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谊论(节)     
苏轼 《船山学刊》2003,(3):99-99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相似文献   

2.
孔子言当仁不让于师而汉人传经必宗师法无师者不得列儒林至郑君注周官笺诗皆下已意下已意者所谓不让也必有师者所谓儒林也辩生于末学而中庸以明辩为要功辩在师则为当仁辩在他人则为末学此古今经术之大关世道人心之所系国之所由盛衰非占毕之功也自子夏传诸经始发何以者何之例每送一难石破天惊善读者知其不难于答而难于问问必有据非好学而深思不能据也世有不知元年为始年春为岁首者乎承其问者将何以答故君子有乐乎此此余生平所致力而吾县有隐君子许氏兄弟闭户读书初未尝相见则已能自得师  相似文献   

3.
自古能任天下之事者。必先得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心然后惟所欲为而无不如意。故谋所以裕国者。不恃吾文告之密。而恃吾恻怛之诚。谋所以强国者。不恃吾督促之严。而恃吾爱护之切。令修于庭户之间。而风行于千里之外。必其醖釀者深。而非一朝一夕之所能致也夫子答子贡问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训曰。之矣云者。言先须民信也盖民以食为天。非足食何以禦凶年。民以兵卫国。非足兵何以扞外侮。況天灾流行。水旱且与兵燹之灾同至。不有以足之。如竭蹶何哉。虽然。足固未易言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此恒理也。然试号于众曰。尔  相似文献   

4.
问今日学者不能进步病在何处答在不务实。不务实。即为人之学。故曰。古之学者为已。其终至于成务。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已。伊川所谓为已。欲得之于已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明道云。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与为利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余谓能于此处辨明。则学自进。终于有成。学前勉之。问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其说如何答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趨道舍儒者之学不可。故朱子曰。此切要之言。夫子之所志。颜子之所学。子思孟子之所传。皆是学也。愚按古之  相似文献   

5.
墨子通释     
天志上篇心之所之谓之志.天志谓以天之心为心也.此承法仪言之.既以天为仪.即当以天志为志也.子墨子言曰。偁子墨子言曰者.慎重揭举其师说以诏当世也.盖墨子当时但以口说.而弟子记之.此为第一章.今天下之土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至大.国次之.家次之.身又次之.由家国而推之天.即小以知大也.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家视国为小.故立论自家起.  相似文献   

6.
原群上     
人有强弱。而后有盛衰。有盛衰而后有治乱。人群则强则盛则治。人不群则弱则衰则乱。是故三皇五帝之世。合天下为一大群焉。其在五霸。则以群群不群者也。自汉唐暨国朝。群人之业术各不同。然皆以有群而强而盛而治。以不群而衰而弱而乱。曰其间败群者何也。曰党也。何以有党。曰私是也。何以私。曰人之群也。必有人安其居卫其生。以优游和同相养相教也。私乎名。名轧名。私乎利。利轧利。名利轧。则养不相养。教不相教。甚者相争相夺。穷乎宇宙若不足以容。旷乎垓垠若不足以生也。人情拂戾。不能郁郁久居。则鸟兽散耳。遑曰群乎。曰然则何以克其私。曰道德仁义礼乐刑政。其精焉者也。最显最要者。莫如公。公则人慕其有而相通。人利其有而相让。  相似文献   

7.
墨子的礼乐批判及其美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对礼乐传统和儒家礼乐教化的批判 ,大体上是兼顾礼乐的 ,而对春秋以来的礼乐活动的批判则主要侧重于“乐”即当时社会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方面。这主要通过墨子的“非乐”论集中表现出来 ,突出地体现出他的礼乐教化观的功利主义特征。《墨子·非乐上》载 :子墨子言曰 :“仁之事者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 ,利人乎即为 ,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 ,非为其目之所美 ,耳之所乐 ,口之所甘 ,身体之所安 ,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 ,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 ,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  相似文献   

8.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2,(11):99-107
<正>《易》,亦称《周易》《易经》。《易·系辞下》:“《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何谓像?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序》说:“曰像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象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理也。”唐代高适《答侯少府》:“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观象者需圣明而有灵性,则万象皆出。而愚者、邪者观象,亦得所需之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各得其象,各展其能,皆在大道之中。《易》义由象生,无象则无《易》。六十四卦皆由象立,  相似文献   

9.
自祖龙焚书而古籍几不能存于后世。其幸而获存者。则以有孔壁之藏故也。然则是藏也。岂非天人相感。圣道存亡一大关键哉。何以不藏易也。知其以为卜筮之书。现医药之书所必不焚也。何以不藏诗也。知其为民间歌谣所习。而无庸藏也。且三十六郡之分。独留卫辉不与卫为天下之中。而国风独多于卫。人尚中声而传习之徒独众是以三百篇之言。早留于天下。其在百家之言存于私室。焚之或有不能尽其为天下公言。煌煌如尚书春秋礼乐论语孝经者。概为灰烬矣。尚书春秋礼记论语孝经之晚出。则全以藏于扎壁故也。知孔壁一藏为存六经特典。而其不焚者。则亦不藏。此间天人相感之故匪易易也。而后世之陋儒犹欲破坏孔壁中书。噫其逆  相似文献   

10.
胡侯治宁乡之逾年 ,政化大行 ,百废皆举。于是叹县治之倾圮湫隘 ,又厅廨东南面 ,而门则北出 ,欲改而新之。适巡按何公、分守丁公、分巡杨公同按其地 ,遂以白三公。乃径临视之 ,见其颓废 ,相其地宜 ,慨然曰 :“守故者愚 ,通变者知。是役也 ,殆不可以已也。”随以珉于巡抚张公清戌、巡按马公 ,皆从之。于是尽撤其旧 ,改而北向 ,为正厅六楹 ,高二丈六尺 ,广倍之。左为典史厅 ,右为仪从库 ,六房则分列于其旁。左边为佐贰首领宅 ,其前竖之门曰寅恭〔门〕 ;右偏为吏人退舍 ,其前竖之门曰吏掾总门。而预备仓、狱圈又复于后 ,祀土地祠、清军厅则并峙…  相似文献   

