立于太空。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工业革命以后的时代是物质的时代。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的…  相似文献   

18.
在“华夏”一词中,从“夏”到“华夏”的词汇组合过程,既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更是一个凝结着华夏先民有生存竞争到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追求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的自我完善过程。当然这是需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的特定时代的文明与道德。  相似文献   

19.
论宋词的“惆怅”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南 《东岳论丛》2006,27(2):137-139
“惆怅”是宋词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宋词的惆怅,大体上表现为“时光之怅”、“离别之怅”、“家国之怅”等多种类型。这种惆怅,来自于个体生命发展的欲求与现实生活的制约之间的矛盾,来自于个人认识的有限与宇宙、社会发展的无限之间的矛盾,来自于追求真理、追求本真、追求理想、追求美好而不得的痛苦,在中国传统文化“过犹不及”、“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思维模式引导下得以成型,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生行乐耳”之类的享乐主义哲学在我国古已有之。流传于魏晋时代的《列子·扬朱篇》,就是这种人生观的代表作。该书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美厚耳,为声色耳”。这是一种极端纵欲主义的人生哲学。在西方,享乐主义也是由来已久。10世纪英国功利主义者边沁把追求个人享乐说成是每一个人唯一至高无上的目的,认为人生就是彻底的享乐,不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享乐。享乐主义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享乐看成是人的生理本能的要求,认为人生理想就是追求个人欲望和物质生活享受。主张人生目的就在于吃喝玩乐,提倡“人生如朝露,行乐需及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