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常生活的诗化——日本汉诗艺术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春 《唐都学刊》2005,21(1):33-37
超政治性是日本文学的传统.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虽在形式上完全一致,但它反映的是日本的文化及日本人的审美特征.日本汉诗中以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以及隐逸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在民族心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严明 《学习与探索》2006,(4):127-132
朝鲜李朝时期,朝鲜汉诗人对中国汉诗所表现的主题、采用的艺术形式及审美标准进行了大量借鉴,并与本国的民歌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时调。时调歌辞的发展衍变表明:汉文诗歌的发展,使朝鲜国文诗歌得到艺术上的提升和创作发展的机会;而朝鲜国文诗歌反过来又推动朝鲜汉诗的进步发展和本民族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以石川忠久为中心的全日本汉诗联盟之成立,实现了日本当代汉诗界力量的总集结.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日本的当代汉诗多表现追慕传统的风雅情调,在创作上存在内容题材陈旧、语言依赖日语训读、知识背景狭窄以及体裁单一等欠缺,同时面临在年轻人中的推广及培养人才的课题.扩大同中国诗词界的交流,是帮助日本汉诗获得发展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孟昭毅 《唐都学刊》2003,19(2):20-25
日本汉诗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汉诗迄今已有 130 0多年的历史。梳理和廓清这一历史 ,以凸现日本民族对汉文化独特的接受和创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从日本汉诗看中日文化交流袁忠鑫“汉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个使者走向东邻三岛。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用汉语和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作的诗歌。它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文化纽带。从文学角度看,汉诗是中日两国文学的交融。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同用一种文学形式,这在世...  相似文献   

6.
马歌东 《唐都学刊》2003,19(1):5-10
长达四百余年之久的五山时期是日本汉诗发展史四分期之第二期,当时,日本汉文学已随着皇纲解纽和武士政权的建立,从皇室贵族王公大臣转到受幕府扶植庇护的五山禅僧手中。五山禅僧或渡宋,或渡元,或渡明,在虔诚向佛、求教传法的同时,担承起汉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并进而创造出一代文学,为日本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察五山禅宗及五山代表诗人及其作品,不难发现五山汉诗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日本汉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杨芬霞 《唐都学刊》2005,21(3):31-35
梅花和樱花是深受日本诗人青睐的名花。在日本汉诗中,同样来自中国,外形有几分相似的梅花和樱花具有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象和美学意蕴,却共同形成了日本咏花汉诗闲雅、淳朴、幽寂、感伤的诗歌风格。这与梅花和樱花所具有的独特品性、日本民族文化的积淀、中日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古诗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日本汉诗是用中国汉民族文学语言和传统诗歌创作形式表达日本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作品。它是日本汉文学艺术宝库中最主要和最有价值的文学珍品。日本汉诗,跟至今活跃于日本书坛的汉诗文书法一样,昭示了借助中国艺术语言表现日本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可能性。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果抛弃“淮北生枳”的陈见,从比较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和正确评价日本汉诗,对了解日本汉文学,研究诗歌创作心理学,甚至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诗家作品,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从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日本古代汉诗作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日本近世元禄时代文艺界的三大巨匠之一——近松门左卫门,一生不记名利,创作了大量“净瑠璃”、“歌舞伎”剧本,流传至今的仍多达一百余部,在日本戏剧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近松身处变革的元禄时代,创作出深受町人大众欢迎的庶民悲剧,同时也形成了其独自的悲剧创作方法。不仅如此,近松还通过自己创作实践,提出了剧本创作理论,尤其在艺术论上主张"虚实难辨论",为日本近世戏剧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杨芬霞 《唐都学刊》2013,29(2):53-56
日本汉诗中有浓郁的咏花情结,对于花,日本诗人有着一种原初性、根源性的情感与思念,日本的咏花风尚来自对中国古代宫廷宴饮赋诗传统的效仿。日本汉诗中的咏花诗从题材、意象及表现方式都深受中国古诗的影响,但又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构成闲寂、幽雅、感伤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11.
上方文学     
“上方”系日本京都和大阪一带。上方文学指古代以京都和大阪为中心的文化圈内创作的文学作品。日本的近世始于德川氏族开创的江户幕府(1603~1867)。江户(今东京)当时尽管是政治中枢,但在文化方面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相比之下,京都是皇城,文化传统已长达千年,大阪有“天下厨房”之称,是日本经济最发达地区,文学因出版业的发达而得到快速发展。元禄时代(1688~1703)之前,文学艺术的世界几乎为京都和大阪所独占。从武家社会传统的雅文学(古典文学、和歌、汉诗)到新兴的町人社会的俗文学(假名草子、浮世草子、俳谐、净琉璃、歌舞伎),大都出于…  相似文献   

