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伊德尔夫的新荒诞小说,善于使用“误读法”,重在突出表现殊性,思想、取材、内容、人物大都极其“严肃”且很“具体”,毫无琐屑和漂浮之感,笔锋的“轴心”总是围绕着人性的使然在转动,自觉运用“神话”这一文学母题,创设神人互溶的荒诞,也是其显著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2.
茅盾的小说立足于社会现实,用典型性的人物与故事来表现人生和社会现象,强调小说创作必须要具有艺术典型化的特质。茅盾坚持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主张,虽开创了“划时代的新文学”———社会分析小说,也使其小说普遍存在着理念过重而失之凝滞的弊病,损害了小说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内视审美性质,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而深入研讨的理论课题。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对它的认识,则表现为一个从观象悟道,到诗学认知,到叙事自觉的审美追求与观念建构的过程,并因此显现出文学作为只有人类才有的一种内视生存方式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朝鲜高丽文学的审美理想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高丽文学的文学时代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崇尚和谐美,追求雄健豪放之美,崇尚“天然”美。高丽审美意识承前启后,具有转折性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陶丽萍 《兰州学刊》2008,(10):176-178
出于知识分子对现实和自身的强烈危机意识,现代中国乡土小说或显或隐地都表现出“悲凉”的现代审美追求。伴随着作家不同的文化立场和精神姿态,以及中国现实与革命对乡土阶段性的影响与发现,演化出了不同的悲剧风貌。  相似文献   

6.
曹谦 《江淮论坛》2008,1(2):119-125
本文首先对京派给出了一个相对侠义的界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重点对周作人、朱光潜、沈从文、李健吾、林徽因等人的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文字进行细致的全面梳理,得出京派文学观的4个方面和12点内容.并在梳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京派的文艺观就是审美的文艺观,京派始终坚守着文学的独立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丁润生 《江汉论坛》2006,(9):115-120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先锋小说本质是追求文学自主性。把握先锋小说本质,必须考虑它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容”、“意义”的解构与颠覆,乃是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艺术形式走向的独立与自律。同时也必须考虑它所进行的形式实验与艺术探索,改变了人们对小说文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文学绝不是对客观现实某种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具有自我呈现与超越的个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8.
充足的资本投入给艺术家提供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充足的资本投入可以保证艺术作品的制作水准;充足的资本投入可以扶植艺术产业快速发展。艺术创作中资本的介入使艺术家失去了自觉、主动的创造动机,变成了资本占有者赚钱的工具;艺术创作以资本利益为唯一追求和唯一评判标准;艺术创作过度消费品牌;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手段;艺术活动物质化。  相似文献   

9.
肖莉 《北方论丛》2015,(5):57-62
新世纪以来,“80后”小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语言学—文艺美学双重视域下的“80”后小说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这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本文选取“80后”作家代表性作品,探讨“80后”小说语言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张承志草原小说的审美追求——以《黑骏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敦 《广西社会科学》2008,(10):146-149
张承志的草原小说大多以古朴的生命意识和苦难抗争中的人性美,熔铸精神冲突于草原生活之中,又常常以爱情悲剧为载体,把民族历史文化和人物的命运悲剧交织在一起,展示了草原所特有的本相生存状态和顽强的生命气息,营造了古朴、苍劲的感伤美,蕴涵了二元对立的文化审视和深刻精神冲突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形象、想象、幻境是诗,乃至一切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说,离开了形象、具象,文学也就丧失了生动性和生命力,实际上也就取消了文学。而抽象恰恰与形象、具象相对待。那么,本文所谓的“审美抽象”,又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丁肃清 《江淮论坛》2007,(1):185-188
本文从小说语言审美角度出发,提出语言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之间的艺术调和,叙述语言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而人物语言则表现艺术形象的个性,二者真实地展现着自然美,超自然的属性是小说语言产生魅力的根本,来自作家的心灵感悟,是生动的、立体化的、充满着动感的,因此也是艺术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形成了小说语言魅力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追求     
<正> 每个人都有自己寄托理想的一定外化形式,我,选择了文学。尽管最初还只是一种不够稳定的热情,一个虽美好却朦胧的愿望,但它是坚毅执着的。随着岁月的推移、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学识的增长,从史蒂文生“宝岛”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精巧构思中,在拜伦洋溢着牺牲精神的自由诗篇里;自莱蒙托夫总在寻觅新奇刺激、找不到生活位置而焦灼不安的“多余人”形象上,到贝克特通体贯注了深刻惶恐情绪、已然绝望却仍在期望着什么的“等待戈多”;由首创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批评理论的丹纳至中西交汇、博大情深的钱钟书……终于,我的文学意识渐趋明晰,认定这就是毕生追求的事业。十年,二十年,在山区的建设工地上,在喧闹的集体宿舍里,我一步步地走了过来。当然,那步履是艰辛的,也许显得过  相似文献   

14.
回望新时期文学30年,审视新时期具有先锋特质的作家作品,发现、发掘先锋小说叙事革命中蕴含的先锋性,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对文学真实观的解构和建构,及其在文学审美品质上的回归,从先锋小说在对“五四”文学革新与审美传统的承继和对先锋后小说创作的影响上,来探寻先锋小说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迟子建与乡土抒情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万鹏 《东岳论丛》2001,22(4):129-131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具有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以儿童视角为叙事角度 ,重彩涂抹故乡的地域风情 ,深情地开掘乡村世界的人性、人情。同时 ,她又以女性化、个人化的目光 ,审视故乡风土民情中的温柔静穆之气 ,以辛酸的温情取代诗意化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传达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对自然和人类本真状态的感悟与体验 ,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16.
赵书影 《南方论刊》2008,(3):96-97,95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这一转型在整个先锋文学寻求转变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余华转型的现状描述,对余华如何转型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余华的转型并非意味着其先锋性的消解,其转型的意义更大程度上标志着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走出西方的影响,在先锋文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的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7.
在1986年10月宁波召开的巴人(王任叔)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在检阅了王任叔革命一生、创作一生的轨迹之后,惊叹于他的品格与劳绩,《文艺报》以“巴人的著作与人格同样真诚和有价值”为题,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大会报道。这是很能概括那次会议的成果的。1990年5月,第二届讨论会在丹东召开,会议吁请全国高等学校在现代文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彻底反抗旧传统的面貌崛起的。时代潮流、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的变迁,都决定了这一反抗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为文学内容、形式的彻底反叛本无依傍,于是国外的各种思想、文艺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与形上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考察中外美学史可以发现,凡是形成体系的美学思想或理论,无不涉及审美与形上追求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历史上各种美学体系的基本面貌和性质。那么,建构当代形态的美学体系,包括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是否可以回避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不能。审美的形上追求,是植根于人类本性的追求;它将与人类的存在相始终,也将与人类的审美相始终。  相似文献   

20.
茅盾早期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和高潮后的退潮时期。生逢其时的茅盾,乘着八面来风,将触角伸向了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探讨了文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是:文学是什么?文学有什么用?文学是如何发展的?他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着意探索,或是在时间上早于同期的其他研究者,或是达到了在当时条件下难以达到的高度。他的探索,不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在今天也仍然有着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