11.
答苏孝权问上问文九年笺云、圣人言天地自用宣夜、不用浑天、宣夜浑天何以分、其以观天地耶、测星宿耶、答浑天家言天动地静。宣夜家言日掖地动。传曰。动地。不曰地动。是知地恒动矣。问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五始、七缺、之名、未识始自何时、而六辅二类七缺之名义、其亦有说否、  相似文献   

12.
墨子以"天下莫若生之贵"表达了爱"生"的伦理之义,并从社会意义上论述了责生的伦理内涵.墨子以"刑与知之处"的知性统一,进达人之为人的"生生"之道,突出"生"的伦理自觉.相对于儒家的"仁"与道家的"道法自然"而言,墨子更加突出"生生之道"的"义","义"不仅是"兼爱"天下之"生生",它更是一种"利生、养生"的实践,表现出与儒道不同的伦理之实,从而形成墨子富有"义利"特色的"贵生"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孔子之论百世可知也即三代所因所损益者而知之也马融谓因者三纲五常损益者文质三统斯说也本于礼记之大传大传之言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儿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盖立国之道惟三纲五常为维系人心使不沦于禽兽不溺于祸乱之巨防历万古横四海而不可以废且不可移者也若夫法度礼乐弄刑政之属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非一成而不可变者也吾华为数千年之古国而北间以秦为一大  相似文献   

14.
论语里仁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皇侃义疏云鲜少也。言以俭约自处虽不得中而失国家者少也孔安国曰。俱不得中也。奢则骄溢招祸。俭约则无忧患。延之云。秉小居薄。众之所与。执多处丰。物之所去也。朱注。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统观诸家注释。盖约之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系缩节制省俭约束。有不敢侈然自放之意以用也。失之之字。语甚浑含。论语中如学而时习之。知及之。生而知之等之字。皆包含浑沦。不专指一事一物。此之字似可包  相似文献   

15.
《正气歌》诠赵曾俦本文区言天地有正气。诠曰:天地,谓宇宙间也。正之为字,从一从止,止于一者,唯一之义也。由唯一之义,衔为:首长、主体、中心、本位、方整、原有、真实、确定、经常、永久、有法度、光明伟大诸义。对于正而言者:曰亚、曰次、日少,则对首长之义言...  相似文献   

16.
学不切于躬行则顺之无以导天机之和逆之无以消气质之戾。圣人修道之教所以致中和之化也。凡示人学诗学礼学文。皆举一端为言。其总论学则成己成人。为人道之大。躬行实践。推诸天下以化无形之大乱。何者惟孝弟忠信。则实践于躬而得诸心征诸人。此说乐之所由生而乖戾之所以平也。论语开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注学之为言效也。犹泛也继之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初也。切矣犹未实指其事也实指其事云何。则孝弟忠信而已。此有子曾子所以引伸于后也。何则凡效先觉之所为或诗或礼或文艺。  相似文献   

17.
诗板篇之言泄泄。即孟子时人语之言沓沓也。沓沓之义。孟子固已明言之曰。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云云。以孟子时之语。得孟子所述之义自确切而不移。诗毛传曰。泄泄犹沓沓也。此本孟子语以诂诗。与孟子所述诗义无异。而郑笺则曰。无宪宪然。无沓沓然。为之制法度。达其意以成其恶。此本尔雅释训宪宪泄泄制法则也。蒙按毛传宪宪犹欣欣也。是不从尔雅释训也。是郑笺与毛传异。即与  相似文献   

18.
“非攻”的学说是墨子首倡的。墨子生于春秋战國之际,当时正是奴隸制的生產关系快要崩潰,过渡到封建制的时期。大国兼并小國和各国间的彼此攻战都非常頻繁和激烈。墨子为了反对这种侵略和兼并,因此提出了“非攻”的主張。墨子“非攻”的理由主要是認为“攻伐”是“不义”的。他說:“殺一人謂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非攻上)又說:“今至大为攻國,则弗知非,从而譽之謂之义,此可謂知义与不义之別乎。”(同上)为什么“攻伐”是非  相似文献   

19.
一、墨子“尚贤”和老子的“不尚贤”墨子所主张的“尚贤”学说,应当不仅指当时贵族阶级内部的选贤举能,而且也是从下层的劳动人民中间选拔贤能之士。《墨子·尚贤上》说: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有众贤而已。所谓“贤良之士众”,是他认为不仅有一二个而已,还应该有众多的“贤良之士”,国家才能够安治。贤良之士的来源,《墨子·尚贤上》说: 是以国之富贵之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辞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所谓“国之富贵人”,当然是指贵族。他们退而私议:现在举贤的办法是“不辟(即‘避’字)贫贱”。可知被认为贤良的人中间是有下层贫贱之人。  相似文献   

20.
阴符经解义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精气得神信会而生神气离形几滞而死成之为恩败之为害背义贪生者至死。义不畏死者至生得生而行尅故生者死之根被尅而承生故死者生之根至人恩生于道曰损也弃名利绝繁华坚心苦志而成道损而益害中生恩也凡人恩生于情致爱也贪名利好声色恣情纵而丧命爱而悲恩中生害也遇害就恩其害自除故恩生于害受恩兴害其恩自绝故害生于思知恩害之由明死生之几精一执中之道也。孔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