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教委、省委宣传部组织成都、重庆、自贡、广汉、西南师范大学“四市一校”,从1988年开始进行德育系统工程的试验。德育渗透到学校内部各方面教育之中,大、中、小学德育彼此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是构建德育系统工程的关键。试验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德育系统工程的全局性、方向性、整体性、时代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必须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实现传统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德育着力点——由外塑性转向内生性;德育模式选择——由简单机械性转向有机系统性;德育角色定位——由二元对立性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实施方式——由理性控制性转向自由体验性;德育效果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相似文献   

3.
德育现代性之思与德育现代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现代化是德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其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德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德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德育秉承着“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德育现代化则要求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德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4.
试论体验式德育教材的理论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课程是21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体验德育已经成为全面超越传统德育的新范式之一。哲学由重科技理性到凸显体验的变迁、道德教育哲学由重认知到凸显体验的转向、课程哲学由重经验向凸显体验的转型,为体验式德育教材提供了理论前提。体验式德育教材是对传统德育教材困境的积极回应和超越,是当代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德育教材新样态。  相似文献   

5.
高校讲坛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效果如何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高校德育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割断了知识与行为的联系,导致了学生知、行分离,言、行脱节的现象.因此,由传统的讲坛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成为高校德育走向实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无产阶级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思考。指出:把德育放在首位是治校之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是育人之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是防变之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是治乱之本。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对传统德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性选择,现代德育正实现着从"重教"到"重学"的路径转向:在德育内容上,由掌握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向;在德育方式上,由重灌输向灌输与选择整合转向;在德育过程中,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向。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人本化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人本化 ,必须从德育主体、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入手 ,实现三个转变 ,即德育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双主体转变 ,德育过程由忽视学生主体需要向关注学生主体需要转变 ,德育方法由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变 ,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性质是复杂的,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德育价值最终表现为社会、个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德育目的是对德育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德育目的之实现上,而不能泛化到一切德育功能之实现上。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提出了由和谐全程德育、和谐全员德育、和谐全面德育组成的高校和谐德育模式的构建观,探讨了高校和谐全程德育、和谐全员德育、和谐全面德育的内涵、机制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黄钊教授的新作《儒家德育学说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于2006年3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论纲》由“导论”和“儒家德育学说的开创形成”、“儒家德育学说的演变发展”、“儒家德育学说浅评”、“儒家德育学说与当代文明”等篇构成,共42万余字,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儒家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德育理论以批判传统理论为起点。20世纪初,由杜威倡导的进步主义德育理论,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学派等,都是对传统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以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为代表的新传统德育理论,又以重振传统德育为己任,从而引发了传统德育理论与反传统德育理论之争。现代德育观念在理论渊源上与两大哲学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都存在偏颇之处,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代德育理论必须要寻求两者的平衡和融合。新德育理论是在不断地总结和借鉴传统德育理论和现代德育理论各自的理论基础和长处的基点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在分析现代西方德育理论时,一方面要批判其阶级实质和历史局限性,同时,也必须借鉴和汲取其合理内核,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作为高校德育,必须在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合理元素的基础上,有机地促使德育内容由单纯地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向关注情境与情感效应转变,使德育目标由"完人教育"转向关注个性发展,变德育途径由单方说教为互动式道德对话。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教育正实现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由知识教育转向行为教育的变革时期,为了适应这一变革,增强德育的活力与效率,德育模式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包括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实践多元化、德育空间拓展化、德育操作全程化、德育工作系统化等等,从而完善现代德育工程,建构现代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由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编写的《比较德育学》一书 ,近期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且也为德育学科的理论建设起到了开拓作用。通览全书 ,我认为有如下特色。研究视野开阔。首先 ,本书打破对“德育”特别是“比较德育”的狭义理解 ,赋予“德育”更丰富的内涵。本书所研究的德育是广义的德育 ,不仅是道德教育 ,而且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在内 ,是“大德育”概念。现有的比较德育学研究因为隶属于教育学科 ,常常被看做是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而忽视了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德育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继承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建立德育的科学体系,扩大德育的社会职能,拓宽德育的工作领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向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牢固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进一步适应开放环境,更加强化德育的运行机制与综合作用,是深化德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突出德育的社会地位,规范德育的各个系统,加强德育与其他教育的结合和渗透,实现德育手段现代化,是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总结德育改革经验,预测德育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掌握高校德育规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德育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继承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建立德育的科学体系,扩大德育的社会职能,拓宽德育的工作领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向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牢固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进一步适应开放环境,更加强化德育的运行机制与综合作用,是深化德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突出德育的社会地位,规范德育的各个系统,加强德育与其他教育的结合和渗透,实现德育手段现代化,是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总结德育改革经验,预测德育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掌握高校德育规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系统工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系统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环境系统、目标系统等十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高校德育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实践性、广泛的群众性、超前的时效性、严格的可控性等特征.高校德育系统具有导向、激励、管理、抑制、服务等多种功能。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实施高校德育.充分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 ,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 ,变革德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德育自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已成为广大学者热议的话题之一,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其中,德育心理契约的提出无疑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通过对德育心理契约的研究,发现它不但体现了德育的精神实质,使得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而且因其十分关注德育主体性的价值实现,从而能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此外,它还能利用良好的沟通促进德育双方的平等交流与相互信任,帮助实现德育效率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