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陆游在四川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八年时光,留下了大量描写蜀地生活的作品。本文以陆游描写川菜的诗歌作为切入点,展现宋代川菜的一些特色风味,并分析陆游入蜀后饮食习惯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四川文化资源意义作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2.
陆游在四川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八年时光,留下了大量描写蜀地生活的作品。本文以陆游描写川菜的诗歌作为切入点,展现宋代川菜的一些特色风味,并分析陆游入蜀后饮食习惯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四川文化资源意义作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3.
《入蜀记》展现的是陆游理性、深思、好学、好交游的形象,而入蜀诗特别是进入夷陵以前的诗,则呈现出的是一个充满悲伤、无奈、怨恨的十分情绪化的陆游形象。进入峡州夷陵前后,陆游诗歌中的情绪稍微平息,渐渐与《入蜀记》中的形象趋于一致。情绪化与外向性是陆游的主导性格,但是这种性分显然不符合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整体精神追求,所以陆游先树立了诗、文书写不同的文体观念,又逐渐调适了他的诗歌审美观念,使其创作能够与时俱进。陆游诗文创作形态与观念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历程,既体现出时代审美标准对个人性分的制约与影响,也体现出个人性分能够在时代审美主潮中得以表现与适当调控。  相似文献   

4.
张志和《渔歌子》所咏西塞山的属地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陆游《入蜀记》认为是在湖北黄石,并非臆测之词。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展开系列考证。张志和最初是浪迹楚地,经过西塞山,同时代陈少游的有关记述可以证明。晚唐罗隐、北宋苏轼及其门人对西塞山的唱和,也表明其真实属地。西塞山被挪至浙江湖州,主要始于南宋吴兴籍名臣倪思。在江南文化优越感驱使下,一些文人和方志纷纷附和。  相似文献   

5.
《入蜀记》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部日记体游记。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入蜀就任夔州通判,夏闰五月十八日自山阴(今浙江绍兴)起程,经萧山,渡钱塘江至临安(今浙江杭州),过临平,取道江南运河,一路过秀州(今浙江嘉兴)、平江(今江苏苏州)、无锡、常州、丹阳,至镇江始泛舟入长江,溯江而上,十月二十七日至夔州,凡一百六十日。陆游把每天登山临水,探古访友的事记录下来,总编为《入蜀记》,共六卷,载《谓南文集》卷四十三至四十八,另有《丛书集成》本。陆游的儿子  相似文献   

6.
伍联群 《南都学坛》2007,27(6):67-70
一般认为陆游入蜀是为了实现其报国的理想,但他实际上是为求官和逐禄而来到夔州。他任职夔州通判,地位并不低微,生活也无忧虑,但却时刻充满忧愁苦闷的情绪。夔州时期的陆游也并非是慷慨激昂的志士形象。观照陆游在夔州的整个时期,他始终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夔州恶劣的地理环境给陆游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二是夔州落后的人文环境给陆游带来精神上的哀愁;三是政治上的斗争给陆游带来的压抑和伤感。  相似文献   

7.
《入蜀记》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游记,它记录了作者从家乡山阴到任职地夔州所经过 的全部行程,内容包括对祖国山川风土的描写、前人诗文的感受和考订、历史人物事件的评判以及自身的生活状态的展现,在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驱使下,从而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国家兴亡的观照之态及对自身处境的感叹之意。  相似文献   

8.
陆游诗风凡三变:丙戍(1166年,陆游42岁)以前诗雄健奇巧,中年入蜀诗豪放悲壮,后期诗沉雄苍凉,又平淡恬静,诗风的演变与其涉世产生的浩翰深厚复杂的爱国感情密切呼应并融合一体。审视上述观点,唯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中国游记散文的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继唐代柳宗元的再现型游记和北宋苏轼的表现型游记之后,南宋的陆游又创造出带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意识的长篇日记体游记——《入蜀记》。如果说柳宗元的游记向幽静的自然山水倾斜,苏轼的游记向丰富的内心世界倾斜,那么陆游的游记则明显地向文化认同意识呈现倾斜。他的游记是那样沉静,既没有柳宗  相似文献   

10.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孝宗乾道六年(公元——七0年)到夔州(今四州奉节县)任通判时,曾经路过荆沙。由于换入峡的船,他在沙市和江陵逗留了整整十天。这十天当中,他除了天天用日记体写《入蜀记》外,还写了将近十首诗,几乎平均每天一首。陆游非常勤奋,曾要求自己每三天必须写一首诗。可是这十天的产量却激增了两倍。这是因为他认为旅途中有生活,源泉混混,正好写诗。他在《题肖彦毓诗卷后》中写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可见陆游是有些朴素的唯  相似文献   

