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2005年到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要约收购为研究背景,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交易期内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有负面影响,交易期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并不能显著提高公司的价值.该结论表明,在减弱非市场化因素干扰的背景下,受制于本身机制设计的机构投资者并不能显著提升目标公司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2000年~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地方官员晋升这一独特视角,实证考察地方官员的晋升压力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并分别从企业产权性质、地区市场化程度和企业政治关联三个维度对这一影响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多角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官员晋升前期,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都会显著降低,这种抑制作用在地方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更低和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扩展检验发现,企业在官员晋升前会通过慈善捐赠而非寻租的方式与政府建立联系,从而进一步挤出创新.本文研究不仅从微观层面为揭示官员晋升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而且对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清晰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叶勇  胡培  何伟 《管理科学》2005,18(2):58-64
我国现有的股权划分方法难以追寻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不利于对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运用终极产权论对上市公司的控股主体进行分类,通过追踪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发现中国 72.06%的上市公司最终是由政府控制的,但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达到 20.64%,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有 92家(7.30%)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无法识别.研究还发现全体样本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 4.70%,不同终极控制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重大资产收购关联交易中的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姝  叶陈刚  翟睿 《管理学报》2009,6(4):513-519
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重大资产收购关联交易为研究点,通过事件研究法,对关联交易公告日前后的市场反应进行检验,从而证实大股东确实存在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当上市公司大股东以较复杂的持股方式控制上市公司时,此时其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大,"掏空"上市公司、侵害投资者利益的动机大大增强.同时,对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类型作了详细的划分,并在模型中分别加以回归,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针对以上检验发现的问题,给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环境会计控制与企业环境业绩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圣 《管理学报》2010,7(8):1215-1220
选用2004~2005年被评定为"环境友好企业"的38家企业之中的1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在这12家上市公司的同行业分别选取1家财务业绩最好的上市公司作为对照样本.通过研究发现,在目前的中国背景下,政府环境控制是提高企业环境业绩的主要因素,企业内部的环境会计控制同样也可以促进企业环境业绩的提高;但在与企业外部政府环境控制配合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环境会计控制体系,难以与外部政府环境控制配合共同提升企业的环境业绩,因此,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控制体系是目前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当务之急.同时发现,国内企业为获得较好的财务业绩常以牺牲环境业绩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   

6.
张钰婧  薛有志  张荣荣 《管理学报》2023,(11):1600-1607+1705
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多个大股东并存对资产剥离的影响。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并存可以通过减少管理层自利主义行为及缓解融资约束降低资产剥离决策。进一步发现:多个大股东并存减少了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非关联性资产剥离和战术性资产剥离;在连锁股东和股东股权未质押的情境下,多个大股东对资产剥离的负向效应更显著;多个大股东并存通过减少资产剥离进而提升了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7.
资产剥离是资产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上市公司重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探讨资产剥离对会计假设产生的冲击,其次分析了资产剥离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的重要影响,最后,论述了如何对资产剥离交易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砾  孔东民  代昀昊 《管理科学》2018,21(1):111-126
以 2000 年 ~ 2012 年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选取地方官员晋升这一独特视角, 实证考察地方官员的晋升压力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并分别从企业产权性质、地区市场化程度和企业政治关联三个维度对这一影响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多角度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官员晋升前期,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都会显著降低,这种抑制作用在地方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更低和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 扩展检验发现,企业在官员晋升前会通过慈善捐赠而非寻租的方式与政府建立联系,从而进一步挤出创新. 本文研究不仅从微观层面为揭示官员晋升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而且对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清晰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2002-2006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产权制度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私有产权控制相比,政府控制不利于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并且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企业家创新精神更低。因此,政府要致力于产权制度的改善,创造有利于培育企业创新精神的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以2004年~2013年国有系族企业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首次对国有集团内部结构的形成动因及其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国有集团的治理结构安排是政府选择的结果:当新进入国有集团的企业历史业绩较好、政府放权意愿更强时,其更可能被安置于集团金字塔结构且受到的掏空行为显著减少;2)被安置于金字塔结构的企业,在进入集团后的长期业绩表现显著差于进入之前;3)集团内部的成员上市公司绩效越差,更可能被剥离出国有集团,这种可能性在层级越高的企业更加明显.这些结果表明了我国国企改革的逻辑不一致性,即国企改革的初衷在于放权,而政府在培育和发展国有集团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过多的行政干预行为,从而弱化了国企改革的效率.文章为当前国企分类改革背景下集团的战略重组和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也丰富了集团治理的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制衡对并购中合谋行为经济后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弘  刘星 《管理科学》2012,25(3):34-44
以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股权制衡对并购活动中控股股东与高管人员合谋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影响。通过大股东效用模型论述股权制衡的治理功效,构建以Shapley指数计算的股权制衡度变量,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6年的并购事件作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对模型推论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控股股东尝试以并购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时,将采取向高管人员提供利益回报的方式与其合谋。如果公司中存在制衡股东,高管人员获取私有收益的空间将被压缩,低效并购造成公司业绩损失的情况也会减少。实证结果显示,当控股股东与高管人员合谋时,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程度越高,高管人员通过并购获取的私有收益越少,公司的并购绩效也越好。  相似文献   

