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总体性是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论述的核心范畴之一。在4967年《历史和阶级意识》再版序言中,卢卡奇对该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作了自我批判,但对总体性范畴却进一步加以肯定。他说:“毫无疑问,《历史和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者们的‘科学主义’打入冷宫的总体性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所占的核心地位。”①如果说,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质的重要结论,那么,它也是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真髓。因此,总体性范畴苗历史和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2.
总体性贯穿着《历史与阶级意识》全书,是其核心范畴,是理解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枢纽和关键。总体性是一种辩证认识方法;总体是具体的总体,历史的总体;总体性是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方法,意味着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总体性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它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总体性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强调主体-客体辩证法,高扬人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总体性是贯穿卢卡奇早中期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克服资本主义物化的意义。卢卡奇在主客关系的框架内展开对总体性的思考。在早期,他接受了新康德主义主客二分的范式,只能以主观的赋形创造总体性。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凭借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客体地位,将总体性揭示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现实,由此为他中期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奠定了基础,现实主义必须反映现实的总体性,揭示历史的真正结构和真实动力。但卢卡奇未能超出主体优先逻辑,这使他的总体性与现实主义理论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4.
总体性,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卢卡奇对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见解,更是他一生坚持的重要思想。在这部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奉为圣经的著作中,无论对资本主义及其思想家的理论批判,对物化现象的焦灼与挞伐,还是对历史、实践、无产阶级意识等观点的阐发,无不凸显着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运思。  相似文献   

5.
总体性是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核心范畴。总体性范畴具有多重特性:作为本体论原则,它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是社会本体;作为认识论原则,总体性是具体的,它是全面地把握社会现实的唯一方法;作为辩证法原则,总体性是历史的、联系和发展的。而贯穿总体性范畴的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分析总体性范畴的特征和实质,对于把握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在历史哲学语境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反思性的批判话语,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革的关系是其话语活动的直接动因,总体性辩证法理论、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是这种反思的核心主题,而意识决定历史是其反思的内在理念和逻辑归宿,这一点鲜明地凸现出卢卡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7.
总体范畴是卢卡奇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作为哲学规定的总体性是研究社会历史和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科学方法,它所追求的是与社会历史的契合。从总体性的逻辑张力出发,卢卡奇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现实的非历史性特点,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历史性和合目的性,这也正是卢卡奇总体性逻辑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乔治·卢卡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在他的代表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运用其特有的总体范畴哲学和物化的观点详细阐述了“阶级意识”这个观点,而对于该观点的认识正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并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阶级意识指作为整体的阶级对本阶级的阶级地位、阶级利益、历史使命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性认识。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各种阶级的历史考察,卢卡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阶级理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具有落后、保守性;资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具有虚假性与虚伪性;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具有革命性与先进性。要想打破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束缚,实现人类的解放,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意识形态的斗争,阶级斗争成功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总体性的辩证法为基本原则,以人本化的思维取向为价值尺度,以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和成熟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思想及辩证法思想无疑至关重要,但却也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11.
"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范畴。卢卡奇把这个范畴贯穿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当中,认为它是马克思方法的本质。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主要具有整体性、现实性、具体性以及历史性等特点。卢卡奇的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恢复了"总体性"的重要地位,重新引起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背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在其成名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物化理论,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而要想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就必须从他对"计算性思维"范畴的阐述中去分析,进而探析这一范畴和商品、物化理论的关系以及其当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有一个由来已久的错误认识,即认为它是反“总体性”的。本文在详尽考察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以及《否定的辩证法》中的“同一性”与“非同一性”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我们不能就字面含义把阿多诺所批判的“总体性”不加转换地当作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意义上的总体性。总体性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的语境里事实上相当于同一性。那种认为阿多诺反“总体性”的观点混淆了总体性与同一性。澄清阿多诺与总体性的真实关系,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的认识,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物化”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之一。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对物化范畴的理解是一个革命主题逐步解构的过程,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支配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这个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总体性概念贯穿在卢卡契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早期的《小说理论》中,总体性被理解为生活与本质的统一,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即古希腊的文化形式,近代只是在艺术中得到了表达;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总体性指的是只能由无产阶级认识到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意识与其存在的辩证统一,这一总体性只能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中得到表达;直到《审美特性》,总体性才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因而总体性终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理论旅行”是赛义德在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交叉并进、批评与理论互通互释的背景下,提出的著名理论,久受学界关注。赛义德以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分析为原型,分别解析了吕西安·戈德曼读卢卡奇,和雷蒙·威廉斯二度阅读卢卡奇的理论旅行脉络,认为卢卡奇的阶级意识和总体性理论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具有被日渐弱化的趋势,但是反过来也有阿多诺和法农对于卢卡奇的另类强化接受。由此来看颉德《社会进化论》到中译本《大同学》的理论旅行,虽然李提摩太和蔡尔康的译文与颉德的原文多有差异,但马克思的学说正是在此新旧交替时代,被引入近代中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7.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范畴是总体性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没有辩证法.卢卡奇对辩证法的认识带有人本主义的痕迹,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最为鲜明地表达了卢卡奇的自然观。而学界就此认为卢卡奇“只见社会,不见自然”的观点蕴含着“以苏解马”的思维范式。只有回归《历史与阶级意识》论述自然概念的实际语境,才能破除这一“幻象”。青年卢卡奇视域中的自然概念具有三重意蕴,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对立,也为工人解放指出了实践的路径。卢卡奇的自然观建立在其自然概念的地基上,对其自然观的探讨要深入到存在论根基。通过回应“自然还是社会”的哲学总问题与“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的具体问题,从总体性、过程性与目的性三个维度把握其自然观中辩证法主体思想的核心要义,目的在于正确理解卢卡奇对恩格斯的批判,并科学地得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并不存在对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交往模式.卢卡奇的阶级理论深受“总体性”理论的影响,这与其阶级理论的三种理论渊源密不可分,即社会分工的理性化、经济利益的整体化与以货币为中介的社会整体化.因此,辨析卢卡奇的阶级概念要从阶级产生的社会基础着手,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独特的经济结构及其组织形式.但也要看到,由于卢卡奇片面强调意识相较于社会现实的独立性,这使他的阶级概念在阶级产生的基础和意识产生的条件都遇到了不可调和的理论困境,从而使他的理论滑向了黑格尔主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徒期"的青年卢卡奇,他的阶级意识理论主要受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在外化过程所导致的客体化与非主体性趋势,进而通过扬弃异化(对象化)以重建主体性思想的形塑。因此,它首先是建立在扬弃主体客体化基础上的主体性重建,而在其理论逻辑预设中,无产阶级被赋予了革命的历史主体性的"出场"角色。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即表现为通过总体性打破消解主体性的物化现象笼罩,以实现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恢复与革命运动的胜利。这一理论面临着深刻的逻辑矛盾与理论困境,无产阶级解放的客观现实路径并未得到清晰有力的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