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世代以捕鱼为业,食肉衣皮.赫哲人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用鱼皮作载体的剪纸是其中的典型之作;鱼皮剪纸材料独特,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内容表现了赫哲人的审美追求与信仰崇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鱼皮剪纸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满族萨满教虽与西伯利亚诸民族萨满教有相同的起源,但满族萨满教在发展过程中受满族社会特别是政权的干予,与西伯利亚萨满教形成了温和、舒缓和“野性”、“疯狂”之间的反差。 相似文献
4.
满族民间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纺织品上完成的平面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刺绣是一种“绘画”艺术。其中,满族的枕头顶刺绣最为精彩:数量多、品类多、绣工精、传世多,珍贵的是,许多绣品以萨满文化为主题。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随之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中国的满族历史上信奉萨满教,产生了丰富多样的萨满文化,枕头顶刺绣是其中的姣姣者。在中国,枕头的历史可谓久远了,从遗存下来的实物证明,中国的枕头有瓷枕、陶枕、木枕、竹枕、石枕、布枕等。在北方,因气候寒冷,均使用布枕,睡觉时枕在头下,枕头能护住双… 相似文献
5.
6.
满族传说《尼山萨满》,广为流传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满、赫哲、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历史悠久。传说篇幅虽不长,但内容却很丰富。仅就宗教文化而言,它不仅反映了同一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内容,而且还反映了不同种类的宗教文化。纵观中国历史上所信仰的主要宗教,有释、道、儒三种。本文仅就《尼山萨满》中所反 相似文献
7.
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还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口头说唱文学伊玛堪。 文学界的老前辈王平凡在今年五月参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时热情赞扬说:“从赫哲族的《伊玛堪》和鄂伦春族的《摩苏昆》等说唱文学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使我们了解到,在我国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中,同样存在着史诗般的作品,开拓了我们对史诗认识的视野.” 而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都受萨满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响,赫哲族并不例外。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的采录发表,填补了我国民间文学的宝库,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瞩目和关注。 本文从伊玛堪和萨满教文化的各自特征出发,论述一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求教于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8.
东亚地区的萨满教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民间宗教。本文从比较民俗学的角度对日、韩、中三国的萨满巫俗进行比较,阐明其共性和个性。 一、从入巫动机看东亚萨满巫俗之异同 纵观古今中外之萨满巫俗,萨满作为萨满而存在,首先必须要有他(她)的某种经济来源。但他(她)们的经济收入来自于何处?对此问题上世界各地之萨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有些民族的萨满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来选择,而有些民族的萨满则把它当作义务来选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是世界萨满文化发源地的母源地之一,吉林省具有世界上保留相对完整、内容比较丰富的萨满文化遗存,有着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文章通过对吉林省萨满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总结现阶段吉林省萨满文化旅游开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萨满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民族多信仰萨满文化,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历来如此。作为原始文化,萨满文化在当下的许多作家笔下有所反映,在乌热尔图、迟子建、郭雪波、朱春雨、胡冬林等作家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他们的作品再现了远古的历史记忆,刻画了萨满人物形象,并且对生态安全给予深切地关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部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普遍受萨满文化影响,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衰微,但部分乡村文化多有对萨满文化的传承。本文通过对萨满文化的分析,研究其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手法以及我国乡村景观的不足,提出利用萨满文化表达乡村景观中的文化性,凸显乡村的地域文化与景观的文化性,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东北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中,陈汉军萨满文化以其传承中诸多特性绵延不息.作为文化传承者的陈汉军萨满,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中承载着神人使者的文化身份,并因之对文化和社会起到关键性的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萨满教在我国是一种原始多神教,其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对人们实际生产生活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可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萨满文化呈现出不断被人们遗忘的现象。本文对中国北方萨满文化的面具艺术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个以研究萨满文化为宗旨的学术团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萨满文化研究中心,于今年2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萨满教是一个普及面相当广泛的原始宗教文化现象,在有关的仪式及神歌中,保留有大量的原始文化因子,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16.
侗族稻作民俗与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 西交界地区,是中国传统的水稻耕 作民族,稻作文化非常丰富。在其 稻作民俗中,最有特点的要数傩俗。 傩,为祭祀礼仪。中国的傩文 化是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源于巫文化,是巫文化的进步 表现形式。巫为术,傩为仪式。傩 文化是属于思想意识,而巫则为行 为意识。两者有血缘关系,却又有 相似文献
17.
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虽然长期分居在这两个地区,但是由于他们笃信的萨满诸神相同,活动的方式也大致相同,加之他们间不断地迁徙往来,因此两地萨满所穿戴的服饰没有大的差异,无论其外形,还是结构,大体相同。如神帽,帽顶中央都立有一只神鹰,帽子的前脸垂有遮眼的串珠,帽顶的支架上都固定有铜铃,并系有各色飘带,披于四周等。再如神衣,都是用犴、鹿皮缝制而成,无领、紧袖、前开襟,前胸后背挂有大小不等的铜镜, 相似文献
18.
19.
青海回族在漫长的历史形成、发展进程中,在坚守主流伊斯兰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融摄周围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周围少数民族历史上信仰的萨满文化。萨满文化遗俗至今仍在青海回族,尤其是农村回族聚居区较为流行。这一现象可视为青海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融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萨满面具的功能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萨满面具是萨满教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特殊的表意符号 ,反映着信仰萨满教的北方民族的信仰、禁忌、思维心理和审美意识。本文论述了萨满面具所具有的神象征、通灵媒介、隐己屏障、赐福灵物和护魂盔甲等多重功能 ;并以傩文化为参照系 ,阐述了萨满面具的特征 ,揭示了我国萨满面具文化和傩戏面具文化迥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