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生加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2)
基于普通逻辑的悖论研究既不能准确把握道德理论悖论的辩证特性,更不能为道德实践悖论提供令人信服的逻辑支撑.只有诉诸于辩证思维和辩证逻辑,才能真正揭示悖论本质,并就道德悖论逻辑作出恰当定位.道德理论悖论应当归属纯粹理性逻辑范畴,而道德实践悖论因具有与之不同却又相似相通的形成原因和解悖路径,可以划归极具辩证意义的实践理性悖论,从而引发逻辑及其悖论研究的领域突破与学术创新,构建统摄纯粹思维与行为推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全新的逻辑学说和悖论学科. 相似文献
2.
作为伦理学与逻辑学交叉性研究课题的道德悖论方兴未艾,多年研究足以证明它是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因为本质地涉及"悖论"这个逻辑学核心概念,学界多从其与逻辑悖论的关联考虑问题,但关于道德悖论的界定始终存有争议。从严格逻辑悖论三要素观点,尤其是悖论性结果由以导出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考察,道德悖论具有较低的悖论度,应将其定位于一种类悖论困境。尽管如此,道德悖论仍分有逻辑悖论的解悖方法论价值,从而可作为伦理科学创新的杠杆。 相似文献
3.
樊帅领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9-51
道德评价影响评价者对非道德因素的判断,而转变道德聚焦点,就会更改对行为主体的非道德评价,进而形成道德聚焦悖论。对道德悖论的认知,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与把握道德聚焦悖论的内涵与属性。道德聚焦悖论由积极的道德推理,聚焦偏见,"实然"选择与"应然"方案三部分相互作用而成。道德聚焦悖论的消解,首要前提是明确其属性;道德聚焦悖论的消解,呼唤自由与平等在其位,呼唤公平正义发挥其应有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吴瑾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6):54-60
道德认识悖论是道德认识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道德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一般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辨识悖论、知行悖论和德性悖论。造成道德思维的自相矛盾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认识论角度、主体性角度和社会性角度对道德认识悖论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探讨。道德认识悖论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对社会道德的发展、个体道德认识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面的。道德认识悖论是一面"双刃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重人轻己乃至利人损己都是"德"的表现,从宋明理学对"自我利益的绝对化限制"到个性自我相对解放的今天,在道义理念上一直存在着一种怪圈———"越是不拿的越是当给,越是当给的越是不能拿。"这无疑是一种矛盾,然而这种矛盾是属于逻辑矛盾呢还是辩证矛盾,亦或这种矛盾是在逻辑与辩证之外的?本文将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道德体系中,重人轻己乃至利人损己都是“德”的表现,从宋明理学对“自我利益的绝对化限制”到个性自我相对解放的今天,在道义理念上一直存在着一种怪圈——“越是不拿的越是当给,越是当给的越是不能拿。”这无疑是一种矛盾,然而这种矛盾是属于逻辑矛盾呢还是辩证矛盾,亦或这种矛盾是在逻辑与辩证之外的?本文将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伦理实体的诸形态及其内在的伦理—道德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
伦理实体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提出并充分阐发的重要概念。在黑格尔道德哲学体系中,伦理实体是由家庭———市民社会———国家诸形态构成的辩证发展的体系。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实体;市民社会是过渡的和否定性的伦理实体;国家是复归的和否定之否定的伦理实体。在伦理实体的这三个结构中,都存在着由“伦理的实体”蜕变为“不道德的个体”的可能与危险。伦理实体的概念与现实中存在的伦理—道德悖论,要求进行道德哲学的转向,由对个体伦理、个体道德的关注,进展到对实体伦理、实体道德的追究,建立以个体伦理—实体伦理为二维坐标的道德哲学体系和伦理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8.
郭翠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道德悖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研究者们没有阐释和分析道德行为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即自由的实质,混淆了善与恶和苦与乐的界限。道德悖论研究推动了道德哲学研究的发展,但其本身却是虚假的伪问题。 相似文献
9.
