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孙长忠 《南都学坛》2005,25(5):37-39
护国战争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图谋,保护了民主共和制度,具有革命进步意义。但在军事上,多路进攻兵力过于分散,特别是在四川这个主战场上,未能达到占领叙州与泸洲等地,进而攻占重庆,特别是护国军将们过早宣布举义,战争准备不够,且战略设想与主客观条件不尽相同,战争过程中兵员、军械和粮饷补充不及时,这一切都最终导致护国战争在军事上没有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对名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作了生动的描述,那也只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已无从考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实实在在有这样动人的事迹。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全国哗然,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袁护国战争。蔡锷率领的云南护国军由滇入川,与袁世凯的北洋军激战于沪州的黄花坡。此时,24岁的刘伯承率游击队百余人配合滇军作战,负责截击重庆下游的水路交通,并在长江岸上与北洋军第八师李长泰的部队作战。激战中,一颗子弹打进刘伯承的右眼,颅骨被打破,晕倒在地。大家急忙把他从前线抬下来,暂时寄住在挚友刘云裳家中治疗。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许多传奇色彩的人物。朱德就是一个。他为人民为国家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是伟大而传奇的一生。(一)朱德是我们党唯一的一位在共产党成立前就参加过响应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云南起义、护国讨袁战争和护法倒段战争而叱咤风云,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奋斗了整整10年的领导人。朱德早年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参加了同盟会;以后又追随蔡锷参加云南起义和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剿匪除暴斗争。如他自述,“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开始了反对封建主义的真正斗争”。他在滇军的10年征战,既锻炼了打大…  相似文献   

4.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一生的主要功绩是:领导云南的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辛亥武昌起义,他率领云南独立响应,被推为云南都督,督滇垂三年,修明政治,整顿军队,进行了某些带有旧民主主义色彩的改革。一九一五年蔡锷又发动和领导了护国战争,为打碎袁世凯帝制自为的美梦,保卫民主共和的旗帜,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文仅就蔡锷在护国战争时期的业绩,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陕西护国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启该地区旷日持久的护法战争,意义重大。在讨袁护国之役中,陕西又是北方唯一宣布独立讨袁的省区。本文拟对陕西护国运动的历史加以述评,以从一个侧面来看护国运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孙中山先生对护国运动的指导作用。一、“华山聚义”——陕西反袁斗争的酝酿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胜利的光辉顶峰。与之相适应,陕西革命党人建立的革命政权也隶属于了它的领导之下;南北议和实现后,袁世凯力图尽快实现其独裁统治,镇压了“二次革命”,在下令解散国民党、篡夺国会权力的同时,也在谋图北洋军阀势力对潼关以西地区的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英法逼近让云南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清末滇军兵制的演变和云南的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相呼应,从中法战争开始至民国初年,滇军的实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巩固了云南传统的陆权优势,在保家卫国、重九起义、护国讨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现代军阀中,原国民党陆军上将、二十军军长杨森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既有早年讨袁护国、炮击英舰、保护朱德、陈毅、胡志明的正义之举,又有勾结吴佩孚破坏革命、制造“平江惨案“和积极追随蒋介石打内战的斑斑劣迹,最后逃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兄弟民族,现有三百八十多万人。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七个省区。明朝在上述省区都曾建立过土司制度,有些地区的土司一直延续到清末明初,时经数百年,对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有相当的影响。对土司制度的研究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问题之一。苗族分布地区广,各个苗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又具有其不同特点。湘西苗族地区除筸子坪长官司廖彪、吴毕郎等长官是苗族外,永顺宣慰司和保靖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在二次革命中,柏文蔚一直站在反袁阵线的最前列,他高举反袁大旗,抨击袁世凯践踏民主共和、大搞专制独裁的罪行,并组成革命武装讨伐袁军.并对史学界"讨袁四督"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0.
在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的四百三十五万苗族人民中,有二百三十万居住在贵州;其中,又有近百万居住在贵州的黔东南地区,约占全民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使这一地区成为苗族最大的聚居区。由于地域较为广大,人口也较为众多,这一地区的苗族文学和省内外其他地区比较起来,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更为丰富,因而也就具有着代表性。所以,探讨这一地区苗族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于研究整个苗族文学来说,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30个省收入水平分类排列次序 按1978年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列,低收入地区有8个省区:贵州、云南、广西、河南、安徽、四川、福建、江西;下中等收入地区有11个省:湖南、陕西、内蒙古、新疆、山东、湖北、甘肃、宁夏、河北、山西、广东;上中等收入地区有4个省区:吉林、江苏、青海、浙江;高收入地区有五个省区:黑龙江、辽宁、天津、北京、上海(缺西藏、海南)。 按1991年人均GDP排列,低收入地区有10个省区:贵州、安徽、广西、甘肃、河南、云南、四  相似文献   

