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近视觉文化异军突起,视觉性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显著的“文化主因”。深入探讨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可以进而揭示出视觉性所以在当代社会凸现的多重原因。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找到如下几个角度:第一,“炫耀性消费”与视觉见证。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率先注意到有闲阶级的出现及其炫耀性消费现象。尽管这些现象古已有之,但凡勃伦特别注意到它在现代消费社会的性质。换言之,过去只属于少数显贵的有闲与炫耀性消费,逐  相似文献   

2.
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晚近视觉文化异军突起 ,视觉性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显著的“文化主因”。看与被看显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实践 ,它形成了意义的生产和交流。如费斯克所言 :看制造意义 ,因此它成为一种进入社会关系的方式 ,一种将自己嵌入总的社会秩序的手段 ,一种控制个人特定社会关系的手段 (费斯克 ,2 0 0 1 :38)。本文从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入手 ,深入探讨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 ,进而揭示出视觉性所以在当代社会凸现的多重原因。一、“炫耀性消费”与视觉见证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率先注意到有闲阶级的出现及其炫耀性消费现象。在他看来 ,超出生存基本…  相似文献   

3.
视觉文化是随着当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出现推进了人类发展的速度,并说明人类认识、思维等意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视觉文化改变了以往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而开始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也从多个媒体学科进行宽广式研究。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的出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他改变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视觉文化下母亲形象也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当代动画形象的设计应当符合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时代语境。在文化主导由语言转向视觉的过程中,与视觉文化密切相关的消费大众、大众传媒以及视觉技术等因素对当代动画角色形象设计起着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本文试从以上几个层面展开分析探讨,以期为当前动画设计以及研究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2010年伊斯坦布尔将和其它几个欧洲城市一起竞争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之都”。虽然土耳其加入欧盟的进程步履艰辛,但伊斯坦布尔将会从长长的文化沉睡中醒来,成为真正的欧洲文化之都。土耳其文化的兴起其实远远早于此次竞争。从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上获大奖,到让世界了解该国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土耳其人已经悄无声息地在当代文化中逐渐占得一席之地。伊斯坦布尔两年一度的视觉艺术展越来越享有国际声誉,首家大型当代艺术博物馆亦于去年开张。  相似文献   

7.
阳志标 《现代交际》2014,(1):70-70,69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经过多种媒介和形态的传播,具有了当代语境下的传播价值,视觉文化视域下《红楼梦》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在视觉经验、视觉消费和视觉形式三个方面,分别具有时代性、娱乐性和技术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当前老城复兴中的人文转向尝试将“人”及其“真实生活”带回更新进程,但“活”的公共文化再生产始终是个难题。作为前沿文化实践,“再造日常”搭建了不同人群间的沟通对话机制,重塑了制度内外对接转化机制,需在城市更新和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上来理解。本文以一个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及新型公共文化建构为例,从“找回公众”“消融区隔”和“淡化权威”三方面展现这个界限消抹和连接再造的过程,其背后是空间活化、文化再生及地方治理品牌化三重机制的叠加,它使老城生活在空间、人群和制度上由表及里地向外打开。通过日常的再造,行动者以文化再生产的柔性力量探入国家-社会连接处的肌理,推动了转型,这也使关于“社会的生产”的讨论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西方社会学界在经历了语言学、解释学、修辞学等一系列转向之后又开始了“身体学转向”。“即把身体问题化,成为社会理论的组成要素,同时也认识到身体是当代政治和文化中的一项重大话题”(特纳,2 0 0 3:5 78)。这种理论转向的深层现实背景是对消费、休闲、时尚以及大众文化的关注,并且身体在从生产向消费、从劳动向休闲、从精英向大众、从传统向时尚的视点转移中,也承载着自身的转变。国内学者近年也开始注意到社会理论的“身体学转向”问题,但纯粹在社会学理论视域中就身体论本身进行分析的尚不多见,《社会学研究》2 0 0 3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人处世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不过以何种方式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也是一直为人们所探讨的。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文化背景是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读图时代”,这种以影像和图像为中心的视觉传播时代很契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并有很好的表现力和很强的渗透力,利于大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优秀当代影视剧作品,通过它们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以达到引导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王小章 《社会学研究》2023,(2):93-114+228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杨魁 《公关世界》2008,(4):43-45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和深刻的变化,以至于人们认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与启蒙运动以来矢志追求的“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时期,从而围绕这一重大的社会转向和深刻的社会变化,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思潮。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格里劳所说:“如果说后现代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发展性特征,当代视觉文化艺术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后现代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正在重新定义摄影模式,通过观念摄影的形式彰显人们的思想状态,表达摄影者所需要传达的思想。针对观念摄影与后现代语境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从拍摄手法的多元化,讽喻手法的应用性特征等方面,探究后现代语境下观念摄影的发展,感受当代摄影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凸显了一种新的视觉表达方式,即从以语言为中心的交流方式转向以网络表情符号为交流媒介的方式,并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个性鲜明、多样的表情符号从诞生起便受到人们的喜爱,它满足了现代人情感表达的基本需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表情符号慢慢渗透到现代人的实际生活当中。从网络表情符号的定义展开,进一步研究其特有的视觉、消遣娱乐、经济、文化上的功能,并从该功能上分析表情符号传播对现代社会影响的利弊,以此来引导人们更好地使用网络表情符号,促进视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雪宜 《老人天地》2010,(6):57-57
一句“祖国好”道出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心声,一句“祖国好”道尽了多少华夏儿女的祝愿,朴实而亲切。为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繁荣当代文艺创作.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北京市写作学会和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第二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  相似文献   

16.
影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主要在于其具体的内容显现和丰富多样的形式构成。影视艺术的画面内容是直观具体的,它是对拍摄对象的纪录性再现.因此,这一视觉性语言对生活中的视觉性现象有一种天然的表现力:影视艺术视觉语言的表现力,除了画面内容外,还体现在形式的运用上,对艺术来说,形式是极其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体现艺术的个性上,形式甚至比内容更重要,它不仅展现着画面的内容,而且在本身繁多变化中,也内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赵亚曦  刘晓婷 《国学学刊》2022,(3):1-12+138
大众传播媒体深入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践,通过与文博界开展深度的合作,形成以文化IP为中心进行跨媒介生产、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进行传播的文化实践格局,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实现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从而制作出一大批兼具“思想导向性+艺术化呈现+新技术手段”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节目,传统文化作为古老的文化符号重新成为新的大众文化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一股“新国风”“新国潮”的文化新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体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符号的展演上,而应当进一步深入发掘与呈现其深层内涵与价值观念,实现其现代价值与现代转化,让传统真正地“活”起来。  相似文献   

18.
哈桑·哈乃斐是当代最受东西方关注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的阿拉伯思想家之一。他致力于研究如何协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以现象学、诠释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全新诠释方式,从而实现了将伊斯兰研究从“神学”向“人学”的转变,协调解决了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实现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谋求传统的变革,推动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格局中,“玄幻小说”作为网络文学 时代的产物,甚至被认为是值得关注的“媒介化公共事件”1。这 种文学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源于网络、声画软件等现代视觉媒介技 术的快速发展;而另一方面则要归咎于古老的东方思维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0.
青年“博客文化”是指当代青年广泛利用“博客”为手段记录生活、发掘自我、展示自我、不断实践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本文从兴起、特征、影响对青年“博客文化”进行解析,提出了重塑青年“博客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