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川 《统计与决策》2015,(2):138-140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必须要作为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基于此背景,文章以最优化理论为基础,实证研究了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趋势,结论表明珠三角地区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必须通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来突破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理论正在继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后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区域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随着其地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其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地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结合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计量方法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工业增长集聚弹性进行估计并就三大经济圈的增长集聚弹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一、滨海新区现代制造基地建设的发展定位(一)打造成拉动第三经济增长极发展的引擎从国家把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总体发展战略的出发点看,主要解决的是一个全国均衡协调发展问题。目前全国呈现出的是一种“南高北低”、“东快西慢”的发展格局,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已经成为我国两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并开始向全国,特别是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产生辐射带动效应。而北部的环渤海地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但同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位于天津东部的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经济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工艺技术上主要依赖劳动力,造成劳动力在产业内部有集约化趋势的产业,与之相对应的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就四川省而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优势之一。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很大不同,为了促进四川经济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又好又怏发展,存产业规划和布局上应当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中国整个高技术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比较大,高于制造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所以高技术产业在中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整个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比较好。今后要在已初步形成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依托已在建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叶青 《四川省情》2014,(5):47-47
以往一谈到中西部,往往都是强调要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但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西部成为了政策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近20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新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把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新材料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九五”开始,新材料已成为上海与信息、生物医药并肩的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十五”规划乃至2015年长期规划中,上海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1250亿元。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实力增长最强劲的推动力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素质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八五”期间,我省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正在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一、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目前,国际上大致有两类比较典型的方式来描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一种是基于产业的方式,即界定高技术产业(行业);一种是基于产品的方式,即界定高技术产品进而划分产业(行业)高技术产品类别。从产品界定方法来描述高技术产业,其优势在于将非高技术产品排除在外,即使它是高技术产业所生产的。这种方法为贸易和政策…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评价方法,已成为产业竞争优势研究的一个范式(迈克尔·波特,2004)。分析一个地区各产业的竞争优势已成为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在产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能源损耗已经不可避免,产生的环境问题相应的也为各方所关注。关于产业竞争优势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学者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研究,例如Stephen  相似文献   

10.
陈杰 《四川省情》2006,(7):34-35
四川和重庆是西南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其旅游资源在西部、在全国独具特色,享有优势。多年来,相互携手,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共促区域旅游大发展,是川渝两地共同关心、悉心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与巴蜀血脉相通、共处长江上游经济区和当前川渝经济区一体化的潮流要求,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已经起步的诸多旅游合作区域的发展势头相比,川渝旅游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紧紧抓住当前川渝经济区一体化潮流涌动的战略机遇,认真分析川渝旅游合作的现状,更新观念,融合制度,整合要素,建立机构、深化合作,共促区域旅游…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中却相对滞后,与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形成较大反差,面临着塌陷的挑战,主要症结之一就是产业集群发展不充分.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文章粗略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障碍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市制造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六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但是必须看到。我市制造业与省内半岛城市群制造业基地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加快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我市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作为“第一带动产业”、“真正的先导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拉动作用,特别是在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的四川民族地区,已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寻求更为有利的生产经营地点,抢占市场制高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利用自身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国际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以创造后发优势,并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逐步获取竞争优势。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主动并且有选择地对产业转移进行必要的调节,引导产业集聚过程,已经成为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有鉴于此,笔者以南京市为例着重对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总结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  相似文献   

15.
信息产业以其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信息产业作为关联度、感应度和带动性极强的产业,可以推动一批新兴产业,如光学电子、汽车电子等“边缘产业”的发展。因此,分析信息产业与其他三次产业之间的经济依存、产业关联以及波及效果等方面就显得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初期啤酒的引入开始,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啤酒产业从无到有,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年产销量超4200万千升的啤酒生产大国。从全国范围看,啤酒销量虽持续增加,但外资参与竞争、啤酒企业经济效益呈规模效应、增长趋势变缓、西部地区增长快于东部地区的增长。啤酒寡头企业纷纷将自己的战略版图延伸到西部地区,包括新疆。  相似文献   

17.
王艳华 《浙江统计》2006,(10):15-17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尤其是通过十五期间的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力量,但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始终困扰着软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州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北温带亚温润季风气候区,具备良好的花卉生长自然条件,具备良好的花卉生长自然条件,历史上群众有种植花草的传统。近年来,青州市把花卉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加强引导扶持,花卉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市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多亩,年销售收入6亿多元,成为江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集散地,是山东省“仙客来之乡”。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09年。《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就指出。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是产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平台、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阵地。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增强科技、经济竞争力,提高综合实力的主要措施。以现代产业理论和统计理论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陕西省经济发展环境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而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直接影响了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增长。因此,为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机制,乃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