12.
护国战争中,实现反袁大联合,是好事,决不是坏事;反袁大联合的历史结论,既是历史事实,也是主要当事人所认可的.云南各族人民在反袁斗争中有着巨大的贡献,但与反袁大联合是不可分割的,这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否定大联合,以突出唐继尧个人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各族农民大起义。义军攻城夺地, 据地戕官,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在贵州的封建统治。鉴于贵州清军之镇压活动久无起色,清政府于同治五年(1866年)开始,先后从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抽调大批军队入黔作战。但各省援军互不统属,各有打算,致援军内部、援军与清贵州当局之间充满各种矛盾。其中又以川湘援军之间及援军与贵州当局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对清方的战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这些矛盾,是全面研究咸同贵州各族农民起义战争的重要一环。本文就此略作述论。  相似文献   

14.
正南方武陵山区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武陵山区西南起自黔东南,东北端抵鄂西清江,两侧以乌江、沅江为界,分属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11个地州市的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广义的武陵山区还包括巫山、雪峰山、苗岭,一直到广西、湖南、贵州交界地区,即国务院2009年划定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范围。本集成所指的湘西苗疆以苗族分布比较集中的湘西"有屯七县"为  相似文献   

15.
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丧葬形式。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北,乃至陕西的汉中均有悬棺葬。这种悬棺的基本特点是“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颠岩之上”。(见李京著《云南志略》卷六)古史所载,悬棺葬的地区,差不多都是少数民族活动之地;有的地方,至今仍是少数民族聚居点。像这样的葬式独特、历史悠久、分布地区又很宽广,应值得史学工作者研究。本文仅就悬棺葬的族属及性质,谈点个人的管见。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类型来看,瑶族文化可分为铜鼓文化和长鼓文化两大系统。即布努瑶族系的铜鼓文化和盘瑶族系的长鼓文化。此文不是论述瑶族文化问题,而是根据我在桂、湘、黔、滇等省(区)瑶族地区调查收集的资料,略述布努瑶地区铜鼓分布、历史、打法、社会作用和收藏等问题。瑶族地区铜鼓的分布和使用的历史瑶族,全国有一百四十多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五个省(区)  相似文献   

17.
<正>一八六一年冬,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所部太平军,由广西再次入湘,进军湘西,目的仍是去四川.“占据四川省”本来就是石达开由来已久的想法.天京事变后,他率领十万大军由赣入湘,就是想打到四川去的,只因一八五九年夏天在重庆战役中,与湘军交战,遭受挫折,才违愿折入广西.在广西转战了两年,虽然打过一些胜仗,也攻占过一些地方,然而始终没有打开局面,很不惬意.其部属,或因思念天京,自动脱离了他的指挥;或因不堪长期忍受艰苦环境的生活,扬长而去.部队一次又一次地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苗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国广大的领土之上,为缔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兄弟民族之一,现有四百二十六万人,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广东和广西等省  相似文献   

19.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基于当地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特别是黔东南州的苗族、布依族和侗族三个少数民族,是贵州民族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虽然贵州省具有旅游发展的后发优势,但其民族旅游核心竞争力与云南、四川、湖南、广西、重庆等周边省市相比,还不具有绝对优势。随着游客的增长,未来贵州民族村寨也面临着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村民内部矛盾突出等非包容发展问题,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包容性发展动力模式,关键在于合理构建旅游发展相关利益主体的"五化"关系,即:政府服务化、旅游企业合作化、公民组织辅助化、村民参与化、游客互动化。  相似文献   

20.
彝族何时始迁广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彝族,无论是居住在滇桂交界地、六韶山麓的那坡县白彝、红彝,还是聚集在毗邻贵州省、南盘江南岸的隆林、西林县(自治县)的黑彝,都被认定为古代氏羌后裔,其先祖曾在四川的邛都(今大凉山地区西昌一带)、贵州的乌蒙和云南的滇南等地区繁衍生息,后来陆续向各地迁徙,直至广西那坡、隆林等地。这点说法比较一致,而且得到较多的文字资料所证实。然而,在迁徙的路线、原因和进入广西的时间(朝代)上,却有较大分歧。这里,根据本人所接触的资料和彝族地区的传说,就广西彝族出现的朝代上,发表个人的一些浅见。过去广西部分同志曾认定彝族是明朝以后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