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政党的产生有其特定的阶级条件、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形成是中国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建立是中国政党产生的组织基础;西方政党政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申圭植是流亡上海的韩国近代著名独立运动家,在流亡中国期间,他与中国革命党人之间展开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在与中国革命党人交流的过程中,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大同思想和对舆论宣传的重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且这些思想也都在人际交流和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变化,因此探讨申圭植在流亡中国期间与中国革命党人的思想交流,可以阐释其在中韩近代人文交流史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社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辛亥革命前后 ,在南社的旗帜下 ,聚集了大批文学家 ,他们以文学为武器 ,积极配合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国民党是什么性质?这个间题值得讨论。我认为,既不能说它仍然是资产阶级政党,也不能说它已经被改造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联盟,而应当说它是一个具有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必这样两重性质的革命联盟。这个联盟后来蜕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  相似文献   

5.
从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光荣的伟大的四十午。在这四十年当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奋斗,取得了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且卓有成效地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国民主革命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进行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产阶级对中国人民实行的极端野蛮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无比深重的灾难。中国资产阶级政党虽然曾经领导过中国的民主革命,但是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达到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以后,中国革命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  相似文献   

6.
冯自新 《南方论刊》2003,(11):49-49
改良派在近代散文变革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剧变,散文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形式主义的桐城派古文,由回光返照,极盛一时,终至失其"流风余韵,沾被百年"的统治地位;二是打破宗派成见,迅速反映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各种新体散文,随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到民主革命的发展,声势日益壮大,代表了中国近代散文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是政党纷起的时代。自清季革命运动的酝酿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半个世纪时间,先后在政坛活动的政党政团高达数百种,最多时曾出现300余种。这些政党政团,按其性质、源流和历史发展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有民主革命和君主立宪两派。前者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明确主张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并行,要求推翻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被动与国际社会交往,中国女子体育既是这种交往的结果之一,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启蒙运动的重要形式内容.因此,中国女子体育成了倡导先进文化观念如"女性解放"、"男女平等",抨击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形式载体,也因此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有着非常显著的时代先进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等几个资产阶级政党,为建立和捍卫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而呕心沥血、奋斗终身。本文试就国民党的改组及其历史必然性来揭示孙中山的党务工作,并进而揭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奋斗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遥遥前路,罔知所届”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 早在1905年,孙中山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鉴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险恶,同盟会采取秘密结党的形式,入会者均须宣誓,誓词是:“当天发誓,驱除鞑  相似文献   

10.
政治系统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政党,国家的政治领袖通常也是政党的领袖.一定意义上说,西方政党选举制度也是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西方近代选举制度在与封建势力长期反复斗争的过程中,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一起产生、发展、完善.现代西方政党选举制度,既继承了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又结合时代发展与环境变化发生了一些转化.研究西方政党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原则、方式与程序、功能,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个时期,联系义和团运动,初步思考了一个我认为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最广大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决定中国近代历史命运的有三种阶级力量,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近代新兴的阶级力量,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前,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主要是农民和资产阶级。以农民为主体,先后发动过太平天国起义和义  相似文献   

12.
国共两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与第一次合作蔡瑛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拥有几亿农业人口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外国资产阶级和本国封建势力残酷掠夺的主要对象,是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所以,农民问题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共和国道路,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了一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成为我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开拓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来是从中山先生开始的”。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上,中山先生在许多方面都是超越前人的。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在中国近代政治地理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和她所处的经济重心区位置及其厚重的历史影响力,使她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她是近代史的开局之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起自南京;她是百川汇流的历史漩涡,为近代农民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展示自己力量的理想场所;她是中华民国的肇基之地,南京建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某种意义上,她充当了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媒介和社会整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重构中国近代伦理道德。在转向无政府主义后,他明确提出了“扫荡现世之道德”、破“功利之谈”、根除家庭伦理、倡导绝对平等的伦理观,与前此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倡导改良家族伦理、崇尚功利主义、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政党观念大量传入中国,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梁启超是较早接受并宣传西方政党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家。早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时期,梁启超就对欧美及日本的政党活动作了大量的介绍,并且较全面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爱国学子容闳 ,在半个多世纪里 ,投身于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封建专制 ,守旧的社会环境中 ,一直与时代共进 ,对近代中国有许多贡献 ,特别是在国家出路的探索方面 ,更是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8.
民族自决权最初是由资产阶级于17、18世纪提出的,原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世界革命的一个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赞成民族自决权原则,主张和坚持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政党“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 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一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自  相似文献   

19.
戊戌维新运动的健将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为救中国,他在一段时期内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国家的思想武库中寻求真理,从一九○一年至一九○三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大量介绍西方哲学思想,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启蒙人物。但是梁启超这段时期,仍然积极地为保皇党卖力,反映到他的宣传上,其言论又确带有浓厚的改良主义味道,因而后来一再遭到革命派的批判。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偏于批判他阻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面,并把他进步的一面视为投机、欺骗。近年来有些研究者比较重视他启蒙宣  相似文献   

20.
姜萌 《东岳论丛》2004,25(2):121-125
在 2 0世纪初年 ,面对国家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局面 ,新兴的知识分子们发动了旨在挽救、振兴国家的尚武思潮 ,并在 190 4— 190 5年、190 9— 1911年两度走向高峰。尚武思潮是近代新兴的知识分子们近代国家意识、近代政治意识觉醒的产物 ,是近代新兴的知识分子们拯救国家危难的努力。中国近代的尚武思潮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助推器 ;尚武思潮对 2 0世纪中国思想的激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重文轻武的观念 ,为 2 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 ,其救国的动机和爱国的性质更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