11.
陆游诗词中的“汉中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诗人陆游于宋孝宗乾道八年来到抗金前线汉中,从此与汉中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汉中不仅是陆游志愿理想的实现地,还是他“诗家三昧”的体悟地。汉中的风土民情以及在汉中的军营生活,给陆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下了大量的作品来纪念这段生活,这些作品体现出了激情与感伤并存、以梦境入诗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宋代著名大诗人陆游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他的大部分诗歌也是在山阴创作的,这些诗歌带有浓郁的乡土风情。本文具体分析了陆游诗歌创作中这一前人较少注意的方面。作者认为,陆游对故乡山水无比热爱,对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家乡的田园生活,是陆游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以饱蘸情感的笔触详尽地描绘家乡地理和人物风俗之美,尽情抒发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是陆游晚年诗歌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晚年的贫困面前,陆游大胆地突破了封建士大夫思想的束缚,积极投身到当时江南地区方兴未艾的农村市场市镇发展热潮中并使自己家庭的生活得以改善。在陆游的“镜湖诗”中有不少篇什以自叙的方式记录了陆游本人和他的家庭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的生存状态和应对措施,本文意在通过对这部分诗歌的分析,全方位地了解诗人晚年围绕农村市场的活动轨迹,进而获取极为宝贵的了解南宋时期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农民生活生产和思想观念所产生影响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4.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边庭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形象地描绘了祖国西陲雄奇壮丽的风光,而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爱国热情。不仅受到当时人们的关注,更受到后代人们的推崇,其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尤其崇敬岑参。本文拟就岑参对陆游的影响从一个侧面深讨边塞诗的价值。南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陆游以蜀州(今四川崇庆县)通判之职处理嘉州(今  相似文献   

15.
陆游在四川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年后曾到四川作官,度过了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乾道五年(1169),他四十五岁,受任通判夔州(今四川奉节),因久病不堪远行,次年方离开家乡山阴,“离吴入楚上巴峡”,(《古藤杖歌》)溯江入蜀。至淳熙五年(1178),他五十四岁,始奉诏离蜀东归。其间除半年多时间在陕南作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于蜀中度过。前后八年的“蜀栈秦关”生活,留给诗人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  相似文献   

16.
《黄庭经》是宋代颇为流行的道教经典之一。陆游与道教关系密切,道学修养深厚,《黄庭经》对其影响相当深刻。我们从陆游的诗文中发现,陆游对《黄庭经》是了解和熟悉的。从陆游的养生思想、生活心态、文学创作等方面也可看出《黄庭经》对陆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永晓 《南都学坛》2011,31(3):56-60
钱钟书先生对南宋诗人陆游的精彩论述,见诸《管锥编》者,尚多值得开掘探讨之处。钱先生的论述,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陆游诗学渊源的探讨,多考察陆游师法前人句法之处,其中对陆游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关系等均有言简意赅之阐述。第二,对陆游诗文成就的探讨,既有对陆游诗歌中对仗、用典等具体的创作特色给予精当的评析,也包括对陆游总体成就的评价,准确指出了陆游之诗、文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三,"研究"之研究,亦即对前人有关陆游的评论进行分析和批评,纠正了前人的一些偏颇之论。第四,对于陆游诗文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处给予了批评,对包括陆游在内的宋诗的某些弊端给予反思,如"竞用新事","且表学问"等。钱先生对陆游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而客观地评价陆游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其深远影响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游故居考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几百年来,人们对他作了不少研究和探索。解放后,除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外,还出有朱东润的《陆游传》、《陆游研究》;齐治平的《陆游传论》;欧小牧的《爱国诗人陆游》等著作。这些专著均对陆游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过程和所走过的创作道路,作了一些比较详细的介绍。但是,对陆游的故居,除了人们熟知的鉴湖三山外,一直没有人能明确地指出其所在。众所周知,陆游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绍兴度过,而其中又有极大部分时间住在老家。直到宋乾道三年,他才开始在绍兴鉴湖三山修建房屋(此时陆游已四十三岁)。那么他在这以前究竟住在哪里,对这个问题,很有弄清楚的必要。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探索。陆游是绍兴人,这无庸置疑。但几乎所有研究陆游的人都依照陆游自己的说法,把他说  相似文献   

19.
世人皆知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本文以当时的书法时代风格为背景,对陆游的生活经历、艺术成就及传世作品进行简要评述,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陆游书法创作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2月22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潜逃美国两年半的辽宁省凤城市委原书记王国强,回国向我纪检监察机关投案自首.王国强在美国两年半的逃亡生活是怎样的?日前,他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写下自述,真实地记述了自己异国逃亡的生活.这份自述是一份生动的“教材”,它警示着那些违纪违法后妄图以外逃逃避党纪国法制裁的党员干部,“外逃就是一条不归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