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往的时相研究主要着眼于某一语言,重点讨论时相特征与动词分类的关系,忽视了简单时相和复合时相之分。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视角,明确指出时相应分为简单时相和复合时相两个类别,认为简单时相是小句的内在时间特征,仅由体现过程意义的小句成分决定。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英汉语简单时相的体现方式,发现二者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使动句是指由使役动词带上宾语作谓语,表致使意义的句子。本文首先对《动词用法词典》中2117条动词义项逐一排查,在描写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组与使动句致使意义相匹配的使役动词,提出使役动词的三种形式特征;然后从使动句语义角色和动词的论元成分交叉融合的角度,指出使动句是通过保留、丢弃、增添等表现方式分派句式的表达要素,从而达到句式致使意义的实现;最后结合实例,分析了使动句的语用价值,提出使动句为我们确切表达致使意义提供了句式选择,丰富了汉语致使意义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目前一些语法著作对英语动词进行体研究的某些局限性,区分了由进行体这一语法形态表示的体态意义与动词和句子中其他成分构成的体态意义。由此得出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基本语义是说话人选择从内部焦点观察情景,关注情景的内部结构,并借用动词进行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情景的主观看法。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句式是语法研究的终极目标。以往很多语法研究者从句法意义、语义意义、语用表达、语气和固定词语等角度来命名和归类不同的句式,这些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对句式的一种概括和综合。在凝固的句式中,句式具有四个语义特征:(1)构句成分组成的某种句法语义结构;(2)构句成分的排列次序和句中动词的意义表达;(3)句中副词和某些虚词的衔接意义表达;(4)句中语用成分的意义表达。句式及其构句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力。同时,句式意义的实现都要经过句式的语义角色与句式动词论元成分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动词论元成分会出现合并(merge)、删减(cut)、遮蔽(shade)、增添(contribute)等情况。从现代汉语歧义句的表达来看,句式意义实现的机制是基于各种模块的典型句式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连接、套合,形成表意更为丰富的句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系统功能理论框架下,从语篇功能角度,具体描述了汉语非限定小句的主述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目的在于对这类汉语小句的语篇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研究表明,在主位结构层面,汉语非限定小句可以在限定小句中充当句项主位,多重主位中的部分成分,简单主位中的部分成分和述位中的部分成分,而其本身在实际的语篇分析中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主述位结构分析;在信息结构层面,它既可表达已知信息,也可表达新信息,做信息焦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语义·语法范畴理论,从先秦汉语动词群体中划分出一个小类唯谓动词。其句法功能单一,只能作谓语,不能充当其他句子成分,同别的动词形成明显的对立状态。文章将其分为4个次小类,分别剖析了它们的主要语法特点。最后,概括地提出了唯谓动词的若干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9.
湖南汨罗湘语“干”可充当完成体标记,表示动作消极性完成,后带多量时间成分,协同表达完成及消极义。“干”由消失义过程动词经动相补语阶段虚化而来,其消极义由动词本身的消极结果义滞留所致。“干”的语法化路径与东南部方言消极性完成体相同,它们的演变具有规律性,可为其他方言同类语法成分的来源探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与一般陈述句相比,祈使句的时间范畴有着许多特殊之处。本文立足于祈使句时间表达系统的特殊性,分析了祈使句的时间特征,描写了祈使句中时间表达的语言形式,讨论了祈使句的时制、时态与其表达形式以及祈使句的时相及其动词时间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放置"义动词从上古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置"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放置"义的主导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放"在搭配对象、义域上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置"成为"放置"义的主导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方言的"放置"义动词比通语中要丰富,既有承传词,又有创新词。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义动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2.
关于构式"有+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 VP”在古汉语中早就存在。当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的“有 VP”构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 VP”结构在当今社会掀起的复兴,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该构式的复兴也有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功能的原因。“有 VP”构式中,“有”依然是动词,在其为谓语中心的句子中作谓语,表存在,不是动词“有”的虚化;“VP”的内层语法特性依然是动词,表陈述,但在该构式的使用中,其体现的外层语法特性是指称,包括自指和转指,表行为事件本身或行为的对象与主体。“有 VP”构式是对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补充,它具有形式简练、表达丰富、功能鲜明的特点。其中“有”的“存在”义使得其后的VP动态性弱化,从而使得其自身的意义得到强化,可以用来表明动作行为等的曾经产生、存在、完成和持续等,有表示肯定、强调、标示信息焦点的功能。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有”自身也是信息焦点,表“存在”。  相似文献   

13.
惠安方言粘合式动补短语与普通话相比,有三种情况:一是普通话也以粘合式与其相对应,主要有带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的动补短语;一是普通话以组合式与其相对应,主要是带数量补语、状态补语的动补短语;一是普通话里没有的,称得上是最有特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虽然以往研究能解释汉语中旁格宾语的生成机制,但仍存在些许不足.语段理论能为旁格宾语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在旁格宾语结构中,动词的内论元为基础生成的空宾语e,旁格宾语实际上是介词脱落后的介词词组右附加到VP.由于e 不具有语音特征,不会被拼读出来.因此在语音系统拼读后,最终得到旁格宾语出现在动词之后.  相似文献   

15.
重庆方言中的“倒”可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也可表示动作的方式和结果,用法很多,是重庆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重庆方言的“倒”可和普通话中的“着”字作比较。  相似文献   

16.
"V就V在P"格式是现代汉语常用固定格式,但从语义和认知语用角度对此格式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分析该格式中V的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能进入该格式的V主要是性质形容词、具有状态和结果意义的动词和"(没)有 抽象名词"短语.该格式中V所具有的语义特征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中的"凸显性"和"象似原则".  相似文献   

17.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存在许多共性。对比这两种句式,人们会发现动词是构成这两种句式的核心。英语SVOC句式动词类别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尽管不能一一对应,但都是在使役化构词和语法隐喻两种主要的语法化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1.归纳汉语北方方言中“郎当”一词之词义,纠正对于该词之误释;2.根据词义起源和词义引申,把该词词义分成两大类:悬挂义和摇摆义及其变体;3.揭示该词的来源:从汉代“锒铛”一词独立出来的动词,并形成了动词词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