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中国熊图腾整体文化模式的重构并以此观照和解读局部的熊文化现象,是《熊图腾》的重要贡献:林西熊女神的再发现使中华民族熊崇拜的历史提前了3000年;“四重证据法”的研究,使被遮蔽的黄帝族熊图腾谱系得到鲜明的梳理和揭示;古朝鲜檀君神话是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熊女神话相关联的变体;韩国学者关于黄帝神话来源于檀君神话的说法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立场对神话谱系的“历史化”改写。  相似文献   

2.
《檀君神话》中的天降母题和熊女母题,作为神话的遗传基因,在后世的小说作品中得到了重新整合,以更加饱满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具体而言,率领民众建立理想国的洪吉童、神仙文昌星投胎转世的杨昌曲、风流学士杨少游等朝鲜古典小说中的典型形象与桓雄和檀君的形象存在着很多相似性;而谢贞玉、春香、沈清等被朝鲜民族世代歌颂的女性形象则与熊女有着颇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朝鲜古典小说有意无意地把传统的神话母题融入进来,借以艺术加工再现了神话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3.
[摘要]一百多年以来,韩国与日本学术界向来认为韩国檀君神话中的蒜与艾草是神物或咒物,因为檀君神话被看成是萨满教的神话。但实际上,檀君神话中的蒜不是咒物,而是药物,是檀君神话传承过程中添加的衍生因素。中国与朝鲜半岛皆有原产的小蒜,但小蒜是在大蒜从西域传入中国之后才逐渐受到重视,进入到了日常生活。由此来看,蒜在原始时期就成为檀君神话因素的可能性不大,蒜成为檀君神话的因素应当是在公元前115年之后。  相似文献   

4.
卵生神话的产生与太阳崇拜思想、鸟崇拜思想、稻作文化有关,但是,笔者认为它更与鸟崇拜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朝鲜古代鸟崇拜思想与卵生神话是独自发生、发展的,并非"南方流入"。朝鲜古代卵生神话是原始狩猎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可分为南北方卵生神话。稻作文化的传入推动了朝鲜卵生神话的演化,丰富了朝鲜神话元素和象征体系,并促使南北方神话在原型结构上进一步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5.
古代朝鲜神话中反复出现的卵生母题是其族源神话的一大特色。这与古代朝鲜民族的鸟崇拜和太阳崇拜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的揭示有助于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朝鲜神话和朝鲜文化。  相似文献   

6.
朝鲜汉诗中的民族传说始祖檀君是朝鲜社会政治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意义。诗人们认定檀君的存在,认为他是朝鲜的国家始祖。檀君朝鲜在区域上是自立的,在时间上与唐尧并存,并对檀君降世、建国情节进行了展开描述。而且,18世纪的朝鲜汉诗还关注檀君世系,并注重扶娄朝夏这一细节,强调民族国家的自立完整以及与中华文化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7.
踏访韩国     
许志文 《21世纪》2001,(7):16-17
美食:让熊变成人的大葱和篓蒿 韩国的饮食文化与韩国人起源的传说(关于檀君的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自认为是熊的后代,起源于太白山(我国的长白山)。相传天帝的儿子桓雄带领三千忠仆。降临于太白山。建立了“神城”。他的王国内有一头熊和一只老虎。它们希望变成人。他告诉它们,如果它们能在黑暗的洞穴中呆一百天,而且仅以大蒜和 篓蒿为食,就 能变成人。熊 经受住了考验,变成了美女。老虎却因为缺乏毅力而失败了。后来这位美女嫁给了桓雄,生下檀君。檀君子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建立了王国,定为“朝鲜”,而根据语言…  相似文献   

8.
檀君神话是韩国的建国神话,天帝之子桓雄带三个天符印来到人间。韩国学界与国际学界一般认为三个天符印是三个神器,这是解读檀君神话的基本点。但天符印和神器并不是同一之物,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三个天符印是源于佛教的外五明,那么这一因素不是神话的原始因素,而应当是神话发展中形成的衍生因素。  相似文献   

9.
《檀君神话》是韩国迄今为止最悠久、传播最广泛的一篇神话,其内容虽然简短、原始,却是韩国文化的极好载体。本文通过对檀君神话内容的分析,揭示出神话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神话,以谈神述怪为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它讲述的是有关神怪的故事。从其传诵形式看来,它可分为文献神话、口传神话和巫俗神话。朝鲜族的文献神话,又被收录于《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等文献之中,代表作有《檀君神话》、《解慕漱神话》和《首露王神话》等。朝鲜族的口传神话,主要讲述开天辟地、人的产生、万物的来源和崇尚部落神的原由,代表作有《太阳和月亮》等。朝鲜族的巫俗神话,寓于巫觋哼唱的巫歌之中,是一曲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神话在其“轴心时代”,先民凭借原始的感性思维创造了无数著名神话,流传至今。然而“神话轴心”又决不仅仅满足于神话的丰产,更关注的是神话对后世的无法估量的影响。神话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并不张扬于表面,更多的是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下对生活产生影响。无论是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以后,乃至今天,神话的魅力仍未见消退。  相似文献   