试析离婚道德原则——以道德悖论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晓燕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40-42
目前我国离婚率上升,并出现"闪婚闪离"现象,实际生活中有些离婚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违背一定的道德原则。婚姻关系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离婚中的道德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道德建设。离婚问题存在着道德"两难",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是一种道德困境,应正确看待离婚问题。离婚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如:即使关系破裂,也要尊重对方;离婚后双方也要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慎重对待离婚,文明离婚。 相似文献
10.
马端林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53
安乐死的评价体系较多,是医学、伦理学、法学等领域长久讨论的热点问题。当下广泛实施安乐死的时机并不成熟,但不能否认安乐死作为时代产物的合理性。本文从有利原则、公正原则和人性视角三个伦理学的角度对安乐死问题作以分析,论证安乐死的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1.
岑群霞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2):51-55
似非而是的隽语(paradox)除了可以增加文章文采外,也是一种心理认知的方法.隽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心理认知过程,它所包含的文本层面的语义偏离先通过前景化的手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再促使他们运用存在于自身头脑中的图式进行深层思考,使其充分理解隽语含意;而对隽语的理解和接受,引发了对原有图式的挑战和图式的更新,从而提高了读者认识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的法律与伦理学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乐死是当前法学、伦理学界的共同难题.作者从三维取向的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出发,探讨了安乐死的法律与伦理学问题,认为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不可能导致安乐死的合法化,只有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才可能指导和推动安乐死合法化进程.安乐死特别是被动安乐死以隐秘或半公开方式而存在,针对这一客观事实,依据现代医学模式,在实施安乐死过程中应遵循有利原则、自主原则、合法原则和公开原则等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3.
安乐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分类。本文以安乐死的分类为出发点 ,通过对目前相关论文的分析 ,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误解和不足 ,认为应该注意区分自愿安乐死与协助自杀 ,应强调对非自愿安乐死的研究 ,目的是希望今后的争论更具有针对性、研究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14.
刘小峰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安乐死问题逐渐进入国内学界和公众视野。安乐死不仅是社会公共价值观的重要领域,关系到所有人的健康和生命,还涉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专门的助人专业和价值涉入学科,在认识和推动中国安乐死问题合法化进程中其人本主义价值观介入应发挥积极效用。同时,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角度来研究安乐死问题可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范围,对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郝亿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43-50
现代人类生活处于普遍危机之中。危机的导因是人生活的样式逐渐变得外在形式化、感性实物化和无根基化。这种生活样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近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的人的理念造就的。从笛卡儿到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把理性放在人的首位,而作为生活本身指向性的道德价值却被理性充满和遮蔽,其后果是生活的外在形式化;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主义哲学把道德价值等同于快乐,其结果是使人感性实物化;以艾耶尔为典型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把道德价值陈述推向无意义的深渊,并由此放弃了对人的塑造,道德价值在哲学中最终销匿了。道德价值开显的一条可能通道是情感──价值现象学。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交换的伦理价值及其道德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交换表面上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物品互换,但实质上它是主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和权利让渡。经济交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表达,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它能带动经济发展,并为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它能塑造、匡扶良好的社会道德,帮助个人提高德性与修养;它能提升人的幸福感,帮助个人健全其人格;它是自由、平等的基础。经济交换具有交换正当、交换自由、交换平等、后果无害等道德规则。 相似文献
17.
余净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3):127-132
安乐死问题上聚讼纷纭的不同声音,交织了道德的纷争与政策上的考量。因而适度的区分道德与法律问题是必要的,这其中安乐死的分类成为讨论安乐死问题的一种策略和分析路径。尽管各种分类的道德差异尚不清晰,但其中的一些基础分类已为国外的法律和司法判决所支持,成为探讨安乐死的正当性并逐步获取道德共识的进路,也为法律和公共政策谨慎处理安乐死事案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