12.
严也舟 《管理评论》2012,(4):28-35,44
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05年期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对控股股东与管理者合谋侵占公司利益的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其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正相关,而非控股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控股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负相关;集团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程度显著高于非集团控股股东;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与控股大股东的资金占用正相关;地区法治化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这两个外部治理环境因素也对控股股东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地区法治化水平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低,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越少。  相似文献   

13.
股权分割、公司业绩与投资者保护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首先回顾了股权分割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文献 ,发现并没有一致的实证依据证明股权分割损害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在此基础上 ,我们构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上市公司1995~2001年的面板数据样本 ,对上市公司股权分割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以及公司上市后的业绩变迁进行了实证的研究 ,结果发现:(1)公司的业绩与非流通股 (国家股、法人股 )比例呈显著的U形关系 ,非流通股独大或独小并没有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相反适度混合的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是最不利的;(2)上市公司在上市后的经营业绩整体呈逐年加速下滑趋势 ,而股权分割的差异对该趋势无显著的影响。我们认为 ,把股权分割当成是中国股市问题的核心是具有误导性的 ,私有产权和全流通并不能消除股票市场的委托代理问题。我国股票市场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无法对政府、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剥削行为进行约束 ,导致市场诚信的丧失。在制度性缺失的环境中 ,不同性质的公司控制者的行为方式不会有本质上的差异。我们认为股权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投资者保护为基础 ,在我国大陆法系的架构下 ,当务之急是推动立法保护私有产权的合法权益 ,并通过引入“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陈亮 《管理学报》2012,(5):699-705
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和国有产权的代理人,将政府机构控股转移到国有企业控股,并通过法规和准则来加强公司治理,以此来提高对上市公司监控的有效性。由此,使用公司业绩作为上述2项措施发挥监控作用的替代变量,实证分析其对上市公司监控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控股公司比政府机构控股公司更能监控高层管理人员;同时,高层管理人员的变更对公司业绩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公司治理机制并没有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变更与公司业绩的敏感性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上市公司由于业绩欠佳而更换高层管管理人员时,对控股股东的激励比公司治理机制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控股股东是否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资源、侵占小股东利益.对中国上市公司1999-2001年的关联交易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由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其关联交易显著高于无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控股股东担任高级管理者的公司,其关联交易显著高于控股股东不担任高级管理者的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和控股股东在董事会中的席位比例越高,关联交易越多,这意味着控股股东确实能够借助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源、侵占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16.
识别市场情绪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是公司金融领域的重要话题,但直接测度个股情绪,并分析其如何影响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行为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本文采用“隔夜收益法”度量我国上市公司的个股情绪,以股票日开盘价和收盘价的截面特征变化直接衡量单只股票的情绪值,并细致区分高涨与低迷情绪、强烈与缓和情绪,考察其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过程中的增发时机、增发规模和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利用个股情绪选择增发时机和增发规模的行为,且个股情绪越强烈,上市公司越倾向于进行定向增发和提高增发规模;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利用个股情绪调整增发中认购比例的利益输送行为,且个股情绪乐观时大股东倾向于向外部投资者增发股票、悲观时则倾向于向内部投资者增发股票;高价股、小市值和非国有特征的上市公司利用个股情绪选择增发时机、增发规模的行为更为明显,高价股和非国有特征的上市公司利用个股情绪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更为明显。本研究对于识别个股情绪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及规范企业融资行为和制定投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rchival examination of FTSE 100 companies in the period 2001–2005,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women on company boards and both accountancy‐based and stock‐based measures of company performance. Consistent with work by Adams, Gupta and Leeth this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s presence on boards and ‘objective’ accountancy‐based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return on assets, return on equity). However, consistent with ‘glass cliff’ research there wa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s presence on boards and ‘subjective’ stock‐based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Companies with male‐only boards enjoyed a valuation premium of 37% relative to firms with a woman on their board. Results support claims that women are found on the boards of companies that are perceived to be performing poorly and that their presence on boards can lead to the devaluation of companies by investors. Yet the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perceptions and investment are not aligned with the underlying realities of company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00-2004年发生资产剥离的372家公司为样本,对价值创造指标进行了细致分解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剥离前一年EVA都为正的公司,毁损公司价值的剥离在剥离前一年的资本利用效率、资本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和收入都较低。对于剥离前一年EVA都为负的公司,资本支出偏高的公司虽然通过剥离能回收部分资本,但仍无法改变毁损公司价值的状况。对于剥离当年EVA都为正的公司,如果剥离当年的资本利用效率偏低,这样的剥离在剥离后一年是毁损公司价值的。对于剥离当年EVA都为负的公司,如果剥离当年的资本支出和资本成本都偏高,在剥离后一年也无法改变毁损价值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陈其安  肖映红 《管理学报》2011,(9):1398-1404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假设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条件下,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好对公司股利分配决策的影响机理。同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好如何影响其股利分配决策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观察到的项目信号值大于项目质量均值时,股利分配水平与其过度自信负相关;当高管人员观察到的信号值小于项目质量均值时,股利分配水平与其过度自信正相关;在我国股票市场环境下,股利分配水平在过度自信高管人员经营的公司中更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实证研究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差异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以及市场化进程,在不同产权类型最终控制人的公司中对其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司倾向于发放更多的现金股利;市场化程度的这种影响,在由非国有产权控制的公司中更为明显。并且发现,最终控制人性质不同的公司,股本规模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