12.
话说二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郎神”究竟为何方神圣?千百年来始终笼罩着一团迷雾,近年围绕都江堰李冰子的讨论更是异说纷呈。造成原因固然与学科睽隔,加之牵扯三星堆文物解释有关,其更重要的因素,乃研究者对有关史料缺乏通贯了解及整合所致。其中五代至北宋一段重要演变史实几乎无人道及,是一憾焉。这里作了拾遗补缺,并试图对于全国范围内二郎神由来演变的纷杂历史作出通贯解释。  相似文献   

13.
王庆 《东方论坛》2008,(2):21-24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多处讲到“面东而坐”为堂室中最尊崇的位置。这一事实应该是曾经流行的古礼的具体体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古礼同人类认知空间方位的先后及朝日风俗有关。除了堂室位次和交际之礼外,都城、帝王陵寝的整体布局以及一些日常习俗也深深体现着“东向为尊”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太一神"属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本原性神话。本原性神话描述占有最高地位的神灵,在神话谱系中属于至上存在。其是先民以形象的方式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物,为人类前理性时代最后一个阶段的认识,可见形而上思想的萌芽。先秦的思想概念,诸多从神话和巫文化中发展而来,带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与西方哲学的范式要求有异。从"太一神"到"太一"思想、再到"道"概念的演变,典型地说明了这个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外在世界反映的上帝形象已经开始慢慢弱化了。外在世界已经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并非由超自然力量主宰,它可以用自然法则来解释。很多学者认为,正是科学的兴起引发了宗教的衰落,而随着宗教的衰落,神话也渐渐衰落了,至少那种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神控制诸如此类的神话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流行了。这就是神话与科学的关系起源。围绕这一关系,从电影明星出发,论文开拓了新的神话视野。  相似文献   

16.
以“记纪神话”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日本神话中太阳神的诞生与死后复出、太阳神由自然神和动物神演化为天皇氏族祖先神的过程、太阳神与稻作民族和祭司的关系。认为日本各地的氏族原先有自己信仰的太阳神,后来随着天皇氏族掌握政权,其信仰的天照大神替代了其他氏族信仰的太阳神,成为天皇氏族的祖先神;她是稻作民族的守护神,是太阳神的祭司死后被升格为原先自己所祭祀的神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和母题研究方法,以"神用自己的或人体之光创造太阳"、"神为照亮世界而初创或保留太阳"、"太阳——阳——热——白天;月亮——阴——冷——黑夜"等三种母题分析了蒙古神话的"太阳——光明"原型,试图揭示其原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蛙类崇拜是远古时代我国西北羌戎民族普遍盛行的信仰文化,蛙纹的神秘性与女娲神话形成象征性关联.随着东西民族文化融合,古羌戎民族主导性图腾发生转化,蛙崇拜观念被覆盖,华夏龙蛇文化成为主流,女娲神格走向“龙蛇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中国古代神话出现了历史化现象,其突出表现是将神话人物的兽形或奇特形象人形化、体系化。反过来,中国历史也在某些细节处又被神话化了,这从帝王的谱系关系与神王的谱系中可得到印证。这种神话与历史相融合、相附会的文化现象的诱因是儒家对神的慎重态度,契机是寻根问祖的宗族观念,动因是昭示祖的地位,显示自己高贵,为自己统治寻求神的支持的需要,也是对塑造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人格的黄帝指的是真实存在的具有人的品性的黄帝,属于这个系统的黄帝的形象有远古圣王、华夏始祖、人文初祖等.此外黄帝还具有皇天上帝、太阳神、五方帝之中央帝、道教神仙等神格形象.人格的黄帝与神格的黄帝常常会联袂登场,令人人神难辨,故而出现了黄帝原本是神,后来由于"神话历史化"的缘故而被人格化的观点.其实无论黄帝的形象如何多元,如何复杂,其本质仍然是人不是神.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部族首领,由于他功绩卓著,声名显赫,加之后人不断的附丽和艺增,便成了人文初祖和远古帝王,成了文化英雄和华夏始祖,经过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以及汉代的造仙运动,又成为皇天上帝和道教神仙.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轩辕黄帝的形象,实际上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是人格的黄帝与神格的黄帝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