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古希腊伦理学家尽管对幸福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但大都认定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并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理性精神。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与以感官快乐或以德性自身为幸福的思想学说不同,主张快乐与德性相结合,并相应地强调公民个体幸福与城邦幸福的一致性,其思想学说具有综合、整合的性质,因而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对于亚里士多德以及古希腊幸福论思想的历史考察是研究幸福问题的重要视域,对于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3.
长期以来,人们把康德伦理学判定为义务论,这是康德伦理学研究的一个误区。实际上,康德伦理学是批判的德性论。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看,德性是自然界一切潜在属性实现的力量,道德德性是人的一切潜在属性实现的力量。因此,伦理学的根本就是道德德性,伦理学就是德性论或德性学。这也证明了康德伦理学只能是德性论。 相似文献
4.
5.
康德撇开基督教以启示方式对自由及其实现问题所作的思考路径,指出了幸福论法则在自由问题上所必然导致的自我困境,因而完全从理性存在者自身所具有的善良意志出发,通过"理性为自身立法"的哲学革命完成了对自由及其实现问题的系统理性建构。由于康德把自由理解为有理性的存在者完全凭借自身的理性,自身为自身颁布"定言命令"这一普遍法则并将之表象化为实际行动,最终却公设"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来保证自由的实现,因而呈现出在该问题思考上从"人—人"关系到"人—神"关系的基本思路。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问题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因而仅仅诉诸康德的纯粹形式法则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术界把virtue翻译成德性,亚里士多德的virtue理论便被理解为德性论.这是一个误解.Virtue指的是修养:先验的、善良的主体状态.德性则不仅包含先验的修养,而且包含先天的人性.先天的人性的设置为修养找到了真正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virtue理论应该被称为修养论.和修养论比较起来,德性论直指道德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及其道德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金太尔作为英美著名的哲学家 ,对西方社会的道德生活的无序、多元状况作了深刻的观察和剖析 ,指出西方道德衰退的原因在于拒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 ,因此他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之上建构起他的现代德性论 ,试图用他的德性论拯救西方社会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中 ,这在现代西方社会只能是一个道德梦想。但麦金太尔关于德性的实践性、德性的内在价值、德性的整体性等论点 ,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康德认为人不能有智的直觉,而牟宗三借用康德的智的直觉的观念,印证了在中国哲学中人是有智的直觉的。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对康德的哲学进行了批判,认为康德哲学的缺陷在于隔离了本体和存在。然而,康德哲学和牟宗三笔下的中国哲学互有长处,没有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9.
德性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必须先进行现实活动,才能真正获得德性。由于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学校道德培育偏重失衡以及大学生自身知行不一,缺乏道德情感体验等因素,造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品质难以养成。对此,应借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品质培养,提高其道德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真正形成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中州学刊》2020,(7)
西方规范伦理学的三大理论,即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不但互相排斥,而且各有无法自愈的弊病。究其病因,在于三者都是片面的规范伦理学,都藐视既有道德,所主张的道德原则也都不是既能容纳品质规范,也能容纳行为规范的一级道德原则。据此诊断,对三者的疗救方案就是将它们都作为完备性规范伦理学的部分性理论,进行位置和功用的重置。其中,德性论负责研究德性,其德性原则应为"要有德性"。道义论和功利论则是德行论中用于特殊行为选择的方法性理论,前者为是否可以在某些时刻违反道德规范的问题提供指导原则,后者为如何应对道德困境提供指导原则。经此重置,三种规范理论不仅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且它们原有的弊病亦随之消失。可是,如果世上并没有既能蕴含品质规范也能蕴含行为规范的道德原则,那所谓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就不会存在,对三种规范理论的病因分析和疗救方案也就失去依据。事实是,已有的"人本伦理学"就是一种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它提出的人本道德原则就是这样的道德原则,因为其关于做人和做事的根本要求,就既蕴含品质规范,也蕴含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它还能同时满足一级道德原则所必备的其他条件,并且其中一条关于至善的规定,也是唯一和至善所应有的四个特征相吻合的至善。所以,人本伦理学及其道德原则是唯一正确的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和一级道德原则。既然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及其一级道德原则确实存在,而且是正确的,那前述关于西方三种规范理论的诊疗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德性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学者用它来翻译希腊哲学概念"阿莱泰"。"阿莱泰"的原初含义是卓越。早在荷马时代,古希腊民族已经萌发了卓越的观念。"阿莱泰"有三层基本含义:一切事物功能方面的卓越,即事物的优秀功用和效能;一切事物禀赋方面的卓越,即事物的优秀品格和秉性;人的道德方面的卓越,即人的优秀品德和美德。早期自然哲学家对"阿莱泰"很少涉及,而到了古典时期,卓越观念经过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众多哲人的反复提炼,形成了德性概念。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通过深入的理论思考,建构了系统的德性学说,创建了以德性论为特征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罗国杰先生的"新德性论"思想展示了新颖、独到的理论特点,其观点在伦理学学科建设、美德内涵和道德理想概念的完善、人的德性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德理想主义可以理解为宽泛的经济社会伦理或者伦理政治构想,但其更为本真的意义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古典纲领.“实践性”与“超越性”构成道德理想主义的根本特质.在已经告别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表现为多元化与开放性的“盛景”,同时还呈现出物欲化与外在化、世俗化与平面化、虚拟化与感性化等种种隐患和危机.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越发凸显:其一,道德理想主义如何摆脱现代文化困境?其二,现代精神生活如何消除隐患和危机?现代精神生活的建构呼唤道德理想主义所提供的精神典范,而道德理想主义倘若能够在现代社会摆脱文化困境,生活儒学的复兴与开展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面向生活世界,一种富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幸福观既对精神生活的样式提出了高贵人性的要求,同时还赋予开放多元的精神生活以崭新的、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展现人的整体精神风貌的德性人格,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模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层次和发展状态。就德性人格的发展层次而言,从建构心灵秩序到获得人生幸福,再到实现精神自由,呈现出逐层递进的提升状态。 相似文献
16.
自爱是德性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利己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人性论基础。人性自爱与人性利己的差异,预制了德性论与功利论伦理思想的迥异。可以说,德性伦理学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在道德的目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评价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差异甚至对立,都是基于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子德性幸福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的典范,但却不是孔子德性幸福的唯一形式.孔子的德性幸福观涵盖纯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现实德性幸福三种形态,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的原则,纯粹德性幸福摒弃功利幸福,抽象德性幸福超越功利幸福,现实德性幸福把功利幸福作为德性完善的副产品.三种形态德性幸福的统一体就是孔子完整形态的德性幸福,既有作为理想追求的幸福境界,也有现实可及的幸福生活,从而奠定了儒家德性幸福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他的实践哲学中把对定言命令的可能性证明称为演绎。长久以来,学界都在讨论这一实践哲学中的演绎与理论哲学中著名的先验演绎,尤其是与范畴的先验演绎之间的关系。文章分析了康德对于先验演绎的一般定义,并且具体对比了这两个演绎之间的论证结构,最终得出结论:尽管两个演绎存在一些具体论证上的差异,但它们的深层结构是具有互通性的,都同样符合先验演绎的基本特征。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我们能够更完整地把握康德先验哲学在思辨与实践领域的复杂关系,并且使得一种系统性的先验观念论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