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作为土地股份合作制运行的要素有农民土地使用权、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等,而劳动力资本这一要素没有被考虑在内。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大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当前通过定性劳动力产权、量化劳动力资本,将劳动力资本作为土地股份合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实现劳者有其股,并参与收益分配,既是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劳动力的再生产,社会再生产也就无法进行。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资本论》第二卷,第44页)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既是生产资料按一定比例的分配过程,也是劳动力按一定比例的分配过程。它们之间既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农业再生产理论中,土地利用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把马克思关于农业再生产中土地利用的特点、土地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原理,运用于我国实际,对合理利用我国的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土地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总是离不开土地,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  相似文献   

4.
人民公社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高級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組成的,在一个較长时期內,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的生产资料一般是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級所有,并以生产队为基础(有的是公社、大队两級所有)。公社所有制包括:社营企业;社办的基本建設工程和社有的大型农业机器;公社的积累等等。大队所有制包括:大队直接经营的企业;大队的公共积累;归大队所有的土地;其他归大队所有的生产資料等等。生产队所有制包括:耕畜农具及其他生产資料;归生产队所有的土地;生产队用自有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是以土地为劳动对象的经济活动。在生产、技术发展的一定阶段,从业者数量与土地的数量、质量间宜保持一定的比例。从业者数量多于土地所能容纳的劳动者数量时,就表现出农业劳动力剩余;反之,表现出农业劳动力短缺。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在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基本上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特点,农业社社员还保留着若干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按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规定,零星树木、家禽、家畜、小农具、经营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属社员私有。另外还规定农业社抽出一定数量的土地(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的10%),以供社员种植蔬菜和饲料作物的需要。这些仍归社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再生产的物质条件。作为农业自然资源的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生产能力。土地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基本要素,其目标是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谋求持续地、最大限度地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农业中的土地经营要求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认真进行筹划和决策,运用各种方式方  相似文献   

8.
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科学地提出农民问题的理论,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并积极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制定土地革命纲领和政策,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完成了农业生产资料由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今天的农业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观点 ,它认为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它包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生活资料、教育训练等项费用 ,劳动价值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点:第一,中国是大国农业,大国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必须高度自给,绝大部分耕地只能用于种植大宗农产品;第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农民转移进城实现城市化尚需时日,在最近20年,大多数农民家庭还需要农业收入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并具有合理性.中国农业政策的重点必须建立在中国小农经济还将长期存在这一前提之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出现持续的、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背景下,讨论了农业部门内部的农民分化问题,认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单位农业土地上实际从事务农劳动的人数减少,改变了集土地承包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于一体的传统主流农业生产模式,催生了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带来了农民角色分化。劳动力转移规模、转移结构,以及农业政策等因素强化了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农村商品流通或农村市场,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是农副产品的购销;二是农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这两个方面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流通作为再生产的独立环节,从直接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是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和条件。生产决定流通,没有生产就没有流通。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劳动力数量的再生产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是对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还缺乏有力的措施。本文试就劳动力质量的提高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恩格斯对生产曾作过科学的表述。他说:“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这两种生产是相辅相成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人身(人口)再生产的基础,是决定人口再生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2005年三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996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以及2014年至2015年安徽省调查资料,描述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动态势和农村妇女农业生产参与状况。数据表明,中国大陆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趋势。调查发现,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雇佣农群体既弥补了农村妇女生产技术匮乏的不足,也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业生产并未因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而受到显著影响。然而,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土地难以支撑被高度商品化的农村生活,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感逐渐淡漠,农地与农民的关系正在松绑,农地之于农家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农村妇女农业生产意愿不容乐观,生产态度消极化逐步蔓延。伴随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农业劳动力新老更替问题也日益突出,“谁来种地”将成为问题,避免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断层和弱质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相似文献   

15.
要素市场化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和土地是农业生产两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民的收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因势利导地提高劳动力和土地市场化程度,使其按照市场信号导向有序地流动,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充分认识农轻重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农业和工业,或者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极密切的内在联系。如何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达到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重工业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业和轻工业则主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党富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富农约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一般占有较多的土地、耕畜、农具,他们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带有半封建性质。他们以剥削农民的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同时自己也参加劳动,在这一点上,它又属于农民的一部分。因此,在一定时期,他们会同农民群众一道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在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可能中立。但革命发展对他们不利或革命力量不够强大时,他也可能站在地主一边反对革命。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的阶级特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革命任务的不同和斗争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富农的政策。总的来说,在…  相似文献   

18.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既包含量的方面,也包含质的方面。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对于推进企业生产技术设备的改造与更新,相应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1 众所周知,列宁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引进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图式,揭示了在生产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必然性,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列宁指出,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丰富了我们对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从强调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出发,优先发展重工业,向重型经济结构转变,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片面性,以至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演变成为“以钢为纲”,造成了重工业越来越“重”,轻工业越来越“轻”,农业落后,  相似文献   

19.
运用2010-2013年期间收集的农民工口述历史以及田野研究的资料,从劳动力再生产的理论框架出发,尝试跨越城市和农村两大社会空间,完整地呈现一个建筑工人及其家庭的日常与长期再生产的经验与过程,旨在以微观的个人经验对宏观的城乡发展论述进行批判与反思。研究发现,农民工劳动与再生产的空间矛盾体现在:农民工的劳动力使用与最小化的日常劳动力再生产发生在城市空间,而长期劳动力再生产则主要由城市打工收入支持并在农村空间进行。而在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力量作用之下,土地逐渐失去了承担农民长期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农村社会的根基亦逐渐变得脆弱不堪,而对城市打工收入的严重依赖反过来更加强化了家庭再生产的内在冲突和农村社会的衰败。  相似文献   

20.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子分析——以科技支撑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支撑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在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等关键因子的基础上,论述了科技支撑能够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转移部分劳动力获取非农业收入,加快农民投入资金的周转,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储蓄和债券利息等财产性收入,能够加速农民对科技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而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进而提出了以"新"品种为抓手,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引导,以科技培训为平台,培育壮大科技示范农户,组建科技合作社、发挥集约化优势等通过科技支撑来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