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民意识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公民意识的内涵及构成,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公民意识现状及提升所面临的困境,并且对提升少数民族的公民意识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藏乡村建设呼唤新文明.造就具有公民素质的一代新人是实现西藏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和谐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立足点.公民素质是在民主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有价值引导的文化过程使人从内在本质上成为公民.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发展观出发,西藏乡村的公民教育应致力于主体精神、公共意识、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并从内容、方法和教育主体等方面探索切合西藏乡村教育条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法治意识是法律运行的认知基础和思想理念基础,法治意识强调以权利义务为线索,将普遍性置于优先地位,是国家意志的刚性表达。培养法治意识能够改善法治主体的政治品格、行为方式,促进良法善治。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实践中,增强法治意识,有利于促进公民团结的向心聚集,确保各民族的共同责任担当等。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引导各族公民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明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人们对“多元”的包容和对“一体”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一个社会即便在发展上达到所谓现代化,也并不意味着社会民众都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然源自久远的过去,但在主要由广义上的自由人所构成的现代社会里,它是保证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之一。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但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应成为遏制公民意识中所应有的超越民族国家价值之人本意义的理由。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里,不同文化的交流互渗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在具有家国情怀的同时,又具有世界性(cosmopolitanism)关怀。公民意识在原则上如此组合,将有益于我国软实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书讯     
辽宁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社会主义:意识》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社会主义公民意专著。全书4编共30章。其中第三编对担导职务的公民、作为社会主义经营者的公民少数民族公民、信仰宗教的公民等应具有特定的公民意识,作了专论。  相似文献   

6.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实践说明,公民教育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教育要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的历史教育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知识教育,使民族群众了解、熟悉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辉煌的历史,从而将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这种做法既能有效激发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地方性知识不致断裂、消失.现阶段,在我国的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发展观上,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和"多元一体、多样性共存"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其理论.  相似文献   

7.
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历了他人生中尤为重大的转折,他对过往的人生进行了深入了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得以提升,他的文学才情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在他的词中,主体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本文主要从主体意识的寻觅、主体意识的坚持和主体意识的升华三个方面来分析苏轼黄州词主体意识的强烈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8.
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与核心.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公民法律素质调查结果表明:公民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存在学法意识较弱,法律认知亦存偏差、用法意识较强,但用法能力存欠缺、守法意识较强,但是意志不够坚定等问题.建议强化普法教育,注重教育实效、优化法治环境,彰显法治魅力、完善法律服务,满足群众需要,着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为重庆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静 《民族论坛》2000,(1):37-39
我国少数民族公民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国家还特别强调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特别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方针指导下,通过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选举法等一系列立法活动,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充分的确认和保障,并且还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公民的特别民事权利,其确切的含义及法律界线并不为大多数公民所认识、了解。民事权利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包括财产权利和人身权。我国法律赋予少数民族公民的特别民事权利与特定的少数民族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民族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很难在学业上取得与主体民族一汉族同样的学业成就.然而,一些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中的个别成员,却能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获得与主体民族同样的,甚至更加优异的学业成就.本文试图从公民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来探讨少数民族的教育低成就.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