12.
高明阳 《社科纵横》2008,23(11):105-107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赏析和翻译诗歌的关键因素.意象分类是意象解读和翻译的依据,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古典汉诗的意象分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肖瑞峰 《唐都学刊》2003,19(4):20-25
菅原道真的汉诗创作有着鲜明的思想特色,他不仅以犀利的诗笔,奋不顾身地向蝇营狗苟的世俗小人展开讨伐,而且敢于越过他所隶属的那个阶层所人为设置的创作禁区,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传写心声.此外,在以儒教为本位的思想信仰的指导下,他往往毫无矫饰地袒露出忠君爱国的一片赤忱,这在当时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探索文明遭遇碰撞后,近世日本做出的选择对其近代化所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德川时期面对强势文明的冲击,五位将军做出的不同选择.他们所实行的文化政策就像分水岭,把日本对西洋文明的态度分成了前后承起的几个阶段.正是这种选择力的成功启动,成为日本完成近代转型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产经新闻(晚报)》1980年7月17日介绍日本出版的《日汉朗咏集》一书.该书是从数万首日、汉汉诗中挑选出近千个句子组成的.内容按四季、人生、社会、学术、思慕之情的顺序分类排列,每个诗句后面都附有读法、解释、鉴赏以及出  相似文献   

16.
广告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其基础是观察、比较并对购买者行为动机进行研究的结果.在广告形式创作过程中,要吸收各方面的专家参加.没有艺术家参加,造型广告是不可思议的;没有演员、广播员、导演,也谈不上广播、电视和电影广告.报刊广告则是由作者、编辑和图案美术工作者共同创作的.广告本身并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仅仅运用了电影、版画、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规律,创作出自身的形式、方法和风格.广告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接受形式,而这些形式并非人们从某些艺术形式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人们从广告中接受的则是比其  相似文献   

17.
国学与近世日本人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卿 《日本研究》2006,(2):85-91
国学是近世前期日本中心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同时又彻底摆脱了日本主义以宋学为理论依据的局限。它以复古(发现日本)和排斥儒佛(排斥他者)的方法,从主情主义和纯神道的立场出发,通过以物哀、神道思想为主体内容的“大和魂”的发现和创造,完成了近世日本人文化同质性的理论建。国学代表了18世纪文化民族主义的最高水平,标志着日本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在词史上 ,柳永开风气之先 ,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行役词。对于这类词 ,学术界多从题材的开拓、内容的雅化方面给予关注和研究 ,而对其创作过程中形式上所表现出的模式化特征较少进行分析。有鉴于此 ,本文即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切入 ,对这一系列作品的结构特征作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世朱子学者林罗山在反对朱熹"理气论"的同时,一方面汲取朱熹的"排佛反释"思想来打击当世之佛教势力,另一方面又借用朱熹的"理"论来构建日本近世新神道"理当心地神道".分析林罗山的这一思想过程与学术取向,不仅有助于对"日本朱子学派"学术性格的把握,而且林家朱子学以"实用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来对待和处理外来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学术界理解和认识日本吸收与消化异域文化的理论装置和思维模式,亦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9):107-112
司马相如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往学者研究司马相如多集中在讨论其人其赋,忽略了其于诗歌方面的创作。本文从《郊祀歌》入手,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搜集考证,分析司马相如作品与《郊祀歌》的一致之处,进而论证司马相如是《郊祀歌》的作者之一,表明其不仅是汉代的赋家,亦是诗家。《郊祀歌》是先秦礼乐制度于汉时继承和创新的表现,司马相如《郊祀歌》对汉诗体裁的开拓以及对后世"郊庙歌辞"诗歌类型的构建,体现出司马相如的诗体创作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中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